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古诗四句小学三年级-纳兰容若诗词全集


2023年4月3日发(作者:风萧萧兮易水寒完整版)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使至塞上》是一篇兼有记叙、描写、抒情的优美诗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

名篇。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

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

的情景。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记叙出行到描绘景色,层层铺叙,突现了塞外风

光的壮丽,描绘出单车劳军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幽微难言的感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炼字精到,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运用比喻,简练

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教学设计思想】

中国文人往往是“诗书画三绝”,苏轼曾评价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

以王维的诗更应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加以赏析。

本节课,我从分析王维诗歌写景的意境入手,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大漠风

光,又让学生品味诗歌与绘画的相通之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及时性优

势,从颜色、线条等角度领略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之美,当然,作者在这首诗中传

达的压抑愤懑之情也不容忽视。

同时,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让学

生在吟诵中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必经之路。诗歌中的名句是

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而这首诗的名句恰

恰又是写景的典范。

【媒体设计思路】

这首诗的内容极为适合多媒体教学,二者的直观性、形象性是相通的,尤其侧重

讲授诗歌的景色描写和遣词炼句(“直、圆”)。

总体说来,本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课件具体化、直观

化,增加信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教学内容,充分

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素材,达到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争取达到更

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吟诵(诵读)诗词,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品味赏析,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哲

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吟诵、品味赏析诗句,体味诗词的语言美与情感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昨晚很晚也睡不着,于是起来重读了王维的诗歌,我发现,在王维的诗歌中徜

徉,和他一起看大漠孤烟,听汩汩清泉,赏明明如月……读王维的诗,特别强烈

的感受就是,其诗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都是美不胜收的……诗中的那

些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烟岚,都在

契合刹那永恒这一本真之美,而让人于其中领悟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

而且是一种宇宙、人生、生命的哲理,是一种哲理化的禅悦的诗性情感。其实,

我们最美好的阅读就是从诗开始的,阅读一首首唐诗宋词,我们在尘世中漂浮着

的心便慢慢静了下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欣赏一首王维的作品《使至塞

上》。

二、认识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

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

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擅长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

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

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曾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存诗400余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三、诵读寻迹

1、集体诵读《使至塞上》

2、诵读指导,标出平仄,明确节奏,教师范读。(“—”表示平声字;“|”表示

仄声字)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联、

颔联、颈联、尾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

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注:“国”“直”属古入

声字,属仄声字)

3、诵读《使至塞上》,体会诗歌内容

(1)小组读:小组合作,根据诗歌内容和吟诵原则,进行个性化诵读。

(2)个人读:分别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诵读《使至塞上》。

(3)集体再读:请全班同学有节奏地齐读《使至塞上》。思考:这首诗围绕

着哪一个字展开的?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诗歌题目是《使至塞上》,那么究竟“使至”哪些地方?请找出诗中所

涉及到的地名。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抵达目的地了吗?(这只是写诗人在赴边

途中的所见所感)

四、品析寻情

1、诗中哪个词交代了诗人出使的目的?(“问边”)

追问:诗人为什么要去“问边”?(补充介绍写作背景)PPT链接: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

年)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

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

年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

出塞宣慰,犒赏三军,察访军情,并留作军队判官。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主要

写出塞时所看到的沿途景色。

2、诗人是如何去“问边”的呢?

(明确:诗人“单车”出行,也就是只有一辆车,轻车简从。)

3、老师上网查询了一下,发现“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中纪委或最高人民检察

院派出的官员,典属国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之类的官员。可是身为皇帝任命的

特派人员,王维怎么连一点排场都没有,只是“单车”出行呢?从首联中我们可

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表面上是去慰劳崔希逸,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了朝廷。我们看到了

王维心中的孤独落寞,抑郁不得志的苦闷。)

教师引领,吟诵首联。

4、在首联中,我们看到了王维心中的孤独落寞,还有几许苦闷、不得志的牢骚。

其实这种情感在诗中的其他诗句中也有所体现,谁发现了?(明确:“征蓬出汉

塞,归雁入胡天”。)

