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羹(1v2)h-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拼音


2023年4月2日发(作者:卜算子苏轼翻译及赏析 关雎原文朗读及翻译)

长相思古诗赏析

长相思古诗赏析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词中描写将士在

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全词纯用自然真切、

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

人。

长相思山一程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注释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

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

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

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

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

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

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

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

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赏析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

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

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

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

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此篇及《如梦令万丈穹庐人醉》

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2]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

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

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

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

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

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

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

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

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

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

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

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

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

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渗组词语 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

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

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

“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蔡篙云《柯亭词论》评价说:“纳兰小词,丰神迥绝。”“尤工

写塞外荒寒之景,殆馗从时所身历,故言之亲切如此。”这就是说由

于纳兰性德身历此情此景、故其笔下的塞外风光更为亲切感人。王国

维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

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

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弯庐人

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点到了此篇独到之处,盛赞它的“千

古壮观”。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

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

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是说此种况味,此种情调表现了纳兰

性德深层的伤感、痛苦的内心世界。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85

年7月1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

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

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原名纳兰成德,

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易人,

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

十一岁。他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

萦云、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

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纳兰性德,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

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

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

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3],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爱其

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

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

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

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

三十岁(虚龄三十一),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

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

后人合称为《纳兰词》。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

31岁。纳兰性德20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两人情感

甚笃,浮生萦云,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不幸亡故。纳兰性德又续娶图赖

之孙女官氏。《百家讲坛》讲师曾言,纳兰性德在与卢氏结发之前,

曾与表妹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曲。在卢氏死后,纳兰性德曾作过多首

缅怀诗,之后,又与一女子有情,有诗句为证,但史实有待考证。年

羹尧是其女婿。

说到纳兰性德的名字,还有一说应予驳正:《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93年第间期登载有刘德鸿《纳兰性德探幽三题》一文,其中说明珠

的妻子,爱新觉罗氏“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

生下长子冬郎,就是后来的大诗词家纳兰性德。”时下有一历史小说

《康熙与他的情敌》一书出版,其中也说纳兰性德小名“冬郎”。其

实是沿袭了黄天骥先生对纳兰性德诗句的误解,性德《填词》诗有句

云:“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冬郎乃唐代诗人韩渥的

乳名,“冬郎憔悴”已成文学典故。因纳兰性德生于十二月十二日因

而联想到乳名可能叫“冬郎”,其实古人称十一月为冬,十二月为腊。

纳兰性德乳名叫“成哥”而不是什么“冬郎”,在他生前,担任宫廷

侍卫之后,将“成德”的名字,改为“性德”。这就是由于乾学所记

“唯美伤感的古诗词 避东宫嫌名”给予我们的启示,从而考证得的结论。

风光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

帝破格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

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

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

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

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

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

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

缺,共349首,编辑一处,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

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

的杰出代表。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

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

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今春看又过 布衣文人,如

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

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

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

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

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

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

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

动背离了镜花缘好词好句 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与红楼

轰轰烈烈的“红学”研究已经进行百载有余了。其中有不少文宿、

巨匠参与研究,并取得不少成果和进展。不但伟人毛泽东对《红楼梦》

研究有评述,就是前溯百载,清代的皇帝,公子王孙也侧身其中。但

凡研究“红学”的人对明珠,纳兰性德都会有所了解。乾隆算得上是

第一位红学家。当和珅进呈《红楼梦》,乾隆读后曰:“此盖为明珠

家事作也。”一句话,把《红楼梦》与纳兰家联系起来。且不说此推

论是否真有道理,天子首开一家之言,根据他的阅历提示了两事物间

的联系可能。

纳兰明珠、纳兰性德和曹雪芹都是清初到中期“康乾盛世”中人,

相继前后。他们的家世与经历,有许多共同之处,是那个时期的政治、

文化现象的集中反映。

生平

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饮水

词》《渌水亭杂识》等,收入《通志堂集》。

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爱新

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喇氏隶属

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

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吉,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

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

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

繁花著锦的。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

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

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

入国子监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

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准

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而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

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

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

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

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

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

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1674年(康熙十三年),与妻子卢

氏结婚,康熙十六年卢氏因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

为《饮水词》中拨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无法超

越。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

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晚清词人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

为“国初第一词手”。

性格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

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

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

抑。加月出于东山之上 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

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

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

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

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

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7月1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

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丑奴儿 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

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

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

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

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

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

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中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

况周颐在《蕙风刘文新 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24岁将自己的词作结集为《侧帽》后更名为《饮水》,

后人多称纳兰词。《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

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他的词不但在清代词

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

说而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

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

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

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更多推荐

长相思古诗清纳兰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