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一道鹊桥横渺渺


2023年4月2日发(作者:中秋节由来介绍简短)

苟巨伯探友答案

【篇一:荀巨伯探病阅读答案】

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

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

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

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解释文中加点词(3分)⑴值:⑵既:⑶全: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败义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

4.、用简明的语言评价荀巨伯的行为(3分)

【参考答案】

1.(3分)⑴值:适逢⑵既:已经(之后)⑶全:保全

2.(2分)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2分)败坏道德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的行为吗?

4.(3分)友情重于生命。舍生取义

【试题解析】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视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贼围攻这座城池。朋友对

巨伯说:我现在快死了,你可以赶快离开。巨伯回答道:我远道来

看你,你让我离开,败坏义而求活命,哪里是我巨伯的行为!贼兵已

经闯进,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么

样的男子,竟敢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重病,不忍心丢下他,

宁愿用我的身躯替代朋友的姓名。贼兵相互告诉说:我们这些没有

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土!便率军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财产

到得到了保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世说新语练习及课外语段练习有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

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6.《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

7.“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

过分吗?

答:

(二)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胡贼攻,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

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

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

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

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2)贼既至()..

(3)遂班军而还()(4)一郡并获全()..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

11.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

12.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三)

20、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其本意是。(3分)

2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大未必佳(大:)

?韪大(大:)

?人以其语语之(语:语:)

?诣门者(诣:)

?奕世为通好(奕世:)

?时李元礼有盛名(盛名:)

22、译文:(4分)

?莫不奇之。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23、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称关系的词。(4分)

24、孔融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辨驳陈韪的?(4分)

25、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4分)

(四)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虽经百事,但留有印痕的并不多。现在想起来,

只有一件小事留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1996年,我在泰国。那时,我住在一栋带花园的房子里,养着一条

很漂亮的德国纯种狼狗。一天午后,我正在客厅看报纸,忽然听到

狼狗拼命地狂吠。我猜想一定有不速之客来了。于是,我打开房门,

来到院子里,隔着白色铁门向外看去。先是看到一位穿着破旧衣裳

的中年妇女,后又看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小男孩。我下意识地想他们

是来讨钱的,于是心生厌恶地挥挥手。正要转身的时候,那位中年

妇女用泰语轻轻地问我:“夫人,我是收废品的,有旧报纸卖吗?”

我这才想起书房里堆着一地的旧报纸,便喝住狼狗,打开院门,让

母子俩进来搬报纸。这时我注意到中年妇女的腿有些跛,而她身边

的小男孩似乎很体谅她,抢着搬报纸。我顺口问:“这是你儿子

吗?……我们一起生活,就算是吧!”我明白了,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

却能够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望着脸色蜡黄的小男孩,我有意多

给了30泰币,并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送母子俩出了院门。

过了一会儿,我再次听到狼狗狂吠的声音。当我又站在白色铁门前

面时,看到的是刚刚走不多时的中年妇女和小男孩,没等她开口,

我便不耐烦地说:“报纸卖完了,钱也多给了,你们还来干什么?”那

妇女没有说话,缓缓地摊开双手举起来,掌心里托着一条项链。我

一怔,细细看去,正是我遗失了的那条金项链。我忙接过来,托在

手上,沉甸甸的,像捧回了我的心爱。要知道,这是我和我先生结

婚12周年的纪念品。

这时中年妇女轻轻地说:“项链是裹在报纸堆里的,小孩发现了,央

我快快地送回来。”

我点点头,急忙从口袋里掏出100泰币送给小孩,似乎只有关于秋天的诗歌 这样才

能表达我的一半歉意和一半谢意。

母子俩按照泰国人的礼节,双手合十,谢绝了。夕阳下,我望着她

一跛一跛的步履,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1.文中有三处画线的语句,其中前两处是对中年妇女和小男孩的描

写,它的作用是:;第三处是对中年妇女的描写,它的作用是:。

2.文中加点的“一半歉意和一半谢意”应怎样理解?

