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ppt-描写春天的诗句越短越好


2023年4月1日发(作者:婵娟指什么)

【导语】乐府是⾃秦代以来设⽴的朝廷⾳乐机关。它除了将⽂⼈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汉武帝

时得到⼤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泛。下⾯是分享的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欢迎阅

读参考!

【篇⼀】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江南

两汉: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

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字⼀句直接描写采莲⼈采莲时的愉快⼼情,⽽是通过对莲叶和鱼⼉的描

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许多⼩伙⼦和采莲

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头两句是写采莲的⼈们望着露出⽔⾯的⼜⼤⼜圆的荷叶,⼼⾥⽆限喜悦,因⽽禁不住发出热烈的赞美。声声慢歌词表达的意思 “可”这⾥有适宜、

正好的意思。“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是形容莲叶圆润鲜碧的样⼦,⼀说是形容莲

叶饱满劲秀、挺⽴⽔⾯。“何⽥⽥”就是“何其⽥⽥”,是极度赞美的语⽓。这⾥只写叶,我们却可以联想到花。莲的花期为夏历

五⾄七⽉,每朵花可开⼆⾄三天,每⽇清晨开放,下午三、四点⼜逐渐闭合,翌晨再度开放,花开过⼆⼗天,可采收莲蓬⽣

⾷,果实(莲⼦)的成熟期在七、⼋⽉间。清⼈张⽟榖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矣。”(《古诗赏析》)莲

叶茂密,莲花繁盛,不仅景⾊⽆⽐秀丽,还表明莲⼦必然丰收,采莲⼈⾃然⼼⾥⾮常⾼兴。

⼈们在采摘⽔上的莲声声慢 寻寻觅觅 李清照 蓬的时候,必然会看到⽔中的情景。“鱼戏莲叶间”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般。

“戏”字写鱼在⽔中的迅捷欢乐神态,⾮常形象。这⾥既在写鱼,也有以鱼⽐⼈意,采莲⼈划着⼩船在莲叶间穿⾏,互相追逐嬉

戏,宛如鱼⼉在⽔中游动,其划船动作之娴熟,船⾏之轻快,采莲⼈⾝姿之轻盈,⼼情之欢快,⾃然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歌辞只有七句,明⽩如话,⽽后四句⼜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究主要在于运⽤民歌中常⽤的⽐兴、双关⼿

法,把男⼥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寻味,⽽⽆轻佻、庸俗之弊。全诗⼀⽓呵成,但在结构上⼜可

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揭⽰题旨;后四句进⼀步展⽰采莲时的欢乐情景和⼴阔场⾯。⽽诗中第三句⼜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古朗月行古诗朗诵 下的

作⽤,使上下相连,不着痕迹。诗的意境清新、开朗,寓情于景,景中寓⼈,如闻其声,如见其⼈,如临其境,感到美景如

画,⼼旷神怡,呈现出⼀派⽣意盎然的景象。

这⾸诗在乐府分类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歌”本是两⼈唱和,或⼀个唱、众⼈和的歌曲,故“鱼戏莲叶东”四句,可能为

和声。故此诗的前两句可能为男歌者领唱;第三句为众男⼥合唱;后四句当是男⼥的分组和唱。如此,则采莲时的情景,更加

活泼有趣,因⽽也更能领会到此歌表现⼿法的⾼妙。

诗中“东”、“西”、“南”、“北”并列,极易流于呆板,但此歌如此铺排,却显得⽂情恣肆,极为⽣动,从⽽充分体现了歌曲反

复咏唱,余味⽆穷之妙。

【篇⼆】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长歌⾏

两汉: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光辉。

常恐秋节⾄,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徒伤悲!

赏析

这是⼀⾸咏叹⼈⽣的歌。唱⼈⽣⽽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

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青青的叶⽚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位充满青春活⼒的少年。诗⼈由园中葵的蓬勃

⽣长推⽽⼴之,写到整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露,万物都在闪耀着⽣命的光辉,到处是⽣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

象。这四句,字⾯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是对⼈⽣最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 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充满青春活⼒的时

代,正如⼀年四季中的春天⼀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有⽐喻的意义,即所谓“兴⽽⽐”。

⾃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奕奕⽣辉的叶⼦

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长⼤,⽽⽼死,也要经历⼀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个不可移易

的什么时候七夕 ⾃然法则。诗⼈⽤“常恐秋节⾄”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个“恐”字,表现出⼈们对⾃然法则的⽆能为⼒,青春凋

谢的不可避免。接着⼜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尽时间和⽆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

⼈的⽣命也是⽼死以后不能复⽣。在这永恒的⾃然⾯前,⼈⽣就像叶上的朝露⼀见太阳就被晒⼲了,就像青青葵叶⼀遇秋风就

枯黄凋谢了。

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对⼈⽣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徒伤悲”这⼀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

推理的过程,字⾯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思维的轨迹,⽤⾃⼰的⼈⽣体验来补⾜:⾃然界的万物有⼀个春华秋实的

过程;⼈⽣也有⼀个少年努⼒、⽼有所成的过程。⾃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露,秋天⾃能结实,⼈却不同;没有⾃⾝努⼒是

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命的价值,因⽽不⾜伤悲;⼈则不然,因“少壮不努⼒”⽽⽼⽆所成,就等于空⾛世

间⼀趟。调动读者思考,⽆疑⽐代替读者思考⾼明。正由于此,使这⾸诗避免了容易引⼈⽣厌的⼈⽣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

浑厚有⼒,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是说⽼⼤⽆成,⼈⽣等于虚度

了;⼆是说⽼年时才醒悟将于事⽆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流到海不复回打⽐⽅,说明光阴如流⽔,⼀去不再回。最随风满地石乱走 后劝导⼈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

