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名句100句带注解-怀古诗词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形容雨的诗句古诗)

乌衣巷阅读答案

【篇一:2015连云港中考语文试题带答案】

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熏组词 名句或作家。(10分)

(1

(2

(《论语》)

(3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迢迢牵牛星》)

(5

(吴均《与朱元思书》)

(6

(王勃《滕王阁序》)

(7

(李商隐《赠荷花》)

(8

(9)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b)。(3分)

a.《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都

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b.《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的弟子所作,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孟

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c.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即后世统称说理辨析一类的

说明文。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马说》《捕蛇者说》《爱

莲说》。

d.词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

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3.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d)。(3分)

a.通过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更加重视汉

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去掉“通过”或“使”)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

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一个人能否成为正真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

读书习惯。(在“养成”前加上“是否”)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

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删去“为”)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4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加以改正。(2

分)

(3)根据所给上联,补出下联。

(2分)

(4)从“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概述故事

情节。(4分)

(5)除了邮票,《西游记》的经典形象还常常以各种艺术形式呈

现,写出你知道的两种艺术形式。你认为《西游记》的题材广受欢

迎的原因是什么?(

3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7题。(6分)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

咫。

5.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

中的两句诗:飞入寻常百姓家。”(1分)

6.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3分)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

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以污其行乎(品行、德行)(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特殊

原因)..

(3)累寸不已(停止)(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被??感

动)..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①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3分)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2分)

11.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4分)

(三)阅读《水浒传》片段,完成12~14题。(10分)

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

《西江月》的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

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

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其酒性,磨得浓墨,

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

权谋。恰如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

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

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

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写罢,掷笔桌

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唤酒保

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

取路回营里来。开了房门,便倒在床上,一觉直睡到五更。酒醒时,

全然不记得昨日在浔阳江楼上题诗一节。当日害酒,自在房里睡卧,

不在话下。(选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12.这一片段写的是“浔阳楼宋江吟反诗”。作者借助哪些描写手法使

宋江的醉态跃然纸上的?写出其中两种。(2分)

13.从选文宋江写下的诗词中,你能读出他怎么样的内心状态和情绪?

(4分)

14.联系《水浒传》内容,说说宋江“刺文双颊”是因为哪件事?他又

是什么时候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的?(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2分)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

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

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

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

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

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

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

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

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

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

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

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

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

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

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

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

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

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

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

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

“理”是客观的道理,“可惜的近义词是什么 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

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

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

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

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

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

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

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

改)

15.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1段横线

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4分)

16.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2分)

17.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2分)

18.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7分)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又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

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

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

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

着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

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

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

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

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

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

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

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

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

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贼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

淋淋得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

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

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

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得勾当了。”

⑤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⑥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

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到是那贼送来的,

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

的图案。

⑨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改)

19.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4分)

20.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

的。(4分)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

着一布袋大米。

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21.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6分)

22.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3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其实就两个基本动作,一个

叫“扫视”,一个叫“凝视”。广阔的天,漂浮的云,飞翔的鸟,徐徐

吹过的风以及路上行走的人??匆匆“扫视”,一切转瞬即逝;定睛“凝

视”,精微之处,深藏大意。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朱自

清凝视父亲蹒跚的背影,真正明白了父爱如山的真谛;沈从文凝视

纯美的边城,写出了茶峒人和谐淳朴的生活;王建凝视十五的夜月,

发出了秋思落谁家的感喟??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凝视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

各人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篇二:巷阅读答案】

(1)第二段中,作者对“乡村的陋巷”和“上海的里弄”都作了描述,

根据这些描述,分明用三个评述性的词语概括出它的各自的特点。

(6分)

答:乡村的陋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上海的里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这些描述衬托了“巷”的什么特点?也用三个评述性词语来表达。

答:衬托了“巷”的、、。(2分)

20.第三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

而第五段却说“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考

虑,这种写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21.文章中对“巷”所用的代词一忽儿是“她”,又忽儿是“它”,这种

用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分)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用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

象,又作为全文的纲领,展开下文;结尾含蓄婉曲,表达了作者赞

美“巷”的意义所在。

b.第三段中“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

弯……”这正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照,崭新的

前景使人心境豁然开朗。

c.第四段中,作者说小巷“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但又反刘禹锡

《乌衣巷》的诗意,尽管“家家有一本哀乐帐,一部辛酸史”,但全

然没有今非昔比的伤感。

d.文章隐含了作者对这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排遣这种怨气,

这“小巷”便成了好的去处。一进小巷,便别有洞天,虽是人间,但

胜似天堂,宠辱偕忘。

e.最后一段,铺陈芸芸众生、社会百相,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人

以群分,应各归其所;言辞简洁却锋芒犀利,一个“请”字,实则是

一个“滚”字。作者爱悦直书纸上。

阅读参考答案:

