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的拼音-初唐四杰指的是谁
2023年4月4日发(作者:宝书网)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
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
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
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
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
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
(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
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
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
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
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
有不少。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
(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
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
一遍。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
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
(一)初读
1.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与y,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
话题。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全体朗读这一部分。
2.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可以同桌合作。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
提问。
3.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歇――消散竞――争
(三)欣赏“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朗读这一部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朗读两遍。
2.有这样一种说法:诗也好,文也好,作者写完,还只是完成了
一半,只有加上了读者的创造性阅读,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穿越时
空碰撞出了火花,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那么,就让我们与陶弘景一起完成这篇吟诵美丽山川的文章吧。
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这一部分,朗读默读都可。边读边想象,眼前
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美景。然后,选择你觉得最美或最有感受的一句、
两句,用“诗一般的语言”,简洁、流畅、优美地描绘一下你眼前浮
现的画面、或耳畔听到的声音或心中涌起的感受。(眼前之景、耳畔
之声、心中之情)可以先打一打草稿。
3.学生交流发言。
板书景物:高峰石壁晓雾夕日
清流林竹猿鸟沉鳞
注意抓住学生“诗句”中的闪光点点评(比喻、用词、想象、联
想等)。可请学生重复最美的“诗句”。用词恰当的问题要注意点拨。
重点:猿鸟乱鸣――“乱”并非形容混乱一片,毫无秩序。而是一
种充满生机的热闹。猿啼鸟鸣,此起彼伏,打破了清晨的静谧。沉鳞
竞跃――“竞”,争着,竞跃,同样极具动感,充满生机。
4.总结:看来,古人笔下的山川之美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时光
流转不停,可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啊!全体朗读
“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读出美感。
(四)简单学习最后两句。
朗读,借助注释,师生一起串讲大意:
山川之美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这实在是人间仙境!陶醉在这
山水之间,他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自从谢康乐以来,
不再有能融入到这奇妙美景的人了,而我,无疑就是第二个谢灵运了!
快乐自得,陶醉满足的心情溢满了字里行间。
朗读全文,读出山川之美,读出陶醉、快乐的情感,兴之所至,
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朗读。
三、当堂背诵
(一)学生熟读成诵
(二)师生共背(老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
(三)个别背诵展示、全体背诵
四、布置作业
(一)抄一抄、背一背、默一默
(二)用现代诗一般的语言改写“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部
分(不要求拘泥于原文)。
(三)有兴趣的同学查阅陶弘景、谢灵运的资料。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2
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
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
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
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
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
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
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
“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或曰“信札[zh”,是
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
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被称为“山中宰相”。
补充简介: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
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
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
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
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
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
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
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
(谢微)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歇(xi)鳞(ln)与(y)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谈(赞叹);欲:将要;俱:都;竞跃:争着跳跃;
交辉:交相辉映;奇:指奇山异水。
四时(四季);歇(消散);
鳞(鱼)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
修手法啊?生:借代。;
自(从);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⑵重点句子
A、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了。
C、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D、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E、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找个别学生口译山高水低的意思 文章。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
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
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
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
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
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带着想象再读课文。
五、探究学习
(1)刚才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
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
师:既然这个字概括了它的特点,那么这个字就是点明了文章的
——中心墨梅的全诗意思 。
师:而这个字所在的一句话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师:显然这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写四季的句子是哪些?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
教师: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白云、水、石壁、树木、竹
教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写山的句子是——高峰入云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仰视)
教师: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突出了山之高,那么这里的水又是
怎样的?文中写水的句子是——清流见底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俯视)
教师: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突出了水之净。
教师:好,那么老师考考你《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
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嗯很好,同学们,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
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
映,情味盎然。
教师:所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运用夸张,从形体上描绘秀
美景色,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教师:写石壁、树木、竹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
林翠竹,四时俱备。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平视)
教师: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如果单一会使人感到冷寂。
但这里的景色,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
的竹丛,四季长存。多像两幅缀以碧玉翡翠的巨锦,绝美无比。呈现
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
力。
教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从色彩方面
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教师:同学们,由此我们看出作者描绘景物不是杂乱无章的,作
者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的顺序和来写山川四季景物的。
教师:那么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还写了什么时候的景
物?
