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老子道德经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仓央嘉措最经典的几首诗)
经典“蒙学”教材概说
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 ,为社会长期接受 ,在传授基本知识 ,进行道德教育 ,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 ,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
第一 ,句式简短整齐 ,讲究押韵对仗。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五字鉴》 等均具备这个特点。
《三字经》 全书1248 字 ,三字成句 ,或三字倍数成句 ,句式简短 ,结构整齐。
《千字文》 全文 125 句 ,1000 字 ,四字为句 ,没有重复字。如开头: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
《五字鉴》是一部几百年来流传较广的蒙学读物,原名为《鉴略》,李廷机根据我国古史资料所写。“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
《急就篇》 “用三字、 四字、 七字句 ,句式整齐而又不呆板。三字句和四字句隔句押韵。七字句每句押韵” 。
第二 ,集中识字 ,注重实用。
《急就篇》 和 《百家姓》 均是这类教材的代表。
《急就篇》 共有 34 章 2144 字 ,据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统计 ,只重复 335 字 ,生字密度很大。史游编撰此书的目的在于:在教给学童姓氏名字、 服器百物名称及文学法理的同时 ,让学童在比较短暂的时间内通过读写训练集中认识并掌握近两千个生字 ,这对于进一步学习及工作大有裨益。
《汉书 艺文志》 说: “ 《仓颉》 多古字 ,俗师失其读。 ” 可见 ,另一蒙学教材 《仓颉》 所用生僻字多 ,造成师生教与学之困难。而 《急就篇》 多用姓名器物等常用字 ,师生教学方便 ,所以 《急就篇》 不仅流传汉魏六朝至唐近千年 ,而且还流传到日本。。章太炎曾评 《急就篇》 时说: “ 《急就》 之
《百家姓》 同样是集中识字的典范教材 ,它能让学童在较短的时间内写雪的诗词名句 集中认识 1986 个姓氏的 2168 个汉字 ,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使用。
第三 ,内容丰富 ,知识面宽。
如被人们誉为 “袖里通鉴细目” 、 “千古一奇书” 的 《三字经》。全书仅 1280 字 ,包含的内容却非常广博丰富。首先讲教与学的重要性 ,如 “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 ;其次讲礼教规范 ,如 “融四岁 ,能让梨” ;再次介绍数目、 四时、 五行、 六谷、 六畜等基本名物及 “小学” 、“四书” 、 “六经” 等基本常识;然后讲述历史及朝代更迭;最后勉励孩童勤奋好学 ,奋发有为。
“包括品类 ,错综古今” (颜师古 《急就篇注叙》 )的 《急就篇》 ,全书仅 2144 字 ,却能把当时各种有用知识的词语汇集起来 ,它包括姓氏 100 多个 ,器物名称 400 多种 ,动植物名 100 多种 ,疾病药物名称 70 多种 ,人体器官名称 60 多种 ,还涵盖官名、 地理和法
律知识 ,真可谓是一本小百科全书。西汉元帝时(前48~前33)黄门令史游作。汉代教学童识字的书,如《仓颉篇》、《训纂篇》、《凡将篇》、《滂喜篇》等都已亡佚,只有《急就篇》流传下来。
“有裨幼学” 、 “逸而功倍” 的 《龙文鞭影》 一书 ,是一本介绍自然知识、 历史典故的蒙学教材。它 “几乎涉及到政治、 军事、 文艺、 儒林、 方术、 怪异等方面的人物和事件 ,是一本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
而 《幼学琼林》 凡三十余类 ,自然、 社会、 历史、 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凡所应有 ,几乎尽有。从上述例子可见 ,古代蒙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知识 ,是以丰富、 广博取胜 ,使知识伴随着孩童奔涌的感情潜流 ,令他们读后终生难忘。
第四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
蒙学教材 ,相当于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它具有双重品格: “在内容上包容了社会所需的各种知识 ,在形式上体现了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则 ,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
第一阶段是读书识字 ,认识汉字 2000 个左右。(第二 ,集中识字 ,注重实用。)
第二阶段是写字训练 ,在认识的基础上 ,要求孩童会写。
第三阶段是为文作赋 ,为日后考试策论、 诗赋及文章打基础。
程颐说: “勿谓小儿无记性 ,所历事皆不能忘。 ” ( 《二程集》 )
朱熹则强调 “读多自然晓” 。在古人看来 ,要学有所成 ,如果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 ,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要学会写诗填词 ,除了要熟悉诗词规律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熟读和背诵成百上千篇诗词名作 ,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 就说明这个道理。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古诗晚春韩愈带拼音 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第五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如周兴嗣的 《千字文》 中有这样的句子: “景行唯贤 ,克念作圣。德建名立 ,行端表正。…… 资父事君 ,曰言与敬。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上下和睦 ,夫唱妇随。……仁 慈 隐 恻 , 造 次 弗 离; 节 义 廉 退 , 颠 沛 匪 亏…… ” 文中将儒家的忠、 孝、 仁、 爱等伦理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毓秀的 《弟子规》 开宗明义: “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 ” 特别是对侍奉父母、 尊敬师长等方面 ,更是
细致深入 ,全面系统: “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顺承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 称尊长 ,勿呼名;对尊长 ,勿见能 ……”
