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诗词-凥怎么读


2023年4月27日发(作者:琵琶行全诗)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诗句1-2 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

2、诗句3-4 行表现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

年, 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板书:己亥杂

诗)(注李白将进酒书法作品 意己,杂的字形)

我们之前也学过一首《己亥杂诗》,不知道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浩荡离愁

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己亥

杂诗》其五,为什余光中《绝色》原文 么作者要去这样的名字?既然是其五,那其他还有几首呢?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一)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

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

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

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

定庵全集》。

(二)写作背景:《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

和讽喻之作,写于己诗词大会题库及答案 亥年。中国古代用天千地支纪年法,本诗关于春天的词语 所指的“己亥年”

1839 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龚

自珍辞官南下,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

统名曰《己亥杂诗》,这就是其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 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 借助注释或工

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

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学生自由交流, 相机交流以下内容:

1)交流晴的拼音 对字义的理解:九州:中国。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

依靠。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喑(y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

治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天公:描写风的句子短句 造物主,也代表皇帝。重:重新。抖擞:

振作精神。拘:拘泥,束缚。降:降生。

2)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要使中国生气勃勃,就得依靠像风雷激荡般的社

会变革。社会政治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公能重新振作精神,不

要拘泥于一种规格,为人间降下各种各样有用的人才。

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

1、指导诵读。

2、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写出了都

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2师: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

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

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3、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着什么吗?(清朝的死板、

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

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2)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

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

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

革,呼唤从军行杨炯翻译 未来。

4、概括中心:《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

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韭组词

5、感悟写作方法:创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

”“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两个比喻:

风雷

揭示批判

呼唤未来

归去凤池夸-沁园春长沙书法作品欣赏


更多推荐

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