(由早到晚)
教师:引用原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
跃。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白雾缭绕,既而如带如丝,
最后只见晨曦不见雾纱,这时随着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万物都恢复
了勃勃生机,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啊。
教师: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夕阳夕下,飞鸟归林,猿猴
也在树上休息了,一切都将归于寂静之时,多情的鱼儿在水中争相跳
出水面,给晚景增添了生命的灵动。
教师:“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句描
写(表达效果)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表现了晨昏
变化之美。(板书)
教师: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
汇融合,给山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同学们如果你能在细细揣摩的话,
你会发现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搭配结合。那么是什么巧妙的搭配结
合?——动静
教师:(板书:动静结合之美)
教师:你看,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
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
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如此绝妙的动静搭配之中作者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
时,又兼顾了晨昏,绘尽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真可谓是山水奇文啊!
由此我想到两句对联: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教师:难怪这篇美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
山水诗”。的确是一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四字一句
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教师:那么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
感慨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教师:我记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所见古诗的意思全解 皆情语”那么优美的景语
寄喻着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欢快,悠然自在之情。
教师:这在表达方式上叫什么?
生:描写、抒情
教师;短文除用描写、抒情外,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议论
教师:能指出议论句是哪句吗?
学生:最后一句。
教师:齐读
教师:那么这句议论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其言外之意吗?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
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
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师:好了,这篇短文,作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一句一景,一景
一意,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按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形态、
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既描绘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种生命
与自然相融的愉悦表达得淋漓流畅。
教师:主题——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
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么
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呢?对吗?
师:齐读
师:齐背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
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
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
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
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教师:在课结束之时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
共勉。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仰视——高峰如云
答季俯视——清流见底
谢写之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书
书景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检测反馈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
子是: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文中的动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
\'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关于秋天积极向上的诗句 子: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
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
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与此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相
衬等,使景物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
(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夸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借代)
(3)“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
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抒情。
(4)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
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快乐的拼音 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勇与其奇者()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
3.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层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到,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
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
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
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
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中的
“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换成“齐”“共”等
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3、.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
下“妙”在何处?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
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迁移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5.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
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
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
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
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
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
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
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
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
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
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
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
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
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
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
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
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
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
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
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
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
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
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
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
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
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
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
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
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
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
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字词解释
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
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
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交辉:这里形容石壁彩斑斓。五,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交
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
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
界、无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
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
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二、文章内容重点:
1.《答谢中书书》的意思:给谢中书书的一封信。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拟人,借代)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
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
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
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
静有动,有声有。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
人很少,表现作者以谢灵运自比的自我欣赏和自鸣得意之情。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9.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达效
果。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
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
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
间段的生物的活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
达了生命气息。
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书,古代掌朝廷机
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
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沉鳞竞跃(yu)猿(yun)与其奇者(y)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
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三)词类活用
(1)五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高鼎简介 ,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四、重点句子
1、两岸石壁,五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形容夏天的句子唯美 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了。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备:
录音机和磁带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
习目标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
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
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
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
颓:tu
与:y
2、释词
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
的鱼。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
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青、高水:清、秀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
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
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诗 辞手法的运用,
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
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山:青、高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总分总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
合……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
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
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七、巩固练习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2、青林翠竹,四时()备。
3、晓雾将(),猿鸟乱鸣;
4、夕日欲(),()竞跃。
5、未复有能()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八、诗句积累。
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
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
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
“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
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
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
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从军行七首其一 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
“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10分钟教师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
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
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
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15分钟讲授和讨论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
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
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
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
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
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
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
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
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
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
象。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四字骈句
↗山水相映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晨昏变化自豪
更多推荐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