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古诗全部-见贤思齐焉的焉是什么意思
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陶渊明诗作《归园田居》赏析
陶渊明诗作《归园田居》赏析
最后作者抒发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夕露沾衣,
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只要使“愿”无违。他的“愿”
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
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因此,他把劳动
当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只要
保持名节,他劳而怨。末两句在诗意上作一转折,使作品进入一个思
想高度,韵味悠深,耐人寻绎。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
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
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
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
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而实腴’,乃
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
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陶渊明《归园田居》(天净沙秋思赏析100字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步荒。梢组词语
徘徊丘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曲。山涧清且浅,遇以吾足。我新熟酒,
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
旭。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永之氓翻译 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诗人怀着意
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
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旧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
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
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
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独行,“崎岖历曲”,一任小径上的木丛牵
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它的组词还有什么 的幻化,恼恨的
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杨振宁和翁帆产下一女 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
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山
涧清且浅,遇以吾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
在溪涧边坐下来赞美母亲的一段话 小憩片刻。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足水中,顿
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的思绪中清醒过来。他仿佛又从悲
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中来。我不是到底归来了么“悟已往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意思 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人生固然短暂,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宝贵时日。
昔人固已凋零,我皓魄当空宝镜升 不是还有许多“披草共来往”的友人。
从“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来看,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
头的不快的阴云。酒以陈为美,而“新熟酒”一词,一是说明家无余
财,二也在点明诗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这不禁使我想起诗
人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府君传》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对答:
(桓)温尝问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
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如果我们此刻问渊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想来他也定会回
答我们“但不得酒中趣尔”。是啊,这“酒中趣”太丰富,太玄妙了:
它消除了诗人一天的疲劳,它排解了访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诗人感受
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诗人重又乐观起来,达观起来,它也加深了诗人
同邻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欢,频频举觞,暮色降临,诗人胡乱燃
起荆柴,学一个“秉烛夜游”。满屋烟火之气不仅不使人感到穷酸,
反而平添了热烈亲切的气氛。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旧凋零之叹,
一霎时都悄悄地消融在这人生真谛的通达领悟之中了。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刚刚开始的
新生活不也正如这旭日一般灿烂。这两句是全诗传神的点睛,是乐章
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强音。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
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真个
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整个人生的乐趣,
包容到他浑涵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括,也是一种深刻
的揭示。正西湖美景介绍 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
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并蒂莲图片-菊次郎的夏天简谱
更多推荐
《归园田居》陶渊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