宋真宗赵恒简介-馈组词
2023年3月29日发(作者:篡的拼音)
马诗李贺全诗赏析
李贺的马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全诗主要寄托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赏析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
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
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
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
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
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互的组词 吸引力。“燕山月似
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
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
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
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
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
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
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
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
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
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
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
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我在时光深处等你 写同一种投笔从戎、
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
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
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
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
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
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
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
“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
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
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
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李贺简介
李贺(790~816),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
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
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
他“细瘦通眉,长指爪拔剑四顾心茫然全诗 ”,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
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
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
《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
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
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
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
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居
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
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
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
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
病,27岁逝世。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
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青春校园》小品剧本 ,传说李贺临
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灭顶之灾的意思
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
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
赠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出自哪里 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李贺曾
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中华经典诗词 、
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
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
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
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
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
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
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
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诗词特色】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
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
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
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
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
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
“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
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
时春思皇甫冉赏析 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
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
《京城》、《嘲少年》等。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
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
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
涣然有新意。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
外,别开境界,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
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在唐代,
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贺铸、
周邦彦、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
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赞之为“骚之苗裔。”王夫之(《唐
诗评选》)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
白)为敌。”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
惟李贺一人。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
薛雪(《一瓢诗话》)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
温助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环奇。”高棅称他为“天纵奇才”
(《唐诗品汇》);姚文燮以为他“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
黎简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
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
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毛泽东主席与陈毅
元帅探讨诗词时也曾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
否?”(《致陈毅》)
毋庸讳言,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一方面由于过分雕琢求
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
欠连贯。杜牧含蓄地说:“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
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
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钱钟书评曰:“长吉穿幽入仄,
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2]
《谈艺录》另一方面由于李贺仕进无路,体弱多病,尽管是一个
青年诗人,术特色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
险韵奇字,作品中关于描写风景的古诗 出现的“死”字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
个,风格同唐朝其他诗人迥然不同。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分承袭
了屈原《楚辞》中《山鬼》,《国殇》等篇的传统,如《神弦曲》、
《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李颀的诗 等。另一部分则很有现实主
义风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贫民生活的艰苦。同时他的
诗中也流露出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贬李者说是“牛
鬼蛇神太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甚至认为是“诗之妖”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王世贞用一个“过”字来简要概括
长吉诗,还是很有道理的。
更多推荐
马诗古诗原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