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的组词-春夜喜雨翻译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故人西辞黄鹤虎年祝福语 楼作者)

张籍《秋思》赏析

张籍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

王乐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张籍的《秋思》赏心烦意乱 析。

秋思

朝代:唐代

作者:张籍

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

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江涵秋影雁初飞 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

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

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注释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

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

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

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

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

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加紧的拼音 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

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

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

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

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

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

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

“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

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

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

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

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三峡古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

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

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

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

紧承“见秋风”。这“欲”字颇可玩味。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

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它所表达的正是

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

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

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文天祥的著名诗句 ,而

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诗人因见

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

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

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

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

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

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

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

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

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

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

封”的行动,与扶摇直上九万里 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

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

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假思索

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

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

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

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

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

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

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

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

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

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不省人事的意思 诗》),这是深得

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

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

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

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

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创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

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

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

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

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

怨》《采莲曲》《江南曲》。1《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

“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

《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更多推荐

张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