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24功臣排名-滁州西涧古诗意思
2023年4月9日发(作者:东周列国志白话文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精选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与友期
.
行()(2)去后乃
.
至()
(3)相委
.
而去()(4)下车引
.
之()
(5)尊君在不
.
()
2、翻译句子。(4分)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塞王昌龄古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5)同“否”
2、(1)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2)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
自家大门。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4、感到惭愧,拉元方的手,想讨好他。
5、示例一:失礼。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
人很尴尬。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怀宽广,有涵养吗?
示例二:不无礼。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
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无信无理之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
里之外。这也体现了元方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6、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其他有理的也可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4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丘舍去
.
(离开)B.去后乃
.
至(才)
C.友人惭
.
(感到惭愧)D.下车引
.
之(引用)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太丘舍去
.
去
.
后乃至B.与友期
.
行期
.
日中
C.待君久不至
.
日中不至
.
D.元方入门不顾
.
照顾
.
周到
3、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过中/不至B.未若/柳絮/因风起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D.与儿女/讲论念奴娇昆仑原文 /文义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期日中,过中不至”,这是友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友人得知太丘已去,
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曰:“非人哉”,这是友人“无礼”的表现。
B.友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友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C.在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
D.“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
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5、“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为政》中有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的意思
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与《陈太丘与友
期行》一文,都强调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2分)
答案:1、D(引:拉,牵拉)
2、D
3、C(应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D
5、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6、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人要讲信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1)太丘舍
.
去舍:_________(2)相委而去
.
去:_________
(3)则是无信
.
信:_________(4)友人惭
.
惭:_________
2、写出下列括号里省略的内容写在横线上。(3分)
(1)过中()不至。
(2)()去后()乃至。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从“______”和“_
_____”两点反驳。(2分)
4、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2分)
5、下面有关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B.元方时/年七岁
C.相委/而去D.对子骂/父
6、“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尊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舍弃(2)离开(3)信用(4)惭愧
2、(1)友(2)太丘友
3、无信无礼
4、对比
5、C
6、(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故事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
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2神话故事成语100个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披荆斩棘 __________
______春天如约而至唯美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2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
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元方将骂父亲的友人驳斥得理屈词穷。
2、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
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3、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
才来。
4、陈元方、友人。
陈元方:明白事理,懂礼知信,聪明刚正,性格直率(或不卑不亢、倔强任性);
友人:无信、无礼、暴躁易怒、粗鲁、知过能改。
5、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
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
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
只好向元方道歉。
6、(1)惭愧。(2)轻视。
7、(2分)略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3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
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
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
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
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
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俄而雪骤
.
________(2)差可拟
.
________
(3)尊君在不
.
________(4)元方入门不顾
.
________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B.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3、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急(2)相比(3)同“否”(4)回头看
2、①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
②(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离开了。
3、C
4、①他懂得“信”的重要性;②他懂得“礼”的重要性;③他的辩驳有理有据。
落落大方;④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
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
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
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
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
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1)尊君在不
.
?()(2)诺,期返而食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
.
行()(2)相委
.
而去()
(3)故人来,方
.
与之食()(4)恐
.
其自食其言也()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莫向外求反求诸己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
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fu②sh(2分,各1分)
2、①约定②丢下,舍弃③才④害怕,担心(4分,各1分)
3、C(2分)
4、(4分,各2分)
(1)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
友才来。
(2)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5、(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
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
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
儿都瞧不起他。
[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
2分。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
者不给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
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
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
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
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
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
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丘舍
.
去(舍弃、丢下)B.则是无信
..
(不讲信用)
C.及事讫
.
(完毕)D.先期
.
一日(约定的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相委而
.
去杂然而
.
前陈者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
.
野亭骈死于
.
槽枥之间D.其
.
为人若此安陵君其
.
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
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
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
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
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答案:1、D
2、C
3、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
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4、(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
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
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
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
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
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
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太丘与友期
.
