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诵读全文有声-闪电的拼音


2023年4月2日发(作者:1一2年级画中秋节简单)

1

目录

目录…………………………………………………………………………………1

摘要与关键词………………………………………………………………………1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1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3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生活和思想…………………………………………4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分析………………………………………………………8

参考文献………………………………………………………………………………12

2

[摘要]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古典诗歌题材。他的创作,与其所处时代、家事

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思想密不可分。陶渊明在其独特的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引

导下,运用质朴的诗歌语言,描绘躬耕自资的劳苦与欣悦,冲淡自然的表现田园

生活的淳真与美好,既抒发个人的志趣(《归园田居》),有寄托社会的理想(《桃

花源记并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高

远,对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新自然说意象意境

3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人,魏晋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

庭里,所处时代,是南渡的东晋王朝末期过渡到刘宋,形成南北朝的乱世分裂时

代。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解体,专权乱政,军阀征战,生灵涂炭,儒家思想的

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道家、玄学、佛教等各种思想逐步兴盛,影响到文学方面,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的《诗品》)的玄言诗赋大盛其时。

青少年时期,陶渊明过着“少而贫病,居无朴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

老子幼,就养勤匮①”的生活,但他博读书典,志向宽广:“读书敦宿好”(《辛

丑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怀有

“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的政治抱负,并且受到魏晋时期盛行的老庄

思想、玄学清淡之风的影响,养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品格,凭借其“性本爱丘山”(《归园田

居五首》):“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自由个性,创作出

了质朴自然,意境高远的田园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

人。

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3年(公元365年),他28岁以前的经历已经难以考证,

只从《五柳先生传》的自述中推想其于贫苦生活中读书不辍。太元18年(393年),

于29岁时初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②”其后“躬

耕自资”闲居五六年。隆安3年(399年),35岁,任刺吏桓玄属吏,两年后就

因母丧辞职归家。桓玄篡晋后,刘裕出兵讨伐,陶渊明曾任刘裕幕下镇军参军。

义熙元年(405年),41岁,为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同年8月改任彭泽

令,但于11月,为官80余天即弃职返里,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词》及《归

园田居五首》。自此以后,直至终老,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

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

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

①颜延元.《陶微士谏》.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

②沈约.《宋书隐逸传》.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

4

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

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

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

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

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

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

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

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

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

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

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

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

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

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生活和思想

所谓“田园诗”,简单地讲,就是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是以田舍园林风光、

农村耕作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田园的生活和恬淡心境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

普遍认为陶渊明是“田园诗”这一诗歌题材的开创者,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

界。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从数量上看并不多,其中占主要部分的诗作约

有120多首,除少数四言诗外,大多为五言。大略划分,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

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另一类则是自创新意,描绘讴歌天生活景象的

田园诗,因其影响深远,也最具有文学价值,所以后人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其

实,这种划分也并不严密,在咏怀诗中,虽有慷慨豪放之作,如《咏荆轲》《读

山海经十三首》《杂诗十二首》等一些篇章,但是由于陶渊明的社会观与人生观

都是以自然为核心,因此使不少咏怀之作寄怀于田园,而田园诗对田孔融让梨图片 园生活的真

实写照,同样也蕴含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

园田居五首》)田园生活经诗句高度纯化、美化,成为回避痛苦世界的精神归宿。

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总结了陶渊明在其所处时代

独特的思想观念——“新自然说”:

“…渊明生值其时,既不尽同嵇康之自然,更有异何曾之名教,且不主名教

自然相同之说如山、王辈之所为。盖其己身之创解乃一种新自然说,与嵇、阮之

5

旧自然说殊异,为其仍是自然,故消极不与新朝合作,虽篇篇有酒,(昭明太子

《陶渊明集序》语)而无沈湎任诞之行及服食求长生之志。①…”