3.文章结尾说:“我望着她一跛一跛的步履,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

味。”你认为“我”此时内心的感情是怎样的?

4.用一段通顺的话说说“我”对中年妇女和小男孩的态度的转变过

程。

当“我”看到穿着破旧衣裳的中年妇女和小男孩到来时,“我”认为他

们是来讨钱的,便心生厌恶;当“我”

得知他们是来收废品时,;当“我”再次看到他们到来

时,;当得知他们是来送还项链时,;当他们母子俩对“我”所给

的100泰币表示谢绝时,“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五)改变人生的批注

①达尔科夫孩提时代是个生性极为胆怯、害羞的男孩。他几乎没有

什么朋友,对什么串都缺乏自信心。那是1965年10月的一天,他

的中学女教师露丝?布劳奇在班上布置作业。学生们阅读了《杀死一

只模仿鸟》一文。现在,老师要求他们接着那篇小说的最后一章写

续文。

②达尔科夫写完了续篇,交了上去。今天他无法回忆起他写的那续

篇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者究竟老师布劳奇给的评分是多少。但他至

今仍清楚记得,而且永生不忘的是布劳奇老师在他的作文的页边空

白处写了四个字:“写得不错。”

③四个字,它们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④“在读到这些字之前,我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道将来干什么。”

他说,“读了她的批注后,我回到家,就写了一篇短篇小说,这是我

梦寐以求但从来不相信自己能做的事。”

⑤在中学那年剩余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短篇小说,经常将它们带

给布劳奇老师评阅。她不断给子鼓励,批改一丝不苟,态度和蔼可

亲。“她就是我所需要的。”达尔科夫说。

⑥不久,他被指写担任中学报纸的编辑,负责校刊的编辑工作,深

受师生的尊敬。他的信心增加了,他的视野也扩大了。后来,他竟

从事起专业创作,写出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受到读者的好评,从

此开始了一种更加充实、有收获的生活。达尔科夫相信如果当时没

有那位女教师在他的作文页边上写下那令人鼓舞的四个字,也许后

来的一切就不会发生。

⑦在中学建校30周年的聚会上,达尔科夫回母校看望了已经退休的

布劳奇太太。他告诉她当时她写的四个字对他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

响。他对她说由中国十句最霸气的名言 于她曾给了他成为一名作家的信心,他才得以能够

将那种信念传递给后来成为他夫人的女人,她后来也成为了一名作

家。他告诉布劳奇太太,他办公室里有一位年轻女子,勤奋好学,

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攻读大学课程,她经常请求他的指点和帮助。

他有求必应,在她遇到困难和挫折,有时心灰意冷的时候,他及时

地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给她以帮助、鼓励。于是,他把布劳奇太太

对他的影响又渗透到那个年轻女子身上。

⑧布劳奇太太听了他帮助这位年轻女子的故事后庆中秋佳节的诗词 非常感动。“在那一

时刻,我想我们俩都意识到布劳奇太太曾投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

久的影子。”他说。

⑨“写得不错。”

⑩虽只寥寥数语,但它们不也改变了达尔科夫的一生吗?

1.布劳奇太太主要给了达尔科夫什么影响?(用文中原句回答)

2.文中有一句话,在结构安排上作用很大,这句话是:。

3.画直线的句子照应了文中的哪句话?

4.第⑥段中加点词“增加”和“扩大”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5.第⑧段中“我想我们俩都意识到布劳奇太太曾投下了令人难以置

信的长久的影响”的作用。

6.最后一句话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表达作用?

六)父爱昼夜无眠(28分)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

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

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

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

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

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您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

没睡过安生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

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

崩溃,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我睡到下午4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

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不定到哪儿玩麻将去了,

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

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

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心。为买房子,我

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

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

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惟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

静的白天,养精蓄锐。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又出去了。有

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

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

些肉放进父亲的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

身体棒着呢。

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领导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

吃晚饭。由于该厂离我的住处较远,他们用车来接我。饭毕,他们

又送我一套“三枪”内衣,并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缭

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

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

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

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

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

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有关春天的诗 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

巧??”

