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的诗有哪些?(四年级)-流转的拼音
2023年4月29日发(作者:如梦令赏析绿肥红瘦全诗)
经典幼儿园古诗大全阅读3-6岁
1.经典幼儿园古诗大全阅读3-6岁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
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
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
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
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
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
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
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
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
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
“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
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
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
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
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
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
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
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
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
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
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
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
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
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
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
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
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
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
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
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
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
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
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
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
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
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
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
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苏轼说:“帝遣银河
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
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
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
见地的鉴赏家。
这首七绝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
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
浅显生动,同时七夕节情侣要互送礼物吗 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必读100本经典名著
跃腾挪,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2.经典幼儿园古诗大全阅读3-6岁
绝句
杜甫〔唐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
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
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清明节故事来历简短50字 写
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
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
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
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
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出师表一句原文一句翻译全文 ”字最为传神,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
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
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
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
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
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
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
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寒蝉鸣泣之时 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
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
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
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
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
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
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
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
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
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
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
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
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
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
“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
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
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
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
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
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
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
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
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
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
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
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
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
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
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
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
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3.经典幼儿园古诗大全阅读3-6岁
小池
杨万里〔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荫一作: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
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
它的上头。
鉴赏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
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
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
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
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
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
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
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
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
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
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
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
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
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
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
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
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
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
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
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
了这一诗情画意。
4.经典幼儿园古诗大全阅读最宽的视野打一成语 3-6岁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
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
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
宜。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
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
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
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
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
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
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
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
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
西湖有深厚感情四时田园杂兴其二的意思 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
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
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
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
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
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
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
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
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还有
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
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
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
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
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
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平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
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
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
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
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
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
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
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
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
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
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
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5.经典幼儿园古诗大全阅读3-6岁
山村咏怀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
译文
不知不觉一走就离家二三里远了,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
家。
路边亭台楼阁有六七座,还有八 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简析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
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
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
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
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
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
“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
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 九十”
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
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
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
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6.经典幼儿园古诗大全阅读3-6岁
江南
汉乐府〔两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
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
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
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注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
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
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
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
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
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
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
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
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
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
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
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
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
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
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
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
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
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
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7.经典幼儿园古诗大全阅读3-6岁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创作背景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
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
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
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
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
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
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
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
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
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 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
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
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
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
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
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
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
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
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
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
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
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
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
象。
8.经典幼儿园古诗减的拼音 大全阅读3-6岁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杜甫〔唐代〕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赏析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
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
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
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
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
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9.经典幼儿园古诗大全阅读3-6岁
元日
王安石〔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
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
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
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
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
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
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
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
沐去字开头的成语 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
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
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
“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
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
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
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
人们把旧的桃符替换成新的桃符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
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
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
“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
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
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
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
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10.经典幼儿园古诗大全阅读3-6岁
稚子弄冰
杨万里〔宋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银钲一作: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一作:玻瓈)
译文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
起来当铮。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
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赏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
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金盆,
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脱,脱离,取出。
晓,清晨。钲(读zhng),锣。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
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
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
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
线当锣敲。这是只有儿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
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磬(读qng),乐器名,古
时常用玉石雕成。悬于架上,以物敲击。这句详细描写儿童
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
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
清脆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
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
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诗的
发展出现了波折。玻璃,古时指天然的玉类美石。碎地,落
在地上摔碎。意思是;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
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儿童的心情怎样呢?诗
人没有写,但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先
是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几乎同时送到耳朵
的声响竟是那样优美,又ー个意想不到,也许他会瞬间转忧
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了。这最后一句,意外,又合情理。
沉甸甸的冰块,用丝线提着,掉下是很自然的冬天地面冻得
很硬,冰块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容易。但儿童不考虑这
些,只顾高兴地跑呀,敲呀,结果摔碎了。活画出儿童天真
可爱的形象,而且情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
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
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
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
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
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
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
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
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
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
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
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
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
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
酣畅。
姓的拼音-曾照彩云归上一句
更多推荐
儿童唐诗三百首2到6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