陶渊明的“新自然说”既不同于名教说,也异于名教自然相同之说;既不与

当时政治势力合作,又非当时一些名士的佯狂任诞;不似旧自然说之养此有形之

生命或别学神仙,而是“惟求融合精神与运化之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被陈

寅恪先生评价“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

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②”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饮酒二十首》其五最为著名,可以称为代表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首田园之作,以美好的形象表现了作者自然哲学的内涵。心境旷远,自可

远避俗世。东篱之下悠闲采菊,不经意间抬眼见山。于归鸟返飞,暮气沧茫之中,

感受着大自然的幽邈奇奥,参悟出人生的真谛,但却难以用日常(非诗)的语言

捕捉把握。诗中自然的意象:南山、暮霭、归鸟,以其“真意”吸引着人境中的

作者远避车马喧哗。步出庐舍,在东篱这一人与自然相隔相接的界线边采摘菊花,

暗示作者从世俗社会走向自然田园的归隐之路。

陶渊明田园诗以平淡自然的风格,体现出诗人一种超越自我的人格追求。虽

然他并非在人与自然之间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而是在平淡自然中,隐藏着

乱世之中难以消释的内外矛盾和物我冲突。应该说,诗人的隐居也是迫不得已。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后期,政治局势动荡险恶,躲避到田园中去,虽然清苦,但能

得到心灵上的相对自由,诗人把归隐田园看作是生命的归宿与寄托,由此才能把

田园生活写得这般平静、淳朴、和谐。归隐之后,少年时的壮志成为泡影,心境

不仅感觉悲凉,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在作品中是有表现,如《饮酒二十首》《杂诗

十二首》等。诗人也并没有完全忘却政治,《述酒》就是一首寄托了晋宋时代之

悲的作品。因此,陶诗里的田园景色并非供诗人欣赏玩味的独立的审美对象,更

多作为一个背景、一种意象,他对自然田园风物的描写,可以看作一种借物喻己、

托景言志的修辞方式,诗歌意象的美学意义不是对自然之物本身的欣赏,而是诗

人对自我人格的一种暗喻和确认,其自然美是依附于人格美的。陶渊明虽然归隐,

但并不全然脱离开现实,鲁迅先生在他的《题未定草》中说陶渊明“并非整天整

夜的飘飘然”;“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③

陶渊明的一生,除几次极为短暂的仕途生崖外,基本过着“归园田居”的生

活,因此他的田园诗,来自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虽然陶渊明作为文人隐士的躬耕

①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51-352.

②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58.

③鲁迅.《题未定草》.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286.

6

自资,肯定不同于一个真正的底层劳动者,但他无疑接近并且尝试了田园的劳作: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五首》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杂诗十二首》

“以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二首》

其中的辛劳与欣喜也从诗句中传达了出来。最富有意境之美的作品见《归园

田居五首》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实景实情,生动传神,语言浅近却又富含深意。陶渊明抒写自己躬耕甘苦生

活的作品还有许多,例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

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供田舍获》等。更有一些诗作直接描述了因“固穷守

志”而饥寒窘迫的生活境遇:

“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有会而作并序》

这些诗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陶渊明个人生活的真实处境,今天既难以弄清

也并不重要,然而作为躬耕田园的无数劳动者中的一员,留下这些质朴自然、真

切感人的诗句,陶渊明当无愧于田园诗人的称号。

躬耕生活固然艰苦,但是对于安贫守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来说,又

自有其无尽乐趣。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和美的感情,并在诗中注入

一种冲和平淡之美,读来如临其境。描绘乡间极普通的生活场景:

“漉我心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归园田居五首》

描绘山水田园风光: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并序》

描绘时节转变: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蜇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九首》

描绘夏日闲居的恬适心境:

“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

--《和郭主簿二首》

描绘作诗饮酒的文人雅趣: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二首》

描绘耕读生活的自由欣然: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乌大雪纷飞白茫茫的诗句 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