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我是说。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①父亲,

②父亲,③

父亲并④于父亲。我明白了父亲为何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

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写作,竟从未留意父亲的房间没有鼾声!

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到3块钱,喜滋滋地

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一千

多块了,“我想帮你早点把房债还上。”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

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些客

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为女哟??

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撇下老李头,不放心地追了进来。父

亲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

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眼睛。

“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了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

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一个擦背工正在一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奴才的拼音 并济地运作。

刚柔并济:

2、请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敬重”“抱愧”“理解”“感激”四个词

语填入文中画线的①②③④处。(4分)

①②③④

3、“我”无意中在浴室碰到父亲,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

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当我回到浴二十四番花信风 室,父亲又不

放心地追了进去。这些举动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表现出父亲是

怎样一个人?(6分)

4、对于父亲做擦背工一事,其实前面有许多暗示,请用波浪线在

文中划出。(4分)

5、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五年级己亥杂诗 条条隆起的胸

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冈”一句的理解。(5分)

6、“父爱昼夜无眠”,确是如此,父亲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时时刻

刻在关爱着我们。请你联系实际,写一件给你印象最深的事例,要

求叙议结合,不超过100字。(6分)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2.(1)搭船(2)幸而,恰巧(3)约定

(4)不再等候而离开(5)请托,请求(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

邪?”遂携拯如初。

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5.(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2)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

连头也没回。

6.提示: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7.提示:回答“过分”与“不过分”均可。“不过分”的理由是:无礼无

信之人不足与交。“过分”的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

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8.提示:想像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9.(1)离开(2)已经(3)于是(4)一起

10.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朋友的命。

11.示例: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12.胡贼受到教育和感动;突出荀巨伯舍生守义的精神。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

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

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

来的吗?”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

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

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

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

家!”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

【篇三:中考文言文命题走向及题书梨花 复习方法】

txt>第一部分:2005年试题分析和20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走向

预测

(一)近四年甘肃省各地区中考卷中的文言文篇目:

(二)近六年甘肃中考卷中的文言文篇目:

说明:2004年台州跟温州中考语文同卷;2002年台州跟嘉兴中考

语文同卷。

分析2005年甘肃省的11份中考卷,我们会发现:

(一)各地区的试题完全按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照考试说明拟题的。

考试说明:1、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

2、与课内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段的含义恰当地评

价其思想内容。

(二)课内选文共10篇(杭州只有课外一篇),第五、六册占9篇,

第一册1篇《螳螂捕蛇》

《荀巨伯探友》05、04年共有4个地区以此文拟题。

《陆少宝卖宅》05年宁波、衢州都以此文拟题。

(三)题型、拟题角度都很规范。

现将2006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走向作如下预测:

一、选文:注重内容的教育性和故事的浅易性。

选文的教育性,就是所选文段有一个健康而有教育意义的主旨,让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受到一次真、善、美的人文教育。请看05年浙江