教师引导:知道“蓬”是什么吗?我们来看蓬草是一种怎样的草?PPT链接蓬

的介绍,指名读。

“蓬”,草名,外呈圆形,似草球,遇风卷起飞旋,枯后往往于近根处被风折断。

又称“飞蓬”“飘蓬”“转蓬”“孤蓬”。

引导:此时的王维和“蓬”有怎样的相似之处?(王维离开家乡,远赴塞外,就

像蓬草断根,飞向远方。)他们都是漂泊无依。所以,在古诗文中多用“飞蓬”

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就像李白的《送友人》所写的“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在本诗中,以“征蓬”喻万里行程。

写“归雁”,我们知道,冬天大雁南飞,可是诗人是去西北边塞,此时看到大雁

北归,应该是什么季节?所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应该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

大雁北归旧巢育雏,适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

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

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

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教师引领,吟诵颔联。

5、诗人在尾联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引导:燕然是什么意思?(燕然是山名,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代指边

防前线。)这里涉及一个典故。PPT链接: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愉悦的近义词 然山,刻石记

功,纪汉威德而还。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

北部)。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军。

(明确: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就像大将窦宪大败匈奴一样,这是一种胜利的

自豪喜悦感。)

教师引领,吟诵尾联。

五、悟意寻美

1、宋朝的苏轼曾赞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人在颈联“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中描绘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图。那么这幅图究竟美在哪里

呢?请小组合作探究,寻找其中的美。

这幅图白洋淀属于哪个市 画具有美,具体表现在:。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这

幅图画具有构图美,具体表现在: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上的河流,从

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然不多,但空间阔

大,层次丰富。

其次,这幅图画具有线条美,具体表现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

是河,圆关于祖国的名言名句 的是落日,寥寥数笔,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

强,就像一幅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幅图画具有色彩美,具体表现在: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

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

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

“直”和“圆”古诗名句100句 历来为人称道,(我到过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旅游,问过当地人,

没有一丝风的时候,“烟”能“直”吗?他们说,“烟”在“大漠”里不可能是直

的。那么)为什么诗人(偏偏)说“孤烟”是“直”的?落日是圆的?这里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

大漠的“大”与“个人的渺小”形成对比,“长河”的“长”与“人生的短暂”

形成对比,孤烟向上的走向,一直向天空,隐国学大师网官网 含着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信息。

大自然如此浩大,而个人却如此渺小,人不应该自惭形秽,应该保持乐观,努力

有所作为。在大漠、长河的背景下,落日本应该是一“点”,诗人却用了“圆”

字,借此表达“我”虽然被排挤,但我该做我自己,内心要像落日一样满满当当

的。总而言之,在宏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生是短暂的,人应该对大

自然持有敬畏之心,人生虽短,但无论处境的顺逆,我们的内心都要圆满,要乐

观面对,要有幸福感。这两句诗其实道出了“人之所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

诸多深意。

PPT链接:

《红楼梦》中香菱对此诗的评价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

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

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

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

有情的。”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说的这段话可算是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

界。

六、大美善吟:师生一起吟诵《使至塞上》。

七、课堂总结

这首春夏秋冬的古诗 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

以征蓬、归雁自比,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劲拔而苍茫,温暖而

感伤,描绘出边塞的自然风光,表现出边塞那空旷、高远、雄浑和静穆之美,这

对于奉使赴边的诗人,面对着这样的环境中,此时此刻远离国家能不产生孤独、

凄凉之感吗?能不产生对边疆将士们的崇敬吗?能不产生保家卫国的情怀吗?

是的,这一切都会油然12种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而生的。

王维的最大本事,就是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以自然静美的和

谐展现而表现形上超越,以最简约的形式而表现最华丰的诗意内涵,诗的喻旨宏

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形成具有象征意味的分合有无、瞬间永恒、动静变常的

形上境界。

八、作业布置

1、小组组织练习吟诵《使至塞上》。

2、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

九、板书设计

更多推荐

使至塞上唐王维古诗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