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七绝古诗-君子食无求饱


2023年3月30日发(作者:伤感语录扎心短句)

第1页共10页

[再别康桥ppt课件]再别康桥ppt

再别康桥ppt篇1:再别康桥ppt优秀课件

《再别康桥》表达了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意思 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

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

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国庆手抄报内容简短 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

一体。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语

1.“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

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首

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

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

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

第2页共10页

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

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理想的主义者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

诗魂,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他的新诗有着特有的飞动飘逸的

艺术风格,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和品格同样收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

和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许多遗憾,但他那天

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

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

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

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

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

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

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

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

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

无缠绵有泥淖之感。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

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然后又迅即离去,却留

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

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

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一叶知秋的唯美句子 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

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8年8月第三

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

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

第3页共10页

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

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

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

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

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

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

河畔(pn)青荇(某ng)长蒿(go)漫溯阑珊是表达什么意思 (s)笙箫(某io)载①zi②zi

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

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

《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

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这首诗歌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痛压抑,给我们

带来的是清新飘逸、空灵自然的感觉。

再别康桥ppt篇2:再别康桥赏析ppt课件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

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

绵情谊。《再别康桥》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一、教学目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 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第4页共10页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

一体。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语

1.“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

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首

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

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

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

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

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理想的主义者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

诗魂,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他的新诗有着特有的飞动飘逸的

艺术风格,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和品格同样收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

和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许多遗憾,但他那天

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

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

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

第5页共10页

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

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

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

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

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

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

无缠绵有泥淖之感。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

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然后又迅即离去,却留

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

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

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

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8年8月第三

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

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破绽百出的反义词 歌记下了

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

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

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

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

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

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

河畔(pn)青荇(某ng)长蒿(go)漫溯(s)笙箫(某io)载①zi②zi

第6页共10页

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

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再别康桥ppt篇3:徐志摩再别康桥ppt

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第7页共10页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

10号,署名徐志摩。

《再别康桥》欣赏赏析

《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

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

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

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在诗人的心中康

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

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

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

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

微波荡漾的康河。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

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

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

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

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

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

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

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诗人带着

第8页共10页

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

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就是一幅

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关于梅花的诗句有哪些? 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

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描写关于思乡的诗句 ,就构成了一幅康

河晚景图。

另外,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

格。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非常鲜明;每节二四行押

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

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曾留学英国。1923年加入新月

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

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

第9页共10页

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

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

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

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

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

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

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

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

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

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

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

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

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

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

\"\"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

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

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

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

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

种梦幻般的感觉。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

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

第10页共10页

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

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更多推荐

再别康桥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