行(期待)
B.去后乃
.
至(才)
C.元方入门不顾
.
(照顾)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
分)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1、B
2、(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2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3、(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
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
给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
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
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
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
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
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
罪,令八月十五手抄报简单又好看 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
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期行:______________
(2)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
归休: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宜尔子孙承承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
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相约同行。期,约定。②退休回家。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
分。
2、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
自家的大门。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
分,意思对即可。
3、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
知错就改。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
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
所受体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
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
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今复为相,
以全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或短语。(4分)
(1)相委而去
.
___________(2)入门不顾
.
___________
(3)王贤
.
其母___________(3)即舍
.
田子罪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安得此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
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B.乙文中“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中的“欲”在文中指不取不义之财,不做不
忠之事。
C.乙文中“退请就狱”的朗读停顿可以这样标:“退请/就狱”。
D.甲文中的友人和乙文中的田子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是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4、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离开(2)回头看(3)认为……贤德(4)赦免
2、(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2)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
3、B
4、甲文: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
错就改。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
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
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乙]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①,为乡里所患。又义兴②水中有蛟,山中有白
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③说处杀虎斩蛟,实
冀④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⑤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
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
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⑥,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
“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⑦,况君前
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⑧,何忧令名不彰邪⑨?”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世说新语自新》
【注】①凶强侠气:凶暴强悍,任性使气。②义兴:地名,今江苏镇江。③
或:有的人。④冀:希望。⑤或:有时。⑥二陆:指陆机陆云兄弟二人。⑦朝闻
夕死:即“朝闻道,夕死可矣”。⑧之:提示宾语前置。⑨彰:彰显;邪:通“耶”,
可译为“呢”。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2)闻里人相庆
2、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期
.
日中期:____________(2)下车引
.
之引:_____________
(3)尊君在不
.
不:____________(4)而
.
年已蹉跎而: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__________名人故事100字15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的“家君”与【乙】文中的“令名”都是谦辞。
B.[甲]文中的“入门不顾”与成语“一步三顾”中的“顾”意义相同。
C.[乙]文写周处杀蛟龙花了三天三夜,同乡人都认为他已经死了,反而互相庆祝。
D.友人因“无礼”“无信”而“惭”;周处因“知为人情所患”而“有自改意。
5、两文在叙述情节和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语言描写,说说[甲][乙]两文各侧重
表现了元方和周处怎样的个性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分)(1)君与家君/期日中(2)闻/里人相庆
2、(4分)(1)约定(2)拉(3)通“否”(4)表转折,但是、可是、
却
3、(4分)
(1)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丢下朋友离开了。
(2)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4、(2分)A(解析:前者是谦语,后者是敬语。)
5、(2分)正直、率真(1分。意对即可)勇于改过自新(1分。意对即可)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
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
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剡(shn):地名,今浙江嵊县。②何以……为:古文中表反问“干什么……
呢”。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期
.
日中期:____________(2)相委
.
而去委:____________
(3)借者无不皆
.
给皆:____________(4)阮后闻
.
之闻:____________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践灭吴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者无不皆给”体现了阮光禄________的性格特点;“叹曰”“遂焚之”
体现了阮光禄________的性格特点。(2分)
4、[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分)(1)约定(2)舍弃(3)都,全(4)听说
1、(6分)
(1)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3分)
(2)有个人要安葬母亲,心里想借却又不敢说。(3分)
3、(2分)大方、友善直率、严格
4、(4分)
[甲]文:做人要讲诚信(2分)。
[乙]文:做人不能因吝惜自己的钱财而不肯去帮助别人(2分)。
[参考译文]阮光禄在剡县时,曾经有一辆好车子,谁来借,都借给他。有个人要
安葬母亲,心里想借却又不敢说。阮光禄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叹息说:“我有车
子却让人不敢借,还要这车子做什么?”于是就把车子烧掉了。
更多推荐
太丘舍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