除伦理道德外 ,蒙学教材中还蕴含着另一种德 ,那就是对国家、 对事业、 对他人、 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的、 高尚的行为。古人利用蒙学教材对孩童进行道德启蒙 ,其目的在于最终达到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最高境界。
《三字经》
<南宋>王应麟
总叙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一般认为作者为南宋末年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王应麟。王应麟为官正直敢言,所以在南宋灭亡的前夜,遭到贾似道等罢免,因为他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所以罢官之后回乡著书二十几年。
“春秋绝笔,瑞应在麟”
宋亡后,应麟著书只书甲子,不著年号。留下著书六百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类书《玉海》。
目前所见最早注本。赵南星《三字经注》(1086字)
明代赵南星:明代东林党人领袖,与顾宪成、邹元标合称“三君”。一生为官正直,与“阉党”奸邪坚决为敌。
“夫教诲觉悟者,必于童蒙之时……世道衰微,士大夫恒不知有理义,”
6
明代吕坤:万历三大贤之一,曾任刑部侍郎,为政清廉,刚正不阿。著述颇多,影响最广的有《呻吟语》
“初入学者,八岁以下,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
清代王相:编辑和注释过许多部启蒙作品,如《三字经训诂》、《千家诗》、《百家姓考略》等蒙学读物,其中大多成为通行版本。
评《三字经》“言简义长,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诚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也。”
民国章太炎:国学大师,博通经史,精研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出于让孩童“通经义、知史法……使知昔儒所作非苟而已也”的目的,他修订并注解了《三字经》的内容(1596字)。
余观今学校诸生,或并《五经》题名、历朝次第而不能举,而大学生有不知周公者。乃欲其通经义、知史法,其犹使吵者视、跛者履也欤!今欲重理旧常,使人人诵《诗》、《书》,窥纪传,吾之力有弗能已;若所以诏小予者,则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通过考察《三字经》注解编写的历史我们发现,这本书是经由许多忠臣志士弘扬的正气之作。自从《三字经》问世以来,特别明清两代,很多重视孩童启蒙教育的人,都将这个视为不二之选。
为什么?
可以从《三字经》的内容来看:
第一,《三字经》强调对古代文化典籍的学习
;
第二,《三字经》用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概述了从三皇五帝以来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学习者能够快速建立清晰的历史意识和知识框架,明白治乱得失;
第三,《三字经》列举了古人的德育、勤学的故事,学习者很容易以这些嘉言懿行为榜样,形成好学勤勉的品格。
第四,三字经还列举了其他的基本文史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典籍和了解名物,打下了基础。
总之,三字经中贯穿了许多故事,娓娓道来,将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历史意识、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融为一体,潜移默化,构成了传统教育厚重的基石。
人之初
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甲骨文 原始人制衣穿衣,遮羞保暖,开启人类文明。
古人称天地初开、人类诞生之际为“元”;
称原始时代人们用兽皮遮羞保暖为“初”;
称代表家族繁衍渊源的太母为“始”。
性本善
《说文》性,人之陽气性善者也。
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天然萌发。“生”常在古文中被假借为“性”,表示内心萌发的与生俱来的本能。
孔子:食,色,性也。
孟子:性善
告子:性无善无恶
荀子:性恶
世硕:性有善有恶
习相远
習:數飛也。从羽从白。
数表示多,反复练习飞行
本义: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
[故事]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的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的人见了他,总是躲的寒食古诗翻译 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古诗《鹿柴》的读音 ,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
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独出机杼 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后来成为汉族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学记》讲到四兴六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h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切磋琢磨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人不学,不知道。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
三才者,天地人
才:甲骨文 木
《说卦》:
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立地之道,曰柔曰刚;
立人之道,曰仁曰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通而成卦。
三光者,日月星
光, 甲骨文(火炬)(人)
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绝缨之会
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嫔妾许姬,许姬不甘心,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
“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
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许姬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
七年之后,楚庄王兴兵伐郑,前军副将唐狡,自告奋勇带百余名士卒做开路先锋。唐狡与众士卒奋力作战,以死相拼,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使后续部队兵不血刃杀到郑都。论功行赏时,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
