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缀的拼音-商君书原文及译文下载
2023年4月2日发(作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赏析)
著名诗人王勃写的诗
著名诗人王勃写的诗
导语:王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那著名诗人王勃都写过什么诗呢?
以下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王勃写的诗,一起跟小编来看看吧!
著名诗人王勃写的诗篇1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
绛州龙门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
卢骆”、“初唐四杰”。出身于豪门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
文中子;叔祖王绩是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
等职,从祖王绩,王绩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而王勃兄弟六
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王勃曾有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
感叹。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
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
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
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
了大量诗文。返关于荷花的诗句大全 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
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
海溺水,惊悸而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羁游饯别》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
槿丰朝砌静,条密夜窗寒.
琴声消别恨,风景驻离欢.
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秋日别王长史》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寻道观》
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
芝应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芨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八仙径》
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
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
代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
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著名诗人王勃写的诗篇2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
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
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
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
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
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
江”都江城子记梦公开课课件 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
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
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
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
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
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
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
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
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
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
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
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
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
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
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
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
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
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
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
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
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
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
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
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
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
一起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讳莫如深缄默其口意思 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
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
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
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
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
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
响。
著名诗人王勃写的诗篇3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刘熙载在《艺论》中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王勃的确做
到了这一点,同样是送别诗,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铿锵激昂,
给人诠释一个直面生离死别的坚强斗士。而这首《别薛华》却是细腻
入微,把离愁别绪化作滴滴血泪洒落纸上。
近体诗经过大小谢的力导发展到王勃的年代已始日臻成熟,不仅
仅是写作风格上,就是在刻画感情上也做到了言之有物,充斥诗篇的
不再是无病呻吟的情调,更多地加入了人文的思想。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送别的路走了许久,一程又一程,
仿佛如同王勃与薛华的感情绵绵不断,就要远行,前面多少荒寂艰难
的道路没有朋友的陪伴要一个人走啊,惶惶不安的去问路,仅仅是问
路那么简单么?不是,同样的也是在问自己的前途啊。首句中一个“穷”
字,一个“独”字可谓诗眼,无穷无尽的前路比喻人生再恰当不过了。
不想把离别的失落传染给朋友而去独自问津,此处应该是王勃离别京
城独自去问路吧。此一句一语双关,毕竟分别是两个人的事。两个诗
眼把送别朋友的凄切、悲苦的心情渲染的十分真切。
第二句紧紧围绕“穷路”、“问津”展开,此一去千里之遥,与
薛华两地离分,不得相见,却留有一颗与君同样悲凉失意的心与君作
伴。自此之后独自一人面对孤独寂寞,面对凄凉苦楚,面对世间的冷
暖炎凉,真是有泪也无处哭诉啊。人生之无奈也莫过于此,不过区区
百年,得一知己却也要天各一方,如此切肤之痛岂是这羸弱的躯体所
能承受的?
写到此处王勃还是觉得不可尽诉离别之苦,紧承颔联又说:“心
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漂泊的不仅仅只有你一个薛华,还有一个
王勃。王勃七岁时人皆誉之为神童,想不到二十几岁后竟落得不得重
用颠沛流离的境地,思想往事怎不叫人叹息痛恨,满怀一腔的激愤却
又不得不大度地宽慰朋友,有一点“咽泪装欢”的意思。也许吧,王
勃此生次是注定是与你薛华一样仕途坎坷,经历辛苦。这一句把自己
和薛华两个人拉到相同的一个处境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出与
薛华的真挚感情。
纵有天与海般的感情,该离别时还是要离别,如此王勃才又说: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这一句有两种理解,一泊船瓜洲古诗翻译 种为无论是留
下的还是离开的,我们都会在梦中相见的,另一种是无论是写鸟的诗句古诗词 离去的人
还是留下的人都一样,都是生活在如梦如幻中的人,我比较认同后一
种,一则俱与聚不同,二则我想此处王勃应该发表一下如杨修般: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尔。”的感慨。但是第一种解释可以说
明彼此的知心,“我思君处君思我”你知我思念你,我也明白你会思
念我的。然而历史不容猜测,也许此举何意,只有王勃自己知道了。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写诗,写景易,言情难。”但是
此诗把离别的苦楚诉说的深邃、绵邈,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情景交融
了。大凡好的诗作,景与情丝丝相扣,互相补充,此诗只是反复叹咏
离愁别绪,虽说字字切题,却并没有涉及到景,不免失色不少。此诗
在诗坛的地位不及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连同是王勃自己所作
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恐怕也有如此的问题吧。
王勃一生不太懂做官的道理,早年的一篇《戏为檄英王鸡》惹恼
了唐高宗,得罪老大的后果可想而知,从此伴随王勃一生的是颠沛流
离和不得重用。《论语》中记载子长向孔子问求官取禄的诀窍,孔子
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多见阙疑,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忧,行寡悔,禄在其中”说白了就是教子长老老实实做事,夹着
尾巴做人,做到这些自然就会官运亨通。王勃自幼熟读诗书,又怎会
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从小就被人搞高抬起,再加
上自己有些抱负,自然是想加尾巴也夹不住了,夹不住尾巴的王勃才
混得很惨很惨。暂且不论夹尾巴的事,就诗歌而言王勃也是如此。
《再别薛华》中说:“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还望
独潸然。”和这首《别薛华》文字极其相似,大抵是由于磨砺太轻,
生命太短暂有关吧。一个人经历的太少了也就不免有些轻浮了。
其实把离别看得淡的人何尝不是饱经沧桑的?那是一种气质,也
同样是一种生活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家之所以称为大
家不仅仅是他们的学识,其实更重要的往往还有他们所经历的磨砺。
文章的事也许与经历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就不难明白王勃为
何成不了大家的原因。
著名诗人王勃写的诗篇4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的诗意:风的去来本就是没有踪
迹,但动息之间却仿似有情谊。
出自王勃《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参考译文
清凉的山风肃肃地吹过来,使我的林壑变得清爽凉快。
驱散烟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
风的去来本就是没有踪迹,但动息之间却仿似有情谊。
红日西下山水等全都沉静,风为您吹响阵阵松涛之声。
简析
《咏风》是一首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的五言律诗。首二联是“肃
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末联是:“日
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你看:肃肃凉风吹来,像急人所需似的吹
散了暑热,使林壑为之清爽;厦门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也驱散了涧上的烟云,卷走山上的沉雾,
现出山间的房屋,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
风“出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种“情”不只在白日,到了晚
间,夜幕降临,万簌俱寂之时,它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雄浑
的乐曲,给人以欢娱。诗人在这里极力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着眼在“有情”二字。诗人少有才华,壮志难酬,这里以风喻己,借
物咏怀,寄托其“青云之志”,意远含蓄,余味深长。
赏析
《咏风》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这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
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风喻人,
借风咏怀,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
的情怀。全诗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
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慷慨无私,独具性灵。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
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
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
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
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
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
雾”“起松声江南可采莲古诗赏析 ”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
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
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
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
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
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著名诗人王勃写的诗篇5
秋夜长
朝代:唐朝|作者:王勃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山中
朝代:唐朝|作者: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秋日别王长史
朝代:唐朝|作者: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更多推荐
王勃最著名的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