19.(1)乡村的陋巷破败、杂乱、肮脏

上海的里弄拥挤、嘈杂、庸俗

(2)“巷”幽静、秀美、悠闲

20.不矛盾。无人和有人都是根据文章需要而定的。第三段为了表

现“巷”的“幽静”、“悄悄的”、“寂寂的”就不必有人出现。第五段说

明“巷”里没有“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便显现出一个

“娇羞”的姑娘,用来对比,表现“巷”超凡脱俗的圣洁,是“爱宁静淡

泊”的人的好去处。

21.在拟人段中用“她”,增加“巷”的形象性和美感。

在平实叙述的文段中用“它”,有利直接表述。

22.ce(a.文章结尾并非“含蓄婉曲”,而是直抒胸臆。b.第三

段中的“一转弯”的前面“依然是巷陌深深”。d.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

世俗的不满,但没有涉及社会政治。)

19.文章围绕小巷优娴贞静的风度,具体描述了小巷的哪几个特点(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0.第3段说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市廛红尘

指什么乡村风味指什么请结合文中实例具体说明.(4分)

①市廛红

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②乡村风

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1.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

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文第4段,暗用了乌衣巷的典故,请结合小巷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2.《巷》这篇散文很好地体现了柯灵的写作风格,以及他对人生的态

度,对生活的希冀.试就本文所表达的情感,语言及写作上的突出特征,

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300字左右评论文.(16分)

阅读参考答案:

19.①深长曲折②幽静寂寥③古朴优雅(或古朴而生机勃勃)④悠闲

和平

20.①上海的里弄拥挤粗俗②乡村的陋巷破败肮脏

21.①说明悠闲平静的小巷曾历尽沧桑.②说明小巷有着深厚的历史与

文化的内涵,带给后人以无尽的遐思.③能够丰富文章的意蕴,深化作品

的主题并增强文采.

22.①人生态度鉴赏示例

柯灵笔下的小巷,恬静,和平.通篇弥漫着宁静,清幽的气氛,描写之处看

似平淡朴素,但于平淡中饱含真情.生长于水乡的柯灵,对江南小巷有着

独特的感受.首先小巷不同与乡村陋巷的湫隘破败,上海里弄的拥挤庸

俗,北地胡同的满目尘土,却像古代深闺贞静的少女,使小巷又带有一份

神秘感.作者以舒徐自如的笔触描写小巷幽

深寂静,曲径通幽.接着写小巷的悠闲——闹中取静,别有天地,静化一

切,使人忘忧,可以描写疲劳,调剂情绪.最后道出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

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中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作者

对小巷和平,恬静的热爱与赞美,实质是对宁静,平淡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小巷是作者心灵的寄托,作者对喧闹烦嚣的城市中那些过逐利,搬弄是

非,沉溺歌舞的庸俗生活的人的鄙弃与批判,希望保持心灵的一片净土,

而小巷,无疑是作者所寻找的一个宁静,和平,温暖的港湾.②表现手法

鉴赏示例

在《巷》中,作者充分利用了汉语本身形象性,音乐性强的特点,并大

量调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突出巷

的风格,有时多用迭词,如巷陌深深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修竹

森森,天籁细细等等,这种迭词如乐曲之袅娜,余韵无穷,造成飘逸恬静

之感.有时,对句散句并举,用词精当凝练,又如乐曲流动中小小的起伏,

婉转悠长.同时,错落有致的对散并法以及典雅精练的词句,又使文章富

有古诗词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如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

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

曳红袖,向行人招手.有时巧妙的比喻,使巷的美妙一下子就变得具体可

感,生动形象.如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

冲淡的图画,巷是人海中的一道避风港,也是城市喧嚣背后的带洞天幽

境等等.总之,《巷》的语言具有一种音乐性,读来流畅自然,琅琅上口,

如山间奔流不息的涧水一样波光粼粼,丁冬作响,让人美不胜收,目不暇

接.

