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诗句大全-易水送别 骆宾王


2023年4月28日发(作者:诫子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日忆李白》赏析

《春日忆李白》赏析1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

不同凡俗。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秀飘

逸之风。

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

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喝酒,与你慢慢品论文章呢?

注释

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

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俊逸:一作“豪迈”。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

军,世称鲍参军。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

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细论文:一作“话斯

文”。

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

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

来落笔的。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第一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无人能

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的超出一般人。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

以“诗无敌”,就在于它的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

尘拔俗,无人可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第二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既有庾

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的那种俊逸之风。

借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

照都是南北朝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

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

参军,世称“鲍参军”。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都是对李白的热烈

赞美。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

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

等的钦仰。这不仅表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诚挚的

友谊。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第三联是说,如今我在渭北独自

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想

思念。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

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

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不容分说 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

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

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未见天边的云彩,李

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

树”、“暮云”,也带有深重的离情。这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

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的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

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

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诵

的名句。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末联是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

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

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

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

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再次会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

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

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读完全诗后,作者的无限思情仍在心中回荡。

整首诗杜甫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代思念的缘由;而后顺

理成章的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为此表达再次相逢论诗

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

情韵绵绵。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

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

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

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

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

绵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

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

相遇之后他们一起到宋州,在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以北的汶水上,

和诗人高适相逢。后来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

奔赴长安。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

李杜”区别描写雪的诗句的句子 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

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

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

念。

《春日忆李白》赏析2

《春日忆李白》原文:

春日忆李白

杜甫〔唐代〕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相关翻译

李白的诗作天下无人能敌,高超的才思远远超出一般人。

诗风清新有如北朝的庾信,气度俊逸好似南朝的鲍照。

渭北此刻已经是春树葱郁,身在江东的你正远望那日基薄云。

哪天才能摆上一杯酒,我们再一起细细品论诗歌文章。

相关赏析

杜甫和李白可谓唐代的双子星座,他们因诗文而结识。天宝五载

(746),李白因为触犯权贵而被罢官,前往江东一带漫游,杜甫客居长安,

怀念这位令他敬重的诗友,写三国演义108个人物 下这首诗。

杜甫本身就是一个大诗人,因此他更能欣赏到李白飘逸不凡、冠

绝当代的诗才,故全诗主要从这方面来落笔。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高

度评价了李白的诗歌天下无敌,其诗的清新、俊逸有如南北朝时的著

名诗人庾信、鲍照。这样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第三联

两句写两人各自所在地的景色,自然见出深重的离情别恨。诗人对李

白的人和诗都十分倾慕怀念,故末联为热切的盼望:什么时候才能再

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全诗在问句中结束,令人读完后,心

中犹自回荡着作者绵绵的思念之情。

作者介绍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

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

地,后客居长安十年描写中秋节月亮的诗句 。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

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重中任参谋,表为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

病元于途中。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展现了唐代由盛而我的历史过

程,被称为“讲史”。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

“李杜”,有《杜工邮集》详情

《春日忆李白》赏析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①春天树,江东②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②江东:指李白正在漫

游的江浙一带。

1)这首诗的首联、颔联对李白的诗进行了热烈的赞美,请说说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对颈联借景抒情的手法给予了

高度评价,说它“写景而离情自见”,你认为如何?请结合作品内容

加以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1)超凡脱俗;清新俊逸。(3分)

2)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地的景物,看起来

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一种紧

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李白也在

江东思念着渭北的作者;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

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

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这两句,语言非常朴素,含蕴

却极丰富,是力来传送的名句。由此可见,沈德潜这样称颂它是无可

非议的。(5分)

《春日忆李白》赏析4

《春日忆李白》原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

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

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

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

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

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

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

的分量。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

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

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

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

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

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

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

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

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

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

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

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

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

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

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春日忆李白》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

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

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

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

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

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春日忆李白》赏析5

原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

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

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注释

⑴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⑵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

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⑶俊逸:一作“豪迈”。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

参军,世称鲍参军。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

此地。

⑸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⑹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细论文:一作“话斯

