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翻译一句一译-犹带昭阳日影来
2023年4月9日发(作者: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一句)
2019年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小题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②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在狱咏蝉》作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衡阳是哪里 于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
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他因牛李党一直抬不起头,一生不得
志。死于荥阳,年仅47岁。
清代施朴华评论这三首咏物诗分别是“清华人语”、“患难人语”、“牢骚人语”。参考
示例,抓住划线句,选择另外两首中的一首,谈谈你对“患难人语”或“牢骚人语”的理
解。
示例:我认为虞世南的《蝉》是“清华人语”。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
递,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
自信: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是“患难人语”。“露重”、“风多”比
喻政治环境恶劣,“飞难进”比喻自己仕途郁郁不得志,“响易沉”比喻自己言论受到压
抑,不自由。蝉如此,自己也如此。此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
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在狱中,诗人听蝉在日渐萧瑟的秋日鸣叫着,
怎不让他想到自己身心不得自由的落魄和孤寂。示例二:我认为李商隐的《蝉》是“牢骚
人语”。诗人闻蝉鸣而起兴。“本以高难饱”蝉栖息于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
而自己因为人清高,所以清贫。“徒劳恨费声”,蝉由“难饱”而发出的鸣叫声,哀中有
恨。此种鸣叫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所以是徒劳的。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
头,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蝉本无情,无所谓“难饱”与“恨”,其实“难饱”和
“恨”的正是诗人自己。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喉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本题作答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
具体的诗句分析其作者的思想情感来作答。《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为侍御史
时,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1
)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诗人字字咏蝉,字字借蝉自况。“露重”“风多”言
环境险恶;“飞难进”言难以进取(仕途);“响易沉”言声音难以发出。蝉如此,
“我”与蝉一样,在这里,蝉即我,我即蝉。“露重”“风多”又特指政治环境险恶;
“飞难进”又特指诗人在人生仕途方面难以进取;“响易沉”更特指自己的言论难以发
出。诗人借“蝉”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不正是“患难人语”吗?(
2
)李商隐的《蝉》,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
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其中诗歌的前两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说明蝉本来
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就
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
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李商隐曾向当权者陈
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崔颢 困
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蝉”来
表达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处境的不满。这也正是其“牢骚人语”。结合以上的分析,依照给
出的示例拟写作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排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
1
.“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
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解析】
1
.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
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小园香径独排徊”,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在花香
小径里徘徊。“独”字,是说他独自一所见所闻 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
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
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朱灵 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
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
巢的旧时相识。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
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①。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②。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①赊:遥远。②槎(
ch
):这里指水生植物。
(1)下列诗句中的“东风”与本诗中的“东风”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一句以乐景写哀情,请结合本诗作分析。
【答案】(1)B
(2)草色青青,春花开放,河边的早春景物十分美好,可离家远行的诗人无心欣赏;这美
景反而更勾起他的离愁。诗句以乐写哀,衬托出游子的孤独以及对亲友的思念。
【解析】
【详解】
(
1
)
B
诗句中的“东风”与本诗中的“东风”意思不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中的“东风”原指诸葛亮招来的东南风,意指时机,机会。其它三项与本诗中的
“东风”都是“春风”之意。
(
2
)分析诗歌以乐景写哀情手法的运用。“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春意已进入到河
边的青草,也就是说,青草已经抽芽,长出来了,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水上植物也已经开
了花,就在木筏的边上。河边水上的这一派春天景色,倒是很美的,可是作者并没有那种
闲情逸致来欣赏这良辰美景;相反地,这美景反而更勾起他的离愁;不能同亲友共赏,再
好的景致,也如同虚设呀,所以心情不能平静。他在想什么呢?作者通过描写在水路看到
的美丽景象,反衬出游子在途中孤寂思家的思绪。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一二三年级最简单画的手抄报 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
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C
.“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D
.这首词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一个忠贞不二、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
2.“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
【答案】
1
.