[故事]
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
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所以当两
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
这次,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
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于是,就靠着指南车,皇帝轻易的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古时候的人,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观念来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关。
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他认为作天子的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
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说皇帝的了土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后来,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兴起,就是夏朝的禹。
“五行”的道理有点复杂,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够了。
“天干和地支”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来计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子开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故事]
很久以前的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许多的疑问,有人说,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说地球是由一只大乌龟背着,只要走到世界的头,就会掉进大海里。一直到哥伦布饶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圆的”说法。那时侯,有许多人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围环绕着其他的星球。尽管也有人提出太阳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说法才被接受。事实上,地球不仅会转动,而且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转,对整个大宇宙而言,银河只不过是个点而已,所以,人类在宇宙中,其实是十分渺小的。
[故事]
在中国民间,有个关于嗅觉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乡下人,成天好吃懒做,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吃甜食,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甜的,他都喜欢吃。
他有一个很灵敏的鼻子,专门用来嗅甜味的,就算是掉了一小颗的糖,他也能用鼻子把它找到。
他的妻子见他田也不耕,工也不做,生活就成问题了,便要他出去学些技能回来。
这个爱吃甜食的人,听了妻子的话,之后乖乖出门去了。在路上,他看见一只白鹅掉进泥巴坑里,不久有一群人急急忙忙跑来要找白鹅,他对那群人说:
“我用鼻子帮你们找找看。”
于是,他东嗅西嗅的,带领他们来到泥
巴坑,大家发现白鹅额果然就在里面,感激之余,便称他为“好鼻师”。
据说,当好鼻师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无数的蚂蚁,这些蚂蚁慢慢演变到现在,变成了东嗅西嗅的昆虫,正和好鼻师生前的习性一模一样。
[故事]
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棍子教训他。孝顺的伟伯余,自知做错了事,便虚心听从母亲的教诲,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兴。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伟伯余回答说:
“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乍暖还寒最难将息 ,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
“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笔直,那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树,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这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故事]
《 公羊》、《左氏》、《榖梁》这三传是用来解释《春秋》的,而《春秋》记载着当时国际间的大事。可是,因为《春秋》所记录的事非常简洁,如“夏五月,郑伯克断于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天,郑庄公于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弟弟共叔段。
如果只看这段文字,我们仍然不能了解这场战事的始未,这时就需要借助上述三传的说明了。
原来,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庄时难产,因此,武姜偏爱共叔段,对庄公则心生厌恶。
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给公叔段,庄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给了公叔段。有人劝庄公不要把京城分给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贰心,就难应付了,但庄公并没有因此改变他的决定。
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领了京城一带的土地,而且朝着庄公所在的国都进攻,庄公才率领军队将公叔段赶到鄢地去。
有了左传对这见事的详细记载,我们才能知道春秋时代许多精彩的故事呢。
我们知道夏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夏桀,他暴虐无道,最后被周朝消灭了,而周朝的末任皇帝幽王,因为宠信皇后褒姒,也落得亡国的下场。
有个关于褒姒的神话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
据说,远在夏桀时 ,褒城有天飞来了由神人所化身的两条龙,他们对夏桀说:
