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取名男孩-春江花月夜教案


2023年4月29日发(作者:寸金难买寸光阴出自哪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原文翻译合集

江畔独步寻花原文翻译合集

《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的组诗作品,下面是

江畔独步寻花原文翻译合集,请参考!

江畔独步寻花原文翻译1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注释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

“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赏析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

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首句点

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

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

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

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

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

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

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

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

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

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

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

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

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

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

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

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

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

“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

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哈组词语 、去声之别,声调

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

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

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

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

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

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

维肖地十年生死两茫茫下一句 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

于心情的表达。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

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

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

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

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

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

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

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不是爱花即欲死”。痛快干脆,毫不藏伏。杜甫惯

于一拚到底,常用狠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写

道:“只恐花尽老相催。”怕的是花谢人老。下两句则是写景,写花

枝之易落,花蕊的慢开,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

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

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

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

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

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

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

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

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国脉微如缕朗诵 翻译2

古诗简介

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共七首。写的都是在一个春光明媚

的日子,诗人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

的动人景象。

这首诗是写草堂附近的邻居黄四娘家的春天景象,诗人独自漫步

成都锦江江畔,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所以这首

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抒发了久经离乱后得以

安居的喜悦心情。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没声没色,但是却生动自如,

别有一番风味。

翻译/译文

其二:春天到了,你看那大江之畔,繁花乱蕊,争妍斗艳,可是

我老了,步履维艰,行动不便,对着眼前这大好的春光,真有点怕呢!

别看我垂垂老矣,可我还能赋诗饮酒,我并不服老。春光呀,你莫要

欺侮(作弄、撩拨)我这个白头人吧!

其五: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

使人感到有些懒困。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

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其六: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舍

不得离开嬉戏着的不停飞舞的彩蝶,自由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和谐,

动听。

其七:(如果)不是因为爱花,活的就真乏味了。真怕这种美景

过后,令人感伤衰老。所有的花朵都开放得那么灿烂,那么当它们凋

谢的时候,也会如雪一般地纷纷急落吧?既然如此,我想与那娇嫩的

花儿商量商量,细细地,开得慢一些可好?

注释

其一

①江畔 指成都锦江之滨。独步--独自散步。

②塔 墓地。

③一簇 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其二

①料理

料理:按《世说》和《晋书》中的料理,乃安排、照顾之意,施

于杜诗,殊欠妥帖。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于料理条下归纳了

四个义项:安排、帮助、排遣、逗引。认为杜诗之料理为安排、帮助

之意。

②料理

(二)

料理一词在六朝以迄唐宋的诗文中,除张相所归纳的四个义项外,

还有作弄、欺侮、撩拨之义,其说详见拙作《古汉语词义札记》一文

(载《中国语文》19简直的近义词 792期)。而杜诗的料理,正当作欺侮、作弄、

撩拨解。

注明:训料理为欺侮、作弄、撩拨,其主语便是春光,(春光被

加以人格化,乃诗中恒见之现象。)

其五

①塔 在这里指墓地。

②一簇 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其六

①独步 一个人行走,这里指的步指散步,全意为一边散步一边赏

花。

②寻花 赏花

③蹊(x) 小路。

④留连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

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

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

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

义仍然一样。

⑤时时 时常。

⑥自在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

⑦娇 婉转动听的。

⑧啼 (某些鸟兽)叫声。

⑨江畔 江边

⑩戏 嬉戏。

赏析/鉴赏

第五首

从诗题看,诗中有江、花、人。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江;

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为什么会

懒困呢?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

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

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

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

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第七首

爱花的癫狂,怕老的心态,繁枝易落的理性思考,却归于嫩蕊的

慢慢展开,一个“商量”,将诗人的谐趣印在了诗里。第一句说解释

自己是爱惜流年时光,不是仅仅爱花爱得要死(其实恰恰证明爱花爱

得非比寻常)。后面两句说,花一旦盛开就会纷纷凋落,所以还没开

的可要商量斟酌着慢慢地开啊。这两句是他对花爱怜的叮嘱,他甚至

觉得花苞们懂得“商量”,这里的花不但解语,简直是一群机灵乖巧

的小精灵。

江畔独步寻花原文翻译朝的反义词 3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洞庭西望楚江分下一句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

感到有些懒困。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

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呢。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江边独步--独自散步。(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没有。(4)主:主人。5)后两句意为:这一

丛盛开的无主的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

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

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

悲的情调。诗人共作7首《江畔独步寻花》,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

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

美心理。首先,诗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

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

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

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

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

面,尤为重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

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

几分悲怆之情。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

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

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

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则无人赏识。字里行间,

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

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

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

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杨伦评道:“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杜诗镜铨》卷八),

可谓肯綮。明王右仲也说:“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

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

任人自择而已。”(《杜臆》卷之四)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

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

(其五)却表达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

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这种喜悦之情,并未戛

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

如果缺少了它,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

江畔独步寻花原文翻译4

译文

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

憩。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赏析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

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

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

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

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

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

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

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

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

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这是其中一首。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

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

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

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

念。

江畔独步寻花原文翻译5

译文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光绪 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

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

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

一景一物,抒古风句子超拽霸气 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

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

“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

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以自然美景,

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

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

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

近而远。“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

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

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

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赏析: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

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

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闻鸡起舞的主要人物是谁-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更多推荐

黄四娘家花满蹊的蹊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