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的选文,都是比较注重其育人功能的。

杭州卷:高启《墨翁传》——提倡临财不苟,洁身自好,坚守道德

准则。湖州卷:《吴下阿蒙》——强调读书之重要。

嘉兴卷:薛福成《物性相制》——反映扬长避短,以弱胜强。《蜘

蛛捕蛇》宁波卷:《陆元方卖宅》——突出不为钱而诳人的诚信思

想。

绍兴卷:《荀巨伯探病》——不要败义以求生。

台州卷:《晏子春秋》——以民为本,从谏如流,知错即改。

温州卷:《义猴》——教育知恩必报。

丽水卷:《曾子不受赐》——针对个人道德自律和廉洁社会建设。

金华卷:《捐祖》——倡导尊老敬老。

上述故事的主旨并没过时,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挑选诸如此类的

阅读材料作考题,是一次很好的传统美德教育。

选文的浅易性,主要表现在选文的故事性强,有人物有故事;阅读

量少,大多在百字左右;生僻字用注解、注音,使之化难为易,变

深奥为浅显。

二、测试:注重字词的常见性和理解的整体性。

被测字词的常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词语在现代汉语

中常用,二是该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曾学过。如,省卷第22题实词

解释:(1)某家以制扇为业(2)适父死(3)至懊悔不胜而去。要

求解释的三个字都可从课内文言文中找到。

理解的整体性,一般从文章主旨的理解,人喜出望外 物性格品质的概括,事

件前因后果的分析,读后谈谈启示等角度设题。这种命题走向,答

案相对灵活,允许考生自主,是对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答案唯一模

式”的否定,对今后的阅读教学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题型——组题“有分有合”,设题“常规为主”。文言文考试大多

两个文段,课内课外各一段。

(1)有的两段合二为一,合成一个大题进行对比阅读;如,嘉兴和

舟山卷《物性相制》和《螳螂捕蛇》,分别写蜘蛛和螳螂杀蛇,主

旨也相近;台州卷《晏子春秋》课内外各一段,以民为本是其共同

点;金华卷《张良奇遇记》和《捐祖》,都与对待老人相关。

(2)有的两段自成一题,各自拟题。合二为一的,课内外两个文段,

或故事相似,或主旨相近,联系相对紧密,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各自拟题的,其内容和主旨联系相对宽松,但课内外两个文段难易

度应该相近。如,省卷的《东坡画扇》和《陋室铭》,湖州卷《吴

下阿蒙》和《岳阳楼记》,宁波卷《陆元方卖宅》和《卖柑者言》,

绍兴卷《荀巨伯探病》和《捕蛇者说》,温州卷《出师表》节选和

《义猴》,丽水卷《愚公移山》和《曾子不受赐》,忂州卷《出师

表》和《陆少宝卖宅》等,两文段的内容和主旨,除宁波卷有点联

系外,其他基本上是无关的。

中考文言文考题设计,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每个文段4小题为多:

一般是实词和虚词解释各1题,重要句子翻译一二句,文章内容的

理解或评析1小题。各小题题型设计一般是:实词实解多,虚词选

择多,句子理解翻译多,少数也有选择的。文章内容理解或评析的

考题,其题型比词、句理解的相对丰富些,大致有如下几类:

1.感悟体会型。这类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的

感受、启发、体会等,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对此,应指导考生紧

扣选文的中心和材料来作答,力求切实,不要泛泛而论。如2005年

的湖州卷第21题,要求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的启示”便是。

2.求同概括型。这类题重在测试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对选文的某

一方面内容先进行概括,找出共同点,然后简要回答。如2005年武

汉卷第13题,要求以《晏子使楚》和《唐雎不辱使命》为据,说说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点。这类题型,多见两段合二为

一的试卷中。

3.评析创新型。这类题比较常见,但开放性程度较高,往往要求考

生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写作特点)进行评析或鉴赏,发表自己的

看法。当然这些看法最好有点创新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好。

4.比较评判型。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选文,或一篇选文中

两个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要求考生比较两者异同,回答问题。这

类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中考中出

现的频率也较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杭州卷第23题,要求阅读

《墨翁传》后说说“墨翁”和“逐利者”的区别。

有些题型虽然算不上什么新颖,却是见功见底测试考生实际文言文

阅读能力的,也不妨设计一二题,让学生练练。如像重庆卷划分句

子朗读节奏,北京卷选择与课内文章主旨相匹配的课外名句,大连

卷用“/”给句子断句等等。还有一些考区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更注

重的是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而对字词特别是虚词的理解倒是有些

淡化了。

总之,准确把握中考命题走向,考前复习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但真想在考场上左右逢源,应对自如,还得靠平时的多读多思。多

读几篇,厚积中有薄发;多读几遍,熟练中能生巧。这样,就不必

依赖上述那所谓的“预测”而稳操胜券了。

第二部分:我校的文言文复习的做法:

一、两条复习线索:

1、纵线复习:从第一册到第六册的文言文篇目

更多推荐

荀巨伯探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