7

读我书。”--《读山海经十三首》

“衡门之下,有琴有书---朝为灌园,夕偃蓬庐。”--《答庞参军并序》

远避尘世,隐居田园的陶渊明,并非抛弃了全部的社会理想。他的思想,曾

有过儒家传统经世济民的抱负,又受到老庄思想小国寡民,返归自然之道的影响。

归隐田园参与农耕的生活,更加确立了其对“抱朴含真”的小农理想社会的向往: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结束仕宦生崖,

辞去彭泽令,永归田园之后所作诗《归园田居五首》其一,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

人生哲学:世俗的名禄如同罗网和樊笼,束缚了人的天性,只有如羁鸟归林,池

鱼返渊,回到自然的状态。在自然田园之中,身心才能获得真实的自由:懒的拼音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犹如一幅理想中远古小农社会的田园风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

鸡鸣犬吠------陶渊明终于在这里寻找到了中秋月圆夜 自己生活与思想的归宿。

最为直接而概括地反映陶渊明社会理想的作品,是晚年的诗文《桃花源记并

诗》,他用诗的语言创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桃花源”,一个梦想中的现实,也

是一个现实中的梦想: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这是一个人人都参与劳动的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的原始共耕制的社会。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各种作物随着季

节成长收获,但却没有赋税,没有剥削,自给自足。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人们的生活习惯

遵从古法,不随时风改变,但也并非老死不相往来。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各得其乐。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能。”这里表现了陶渊明的局限性,他将社会腐败

黑暗的根源归结到“智巧萌,大伪兴。”这明显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世外桃源”虽是陶渊明的创作,但与其生活的现实社会紧密相联。陈寿《三

国志》书中记载的“田畴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敝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

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等真实事件,就与《桃花源记并诗》有相似之处,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即使是从前的人,

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尘

世的,也是没有的。------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①”所以陶渊明

①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282.

8

的田园诗,既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抒发了他的志向胸怀,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

农耕生活的生动记载和田园风光的优美画卷。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分析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学者都给予了极高

的评价。这里试从陶渊明田园诗的意象和境界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同于客观的物象,也不是主观的

心态,而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志相统一的产物。简括地说,意象是寄意于象,把

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为情感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使情成体,从而观

照体味。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意象是极为丰富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意象就是日暮与

归鸟: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二十首》

“翼翼归鸟,驯林徘徊。”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归鸟》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余晖”--《于王抚军座送客》

“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九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咏贫士首》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黄昏意象的组合占有相当比重,太阳的回归也召唤着

飞鸟、行人、耕作者的回归。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意象,而涉及到返顾旧乡,寻

找家园的主题。首先,田园耕作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奏,随着太阳西

沉而劳作停止走向家园,就使夕阳在人化的自然里成为回归家园的象征。其次,

人类在文明之路的前行中,又时时恋旧怀古,特别是对现实世界存在不满而难以

解脱时,更向往原始的宁静,寻找精神的归宿。而黄昏群动将息,万籁俗静的特

点,又使夕阳成为精神的寄托。因此,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众多日暮归鸟的意象,

隐含了诗人摆脱物欲,摆脱异化的理想追求。从日之归,鸟之归,到人之归,心

之归,日暮人归也就获得了双重意义,它是实有家园的回归,也是精神家园的回

归。文学的回归主题在田园诗人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陶渊明田园诗中其它常见的田园意象还有很多:草木、桑麻、庐舍、林竹……

9

以这些意象为代表的田园,正是诗人的精神所在,成为远离尘嚣,涤荡浊情的象

征。它带给人的是悠远深长的生命体味和对往古之家园的思索。

意境,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这一概念的思想实质可远溯到先秦哲学,这一词语来自佛教术语,用于文学批评,

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发展于宋代以后。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更广

泛用于各类文学创作。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

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

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陶渊明田园诗在意境方面,就获得很高的评价。

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说作了新的阐发:“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