“我们是褒城的两位先君。”
夏桀见了两条龙心里很害怕,便向太史官要如何处理这件事,太史官经过一番占卜
后,对他说:
“这是吉祥的,不妨将他们涎沫收藏起来,也许可以用来求福。”
夏桀于是照着太史官的话做,将他好好收藏着。
过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厉王时,有天装着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从里面爬出一只蜥蜴,恰巧被一个婢女看见。后来那婢女竟然身怀六甲,经过四十年才生下一个女婴,这女婴也就是褒姒。据说,这是上天特地派来惩罚周幽王的,这个传说是不是很有趣呢?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
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
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
“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
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故事]
生为现代的人凡是都有最进步的技术和工具来解决,连写字都有品质优良的纸张可利用,所看的书,页页都是印刷精美的文字,方便及了。可是在古代,读书人求学是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下就是几则好学的故事。
(一)
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
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
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
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
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故事]
古人的求学环境是很恶劣的,但是,许多有成就的人,借着刻苦自励的方式,还是能成为大人物,实在令人钦佩。
汉朝时,有个懂得利用时间读书的人,名叫朱买臣。
每天,朱买臣得上山砍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他砍柴时,总不忘把书本放在树下读;背柴回家时,也是边走
边捧着书本看。
他的妻子崔氏看在眼里,常常对他大吼:
“家里这么穷,你整天捧着书本看,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朱买臣哀求崔氏不要离开,但是,崔氏仍然执意要走。
于是朱买臣只好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不过,好学的他仍然手不释卷的读书。
几年下来,朱买臣当上了会稽的太守,回乡时,坐着大轿,风光及了,这时崔氏感到后悔,便向朱买臣表示愿意回到他的身边。不过,朱买臣却拒绝了崔氏的请求,宁愿一个人逍遥自在的过日子。
[故事]
据说,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时仍认识不了几个字,直到哥哥中了科举考试,做了大官后,才开始觉悟到自己的不学无术。从此,苏洵便专心地研读,进一步改掉以往有手好闲的习性,正日与书为伍,一心想参加考试,没想到竟然名落孙山,他很丧气地回到家里,把从前写过的文章统统找出来烧了,从此必门苦读。
苏洵痛下决心,苦读了五、六年。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可以写文章了,便提笔写了一篇,一时文思泉涌,许多道理很自然地从他的笔下写出来,苏洵觉得仿佛这几年所读的书,使他的脑子装满了学问。
于是,苏洵的学识及文章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尤其是大文学家欧阳修,从此,他的文章便成了人人争读的作品。
[故事]
宋朝时,有个名叫梁灏的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参加考试,想一举成名 ,可是年年考,却年年落榜,虽然已经考了无数次,但他却一点也不灰心。
梁灏的儿子也是好学不卷的人,而且也已经高中状元了,梁灏见儿子中了状元,除了高兴之外,自己的期许也更深,他立定志愿,一定要考上状元。
从此,他更用功,每一个朋友见到他如此用功,就劝他不要这么辛苦,儿子已是状元了,可以一生不愁吃穿,何必还要自己去争功名呢!
但是,梁灏并没有受这些话的影响,仍然日夜苦读。黄天不负苦心人,在他八十二岁那一年,他终于考中状元了。
当皇帝召见他时,他的表现丝毫不逊于年轻的状元,所以深得别人的赞赏。
梁灏对于自己以满头白发的高龄才中状元,一点也不以为意,因为他终于达到了目标,完成了心愿。
[故事]
祖莹是北齐时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诗经》及《尚书》一类的书。
由于祖莹整天手不释卷的用功读书,常常连觉也不想睡,他的父母在心疼之下,之好把家里的灯火给藏起来,不让他读的太晚。
好学又聪明的祖莹,便在父母都睡着后,拿出自己预藏好的火种来照明,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他还拿了衣服把门窗遮住,为的是要安心读书。
祖莹有一次读的太晚了,竟睡过头了,醒来事以误了上学的时间,便匆忙
的赶到学校去,正好论到他要上台讲《尚书》。这时,他才发现带错了书,可是祖莹很镇静的把《尚书》的内容背了一遍,不仅快而且连一个错字也没有,令在场的同学都吃了一惊。
祖莹长大后,果然在朝中担任秘书及著作郎的工作,这个成就是他用功所换来的。
[故事]
东汉的学者蔡文邕,有个能分辨琴声的女儿蔡文姬。
有一次,蔡邕在弹琴自娱时,突然一根琴弦断了,正在一旁看书的蔡文姬便对蔡邕说:
“爹,是不是第一根琴弦断了?”
蔡邕见蔡文姬并没有回头,竟能听出哪根琴弦断了,大感惊讶,新想,这可能只是巧合吧!便故意又弄断了另一根琴弦蔡文姬又对父亲说:
“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
蔡邕暗暗吃了一惊,这时才确信蔡文姬的确有音乐天分。
谢道韫是晋朝人,有一次她的叔叔(也就是晋朝知名的宰相谢安)看见窗外正在飘着雪花,一时兴起,便想考考侄子们的作诗能力。
他问他们“大雪纷纷何所似”?
谢道韫的哥哥谢朗回答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看看谢道韫,很高兴小小年记的侄女,竟能有如此的才情。
[故事]
刘晏是唐玄宗时的一个小神童,据说,他曾经写了一篇《东封颂》的文章献给祭拜天地的玄宗。
玄宗看了以后,赞不决口,于是,便召见刘晏,当他见到刘晏还是个孩子,不仅对他的写作能力感到怀疑,便命宰相亲自考刘晏。
不久,宰相向玄宗说:
“刘晏真是个神童,他的作文能力的确很高。”
玄宗于是下令刘晏担任正字官,相当于现在的国立编译馆馆长。刘晏小小年纪,却能胜任这个官职,实在是不容易啊!
刘晏不仅受到玄宗的喜爱,就连玄宗的庞妃扬贵妃,也非常欣赏刘晏的聪明伶俐。
有一次,在贵妃的寝宫里,玄宗对陪在贵妃身边的刘晏说:
“你这个正字官,还有什么字不能正呢?”
刘晏说:
“朋友这字个我无法正。”
原来当时许多人朋比为奸,结党做坏事,刘晏就是利用这个字来暗示玄宗的。
更多推荐
朕的刑部侍郎(1v1)作者:三字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