文”。

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

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

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

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

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

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

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

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

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

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

友谊。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

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

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

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

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

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

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

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

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

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

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

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

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

之工”,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

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

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

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

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

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春日忆李白》赏析6

春日忆李白

唐代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相关介绍: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

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

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

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

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

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

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

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

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

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注释

①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

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④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⑤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上四称白诗才,下乃春日有怀。才兼庾、鲍,则思不群而当世

无敌矣。杯酒论文,望其竿头更进也。公居渭北,白在江东,春树春

云,即景寓情,不言怀而怀在其中。王嗣奭《杜臆》曰:公怀太白,

欲与论文也。公与白同行同卧,论文旧矣。然于别后另有悟人。因忆

向所与言,犹粗而未精,思重与论之。此公之笃于交谊也。)

作品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俗

话说的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

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

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

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

呢?

作品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

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

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

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1 --4)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苏轼的代表作 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

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

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

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

“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

敌”、“思不群”的分量。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

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

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

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

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

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

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5--6)三联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

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

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

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

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

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

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

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

着深重的离情。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

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

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

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

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

都极为赞赏。

7-8)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

“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

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

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

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人写起,接着论诗,进

而思人最后期盼见面,当面以“论文”结,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

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

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高考题:

1)这首是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做出了什么样的

评价?

从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的风格,

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表达双方翘首以望的思念之情:杜甫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

念他。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思路脉络

立足于诗,怀念李白。首先赞美李白的诗歌,转而对李白的思念,

最后表达自己渴望想见,切磋诗艺的愿望。

《春日忆李白》赏析7

[]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

1、飘然,高超之意。思(s),指才思。不群,不同于一般人。

谓白才思超群。二句对仗工巧。“白也”对“飘然”,白是人名,飘

是风名,自可对偶。又连用也、然、无、不四个虚词,摇曳生姿,遂

使“诗仙”李白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清新,自然新鲜,力避陈腐。俊逸,飘逸洒脱,不同凡俗。庾

开府,即庾信,字子山。南朝梁代著名诗人,后入北周,官至骠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开府”。鲍参军,即鲍照,字明远。

南朝刘宋时著名诗人,曾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故称“鲍参军”。

二句以兼擅庾、鲍之长盛赞李白之诗。

3、渭北,渭水之北,借指长安一带,为杜甫所在地。江东,泛指

长江以东地区,即今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一带,为李白当时所在地。

二句互文见义,寓情于景,写二人天各一方,彼此都深相怀念之情。

4、樽,酒器。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有所谓文笔之分,而通

谓诗为文。李杜同游齐鲁时,曾互相讨论作诗的甘苦心得,今别后追

思,倍加神往。一个“重”字,隐含以前已相与论过;一个“细”字,

暗示别后另有所悟,亟思重与论之。

赏析:

天宝四载(745)秋,杜甫与李白相别于山东兖州。不久,李白去

江东漫游,杜甫赴长安求仕。这首诗是天宝五载春,杜甫在长安怀念

李白而作。上四句,盛赞李白诗才;下四句,抒发对李白的深切怀念。

结构谨严,情深意挚,全诗始终贯穿一个“忆”字。把对李白其人的

深切怀念与对李白其诗的倾慕赞扬,水乳交融在一起。而对李白其人

的怀念,又突出了一个“诗”字。由盛赞其诗始,以渴望“重与细论

文”终,承接紧密,前后呼应,转折自然,情景相生,达到了出神入

化的境地。

《春日忆李白》赏析8

[]杜甫

原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

1】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

敌。

2】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3】俊逸:一作“豪迈”。

4】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5】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

在此地。

6】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7】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细论文:一作“话

斯文”。

作品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

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

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

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

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

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

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

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

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

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

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爱国诗句现代诗 ,总是赞

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

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

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

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

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

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

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

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

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

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

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

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

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

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一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图 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

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

(《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

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

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

语秋空霁海 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清代沈德潜称它

“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

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

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

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

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

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

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

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描写春天的古诗100首4句 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

确实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

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

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

关于中秋节的画简单又好看-苏轼江城子悼亡妻


更多推荐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