A
2
.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
1
.“八百里”,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非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
故
A
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
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
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本题要求从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
析。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
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结合本诗写作背景分析,辛弃疾
20
岁
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
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
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所以“可怜白发生”这句
话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观察下面图画,简要说明这幅图画表现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秋景及身处边塞的征人的艰苦生活,抒发了将军与征夫
_______
的复
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这是一首边塞诗。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表现边塞生活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
两句诗是“①
______
”和“②
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
.崇山峻岭之中,只有一座孤城静默在黄昏里。
2.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
3.①秦时明月汉时关②归雁入胡天
【解析】
1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画面中的主要景物“群山”“孤
城”“落日”,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
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
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
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如,王昌龄
(
唐
)
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王翰
(
唐
)
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
qnqn
):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诗中人物所处环境的特点。
(2)结合全诗,试概括“边将心”蕴含的具体感情。
【答案】
特点:天气寒冷,或萧条、萧索、或天气恶劣;军情紧急或危急或紧张。
边将饱受险恶环境的痛苦,或军旅生活艰辛的痛苦;对长久战争的厌倦;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首联描写边塞的白草为北风所凋,战马奔驰,外族军队步步逼近,正
在加紧寇边的景象,营造了衰败
/
肃杀、寒冷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
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
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
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
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7.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通过描绘沧海的景象,抒发了
______
的雄心壮志。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
B.
“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称,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
“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
D.
“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
【答案】
1
.统一中原建功立业
2.
C
【解析】
1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
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抒发了诗人统一
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C.表述错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对眼前大海和山岛景
色的描写,写的是眼前实景。故选C。
8.下列对《十五从军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
...
的一项是()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
“八十始得归”中“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
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四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
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
C.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两句细节描写,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寂寞难耐
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心酸。
D.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采用第一人称,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封
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答案】
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诗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
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
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写出了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萧条衰败的景
象。所以
B
项对这四句话“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情形”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B
。
9.古诗词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
______
,颔联写出了泰山的
________
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本诗中决眦入归鸟“眦”的意思是“眼角”,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
巍峨”特点。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
的豪迈气概。
【解析】
1
.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所写景物特点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
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眦:眼角。“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
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
秀美都给了泰山。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
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
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
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
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0.阅读苏轼的《阮郎归初夏》一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①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②。玉盆③纤手弄清泉。琼珠④碎却圆。
①水沈:即“水沉”,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②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③玉
盆:指荷叶。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④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1)词的上片采用手法,突出了环境的特点。
(2)结合本词内容,下列说法有错误
...
的一项是()
A.全词以描写为主,写人写景细腻精致,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
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B.“绿槐”“高柳”“新蝉”和“熏风”都是初夏的典型特征。
C.苏轼的这首闺情词,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
D.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
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3)试分析下片“玉盆纤手弄清泉。”句中“弄”字的妙处。
【答案】(1)以动衬静(对比)、清幽(寂静).(2)C(3)一个“弄”字表现出佳
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
【解析】
【详解】
(
1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
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
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词的上片以
落棋之声惊醒昼眠来以动衬静(对比),突出环境的清幽。
(
2
)
C
项理解有误。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
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
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
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
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
3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
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
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
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
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一个“弄”
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①,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②。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③。
(注)①天末:天尽头。这里指夜郎。当时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
南。②过:经过。此句说山林鬼怪喜欢有人经过成为它们的食物。③汨罗:汨罗江。屈原
投汨罗江而死。
(1)这首诗首句以“凉风”开头有何作用?
(2)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以“凉风”开头,自然引出对李白的怀念,“凉风”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悲
苦的感送别诗100首大全 情基调。
(2)表达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它的悲惨遭遇愤懑不平。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句“凉风起天末”以“秋风”起兴,叙写了凉
风乍起,景物萧疏的景象,既引出对李白的怀念,又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悲苦的感情基
调,使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据此理解作答。(
2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天末怀李白》
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抒情名诗。当时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
至湖南。杜甫急盼他的音讯,但茫茫江湖,悠悠远隔,无法得到他的消息,只好赋诗怀
念。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
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据
此理解分析作答。
12.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①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十年离乱:指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
入侵等战乱,使兄弟俩分别已十年。
1.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
..
的一项是()
A
.两首诗都写于唐朝战乱期间,都写到了战争使兄弟离散的痛苦。
B
.《月夜忆舍弟》首联写边塞秋景,颔联写望月怀乡,引出忆弟。
C
.《喜见外弟又言别》颈联写叙旧时间很长,正面表现欢聚喜悦。
D
.两首诗都语言凝炼,朴素自然,感情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答案】
1
.
C
2
.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
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
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解析】
1
.
C
错误,颈联是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说从今夜起进入白露的天气了,
天气开始变冷了,十分想念故乡的明月。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
的主观感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
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
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
了对故乡的感怀。
更多推荐
在狱咏蝉完整版拼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