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顺序排列-描写夏天的优美诗句摘抄


2023年4月29日发(作者:泉组词)

登岳阳楼

[]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评析】

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

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

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

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坼(ch):分裂。

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译文】

早早就闻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观看。

吴楚被大至分为东南两地,浩荡的水波吞吐昼夜不息。

亲朋好友个个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仿佛一叶孤舟。

北边的关山战火不曾停息,我扶窗远眺不禁涕泪交流。

【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

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

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

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

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

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

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之间,天在变,地在变,

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

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

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

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

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

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

不是洞庭湖。这个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

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字,虽没出现水字,

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

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

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

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

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

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

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字也有动态

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

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

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

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

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

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

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

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

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

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

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

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

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

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

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

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

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

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

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

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秋思张籍是几年级学的 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

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

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

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

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

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

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

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

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

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

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

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

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

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风的古诗视频 以说没想到这

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

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

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

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

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

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

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

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

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

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孤舟对比,

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拗捩 ,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

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

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

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

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

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

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

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

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

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

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

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

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

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

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

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

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

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

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

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

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

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

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

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

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辑评】

唐庚《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

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

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

者众矣……皆见称于世。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则洞庭空旷

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

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刘克庄《后村诗话》:岳阳城赋咏多矣,须推此篇独步,非孟浩然辈所及。

方回《瀛奎律髓》: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中二联,前言景,后言

情,乃诗质一体也。

高棅《唐诗品汇》:刘曰: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二句下)。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五、六略不用意,而情景适等。赵云龙

曰:句律浑朴。盛唐起语,大率如此,三、四高绝。

何焯《义门读书记》定远云:破题笔力千钧。岳阳楼因洞庭湖而有,先点洞庭,

后破字,迎刃之势,……上下各四句,直似不相照顾;仍复浑成一气。非公

笔力天纵,鲜不顾此失彼。

胡应麟《诗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

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王夫之《唐诗评选》:出峡时摄汗漫于整暇,不复作花鸟无私水流不竞

语。起二句得未曾有,虽近情而不俗。亲朋一联,情中有景。戎马关山北

字卓炼忆江南江南好古诗 。此诗之佳亦止此。必推高之以为大家,为元气,为雄浑壮健,皆不知诗

者以耳食不以舌食之论。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杜作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

在下风。

黄生《唐诗摘钞》:亲朋无一字相遗,老病有孤舟锲而不舍是什么意思 相伴,各藏后二字,名歇后

。题是登岳阳楼,诗中便要见出登楼之人是何身分;对此景作此诗,是何胸

次,如此诗方与洞庭岳阳气势相敌。

黄生《杜诗说》: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

张谦宜《茧斋诗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十字写尽湖势,气象甚大。

一转入自己心事,力与之敌。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元气浑沦,不可凑泊,千古绝唱。

沈德潜《唐诗别裁》:三、四雄跨今古,五、六写情黯淡。著此一联,方不板滞。

孟襄阳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空写,却移他处不得,本领更大。

浦起龙《读杜心解》黄生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愚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然玩三、四,亦已暗逗辽远漂流之象。

杨伦《杜诗镜铨》:王阮亭云:元气浑沦,不可凑泊,高立云霄,纵怀身世。写

洞庭只两句,雄跨今古。下只写情,方不似后人泛咏洞庭诗也。

谭宗《近体秋阳》:元气浑灏,目无今古。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吴楚二句雄伟,雅与题称。此作与襄阳《临洞庭》

诗同为绝唱,宜方虚谷大书毬门,后人更不敢题也。

梁章钜《浪迹丛谈》:徐筠亭时作曰:孟襄阳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

少陵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力量气魄已无可加,而孟则继之曰欲济无舟

揖,端居耻圣明,杜则继之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皆以索寞幽渺之情,

摄归至小。两公所作,不谋而合,可见文章有定法。若更求博大高深之语以称之,

必无可称而力蹶无完诗矣。

三千宠爱在一身-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翻译


更多推荐

登岳阳楼杜甫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