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韵顺口溜-两小儿辩日的诗意


2023年4月9日发(作者:春游曲古诗带拼音)

一到二年级必背古诗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山村》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

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

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

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

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编辑本段]译文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

自己的故乡。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

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

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

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

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

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

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

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

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简短红色经典小故事 前句的“疑”字,表

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

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

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

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

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

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

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

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

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

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

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译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

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赏析

孟浩然《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

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

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

放纸鸢。

【作者】

高鼎,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

清代后期诗人。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

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

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

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

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

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

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

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

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

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

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

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立上头。作者杨万里

(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他的诗意境鲜明,富有

生活气息,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的诗人。与尤

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今译

小池子

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

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

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

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

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

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

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

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

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

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共为豪放派词人。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

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

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

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

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

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

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

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

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

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

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

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译文】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

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

不改旧时波。

【作者】: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形状的拼音 兴(今浙江萧山)

人。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开元十一年

(723)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二年(743)

冬,因病请还乡,获赐镜湖剡川一曲。次年正月起行,玄宗亲赐

诗,太子以下百官赋诗饯行。归后不久即病逝,年八十六,后赠

礼部尚书。

他是\"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中仕途最得意

者,其他三人都官小职卑,位沉下僚。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辈

【韵译】: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

年(八十五岁)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

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

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

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

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

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

一边走,一边唱。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

呢?

分析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唱歌)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作者很感

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极力

赞美汪伦对作者的敬佩和喜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

西渭南东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

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

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

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

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

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

积极进取的精神。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

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

江西省吉水县)人。宋朝杰出的诗人。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

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

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

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

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

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身长七

尺有余(约)。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以生动、逼真,写出了所见景色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

东吴万里船。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

有喜庆气味的生机!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

中飞翔,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

东吴门外停着万条船。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

轻松的情调氛围。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雨霖铃寒蝉凄切拼音版 促织,夜深

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意译

秋风吹梧叶掉下有点寒意,江上的秋风触动我思念家乡的感

情。知道儿童到泥巴地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篱笆旁一盏灯亮着。

赏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译文

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

就少了我一个人。

[编辑本段]全诗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

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

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

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

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

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

日边来.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

滚滚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

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

飘来。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

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

浓抹总相宜。

苏轼(1038~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译文

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我想最好

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

和迷人的神韵。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

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人用

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唐朝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

狂客,又称秘书外监。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

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重阳节手抄报内容文字 的二

月春风恰似剪刀。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

披拂的枝条中华经典诗文有哪些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

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

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

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魏学洢是哪个朝代的 “碧玉妆成

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

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

“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

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

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碧玉妆成”引

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

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

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

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

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

千红总是春。

朱熹(x)(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

学家,诗人。

[古诗注释]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

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

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

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

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

“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

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

红丝几万条。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

仰望浩瀚的天空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

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秋思译文及注释 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

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

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

豀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赏析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以嫦娥为例,说她偷吃不死之

药成仙以后,在月宫里永远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诗人在讽刺

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

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

甚至长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爱和长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应该选

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

不老。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

摧残。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

地执着更有意义。

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也很成熟。全诗旨在揭示人生哲理,但完

全不用概念化的语言,而是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启发人们去思

考。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著名的文学家思

想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

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

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

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

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字

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汉族。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

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

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

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

乘兴,

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柴门。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

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长江天际流。

李白,唐朝

译文:

春光灿烂,知晚泊浔阳望庐山翻译 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

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

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优美。后两句情景交融,显示作者对友人

的深情厚意。是千古传唱的名作。表达了诗人与老朋友依依惜别

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咸阳县的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

门前的一排排柳树,显得更加新鲜。

请再喝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后就没有好的朋友了!

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

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

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李白

【释义】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

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

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

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

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

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

坐’之神”了。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无翠,白银

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

总概括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

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

螺。

这首山水小诗将洞庭湖描写得如此高旷清超,充分表现出诗人的

奇思异彩。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

西渭南东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

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今译: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中的滚浪

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

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

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

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

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

又插田。

(宋)翁卷

【译文】

(1)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2)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4)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

要插秧了。

绿油油的山,白亮亮的水,杜鹃声声叫,细雨蒙蒙下。农村

四月里,没有闲着的人,大家忙完了养蚕,又赶紧去插秧。

【中心】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

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

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

人之名号。

:四时田园杂兴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

鞭笋过墙来。

【南宋】范成大

[今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

走动;

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

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

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

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

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更多推荐

人来鸟不惊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