无境界。”境界不仅是景与情的结合,而且应是从亲身所见所闻中得到的真切感

受。有了这样的感受,就叫做“不隔”,才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才有境界;

否则就叫做“隔”,也就写不出真景物、真感情,也就无境界。意境有诗人主观

的成份,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诗人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

趣和性格,构成意境的个性。陶渊明笔下的很多意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与

诗人融为一体,形成意境,是“不隔”的。①

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

这样的境界中,在种豆南山,采菊东篱,共话桑麻,披衣言笑,欢酌新酒,清吹

鸣弹,泛览典籍,赏析奇文的生活中,感受到人生最高的解脱。天气佳,草木长,

新苗茂,飞鸟还,这样一些平凡的自然景象也给人以无比愉悦倥偬怎么读 的赏心之乐。从而,

现实的人生即使充满痛苦,又极为平凡,但还是有它足以使人留恋依怀之处。陶

诗艺术境界的特出地方,就在他把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的美极为自然质朴的写了出

来,同时又把它与道学、佛学所要解决的人生解脱问题联系起来,使得这种艺术

境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意味。这就是陶诗“平淡”的特色所在。而正因为在陶渊

明身上有着对苦难人生的感慨、不平、愤怒和爱恋,所以他超脱平淡的艺术境界

才有深切感人的力量,没有流入枯寂,虽然“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十三首》)

和“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同属于陶渊明一人,后者无疑是其主要方

面,从而形成了陶诗“平淡”的境界,形成了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形象。

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长久以来对中古诗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第一个对陶诗进行评论的是齐梁时代的钟嵘。他在《诗品》中说:

“宋征士陶潜诗,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

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

‘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②”

钟嵘将陶诗列为“中品”,说其出于应璩的观点,今天已得不到认同,但他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265.

②钟嵘.《诗品》.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9.

10

对陶诗所谓文体省净、笃意真古的评价则相当准确。在钟嵘之后,历代对陶诗的

评论很多,大多数的意见集中到一点,就是“古今尊陶,统归平淡。①”这当然主

要是针对陶渊明田园诗文的评价。

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在其生前和身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并未被充分认识到,

南朝文坛的风气是注重文辞的声色之美,而陶诗的朴素质实,在时人眼中比不上

陆机、潘岳、谢灵韵等人。刘勰《文心雕龙》无一语涉及陶渊明。钟嵘《诗品》

将陶诗列为中品。虽有肃统写下《陶渊明传》,编着了八卷本《陶渊明集》并为

作序,使其诗文得以流传,但其艺术价值未被完全认识。

陶诗的艺术成就到了初唐以后,得到后世众多伟大诗人的高度赞赏:

“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

--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颜尚书笑有此赠》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题洵阳楼》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读陶诗》

苏轼曾作《和陶诗》一百多首,他评价陶渊明:“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黎(白),杜(甫)诸人,皆莫

及也。②”南宋真德秀将陶渊明的作品与《诗经》《楚辞》并举,认为“为诗之根

本准则③”。清人评价陶诗的影响:“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

人(浩然)有期闲远,储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

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④”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

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

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

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

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

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

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丰富的。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

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人间四月天 与情趣。在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

①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52.

②苏轼.《与苏辙书》.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5.

③真德秀.《论陶一则》.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04.

④沈德潜.《说诗晬语》.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99.

11

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在诗歌的形象

中融入深刻的哲理,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世

的影响巨大。原因何在?

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陶渊明个人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他那光

明峻伟的胸襟、刚正不阿的人格、直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的情操,

以及执著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为历代无数具有进步思想

的作家、知识分子的榜样。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那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高远入化的艺术境界,丰富的田园诗歌堪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成为

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源泉。历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不在他的作

品中汲取营养和受到他的艺术熏陶。

12

[参考文献]

[1]逮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7.

[6]《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丛书”,1962.

[7]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8]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9]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

[10]李锦全.《陶潜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更多推荐

陶渊明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