奋努⼒,不要等⽼了再后悔。这⾸诗借物⾔理,⾸先以园中的葵菜作⽐喻。“青青”喻其⽣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露

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地⽣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然的⽣命节奏如此,⼈⽣

也是这样。⼀个⼈如果不趁着⼤好时光⽽努⼒奋⽃,让青春⽩⽩地浪费,等到年⽼时后悔也来不及了露似珍珠月似弓上一句 。这⾸诗由眼前青春美景

想到⼈⽣易逝,⿎励青年⼈要珍惜时光,出⾔警策,催⼈奋起。

【篇三】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悲歌

两汉:佚名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欲渡河⽆船。

⼼思不能⾔,肠中车轮转。

赏析

这是⼀⾸描写游⼦思乡的诗,控诉战争带来的徭役之苦。诗⼈⽤浑朴⾃然的语句,写出了游⼦思乡不得归的百转愁思。

“悲歌可以当泣”,诗⼀开头,劈头劈脑拦腰斩断许多内容,不难理解,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过菊花唐元稹拼音版 多少回了,由于太

伤⼼,以⾄最后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接着写他这样悲哀的原因:“远望可以当归”。原来是⼀位游⼦,他远离故乡,⽆法还

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了。不是真的“远望可以当归”,⽽只是聊以解忧,⽆可奈何罢了。这两句把许许多多⼈的⽣活体验

作了典型的艺术概括,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这是承接“远望”写远望所见,远望还是没有见到故乡。“郁郁”是写草⽊郁郁葱葱。“累累”是写⼭岗

累累。“岭树重遮千⾥⽬”,茫茫的草⽊,重重的⼭岗遮住了望眼,难见故乡,不见亲⼈。

“欲归家⽆⼈,欲渡河⽆船。”这两句是写思乡⽽未还乡的原因。家⾥已经没有亲⼈了,已经⽆家可归了。即便是有家可

归,也回不去,因为“欲渡河⽆船”。所谓“欲渡河⽆船”,不仅仅是指眼前⽆船可渡,⽽是说⾃⼰处处受阻,前途坎坷,⾛投⽆

路的意思,是这位游⼦悲惨命运的形象写照。这正是他思乡、望乡的根本原因。这样写,就⽐《艳歌⾏》所表达的要沉痛得多

了。

“⼼思不能⾔,肠中车轮转。”这两句写游⼦⼼中纷烦复杂、⽆限愁怅的思绪难以倾诉,就好像有车轮在肠中转动。末句⽤

形象的⽐喻⼿法写出远在他乡的征夫的⽆限离愁,把感觉中的⼼理体验转化为视觉上的形象存在,⽐喻贴切恰当,不但“转”字

关合得⾃然,同时能准确传神地传达出痛楚之感:愁绪随车轮转动⽽缓缓抽出,绵延不绝。

这⾸诗和《古歌秋风萧萧愁杀⼈》在思想内容上相似。最后两句均是“⼼思不能⾔,肠中车轮转”。但《古歌》是触景⽣

情,⽽这⾸诗,既不写景,也不叙事,它以真挚的感情痛苦的体验⽽动⼈⼼弦。可以说,抒情诗的意境,并不在于写景和叙

事,只要感情真挚感⼈能引起共鸣,那么诗的意境就在不同的读者的脑海中幻化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了。

【篇四】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五从军⾏/⼗五从军征

两汉:佚名

⼗五从军征,⼋⼗始得归。

道逢乡⾥⼈,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雉从梁上飞。

中庭⽣旅⾕,井上⽣旅葵。

舂⾕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时熟,不知贻阿谁?(贻⼀作:饴)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

赏析

《⼗五从军征》,是⼀⾸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民在当时⿊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

平和痛苦。这⾸诗描绘了⼀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时家破⼈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民带来的苦难。也同

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劳动⼈民。

⼗五从军征,⼋⼗始得归。道逢乡⾥⼈:“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雉从梁上飞;中庭⽣

旅⾕,井上⽣旅葵。舂⾕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

“道逢乡⾥⼈,‘家中有阿谁?’”主⼈公的思想脉络由六⼗五年的征战⽣活进⼊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一万年太久下一句 亲⼈家园的现状由

茫然⽆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

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五年了,岂敢奢望家⼈安然⽆恙、亲⼈健在?能有⼀⼆幸存者已是

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世呢?可是,“乡⾥⼈”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浇下的⼀盆冰⽔:“遥看是

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的年⽉,我的亲⼈们竟⽆⼀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

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雉从梁上飞;中庭⽣旅⾕,井上⽣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

象。作者没说室空⽆⼈,⽽是抓住野兔见⼈钻进家畜窝中⾃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

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长的葵菜和⾕物两个“镜头”,⼈去屋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神。⼀个

风尘仆仆的⽼⼈,站在曾经炊⽕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前,站在盼望了六⼗五年可⼜⽆⼀亲⼈相迎的家的⾯前,竟然⽐想

象的还不堪⼗倍、百倍……这是怎样⼀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他⾛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

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出来,低声哭了起来“泪落沾我⾐”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

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主⼈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平都推向了⼀个新的⾼

度:服了整整六⼗五年兵役的⼈,竟然还是全家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

⽣前贫寒凄苦的⽣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公为国征战六⼗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

⼜⽆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情,⽽他的不幸与那些苟⽣且不能只有⾛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们咏史左思其一 相⽐,他⼜

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翁⼀⼈的不幸,⽽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

会现实的⿊暗,表现了⽐个⼈不幸更深⼴的全体⼈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

他向远⽅望去,难道⾃⼰的祖国⾥,只有⾃⼰⼀家是这样的吗?

更多推荐

江南汉乐府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