【篇三:江苏省盐城市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c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lass=txt>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人至晚年,往往会于回忆之中,沈从文说过?回忆是有毒的?,这话

只说对了一半。

靠回忆活着的人,确已缺少了创造的活力。没有回忆的人生又是有

的。回忆往往是人生驿站上的回眸。你,可将经验性的东西展示给

后人,使其少走弯路。

a.沉迷缺憾追根究底b.沉溺缺憾追根溯源

c.沉溺缺失追根究底d.沉迷缺失追根溯源

2.下列句子中,没有浯病的一句是(3分)

a.足球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和传播范围最广的体育运动,具有广泛

的社会影响,深受世界各国民众喜爱。

b.中国戏曲在海外如何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鸿沟,让海外观众从文化

猎奇走向欣赏与认同,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c.作为网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己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因

传播环境的封闭,它的自我纠错力限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

d.费新我左手书法与通常习见的右手书法在用笔、结体等方面都明

显不同,使欣赏者产生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审美感受。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因为刘禹锡的乌衣巷只是他心中的一个意象,而这个

意象又寄寓着刘禹锡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①巷口的粉墙上是否真有一抹斜阳夕照

②那飞进百姓家的紫燕是否真是曾在王谢家雕梁上做窝的那一只

③他从乌衣巷的沧桑变迁中看到一种历史的必然

④刘禹锡的目光穿透了空间的千山万水和时间的厚厚烟尘

⑤这一切并不重要

⑥无需去考证当时的朱雀桥是否真的长满了开白花的小草

a.④③⑥①②⑤b.④⑥②①⑤③

c.⑥①②⑤③④d.⑥②①③④⑤

4.下列句中古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常常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

见”的经历,结果,有的峰回路转,收获硕果;有的则山穷水尽,无

功而返。

b.在莎翁悲剧《雅典的泰门》中,泰门富有时宾朋盈门,破产后

“朋友”云散。古今以利相交的例子太多了,真可谓“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c.趁着年李白有哪些古诗? 轻,当有为时应有为,否则,到了“天意怜幽草,人间重

晚晴”的老暮之年,你只能惭愧地告诉后人一个个反面的教训,而没

有正面的经验。

d.为人父母者身教重于言救,“身教’如绵绵春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行动的力量远大于语言的力量。

5.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即使是再精美的艺术晶,也需要衬托方显其美丽。

b.很多艺术品初看很精美,但缺乏耐久的艺术魅力。

c.人总是羡慕他人的东西,据为已有后却不懂得珍惜。

d.环境和心境发生了变化,审美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

曾巩

熙宁元年春,余之同年友赵郡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谓余曰:?轼之

大父行甚高,而不为世用,故不能自见于天下。然古之人亦不必皆

能自见,而卒有传于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故轼之先人尝疏其

事,盖将属铭于子,而不幸不得就其志。轼何敢废焉?子其为我铭

之。?余为之记其说曰:

君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曾大父釿,

大父祐,父杲,三世皆不仕,而行义闻于乡里。生于唐季,而卒于

周显德之间,尝以事至成都,遇道士异之,屏人谓曰:?吾术能变化

百物,将以授子。?祜辞不愿。道士笑曰:?是果有以过人矣。?而杲

始以好施显名。君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

篇。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病,孜孜若不及。

岁凶,卖田以赈其邻里乡党,至熟,人将偿之,君辞不受,以是至

数破其业,危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遇人无疏密,

一与之,倾尽无疑碍。或欺而侮之,君亦不变,人莫测其意也。李

顺叛,攻眉州,君居围中守御。会其父病没,君治丧执礼尽哀,退

慰安其母,皆不失所宜。庆历初,诏州县立学取士,士争欲执事学

中,君独戒其子孙退避,人皆服其行。蜀自五代之乱,学者衰少,

又安其乡里,皆不

愿出仕。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至涣以进士起家,

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

自苏氏始。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谓人曰:?是非

忧其不学者也。?既而洵果奋发力学,与其子轼、辙皆以文学名天下,

为学者所宗。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称于乡里者如此,是不可

以无传也已。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后累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享

年七十有五,庆历五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页是(3分)

a.故不能自见于天下见:显露

b.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疏:注解

c.屏人谓曰屏:使退避

d.为学者所宗宗:推崇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不为世用不足为外人道也

b.子其为我铭之其皆出于此乎

c.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d.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

8.根据文本,从不同角度概括说明苏序是怎样的人。(3分)

▲▲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4分)

句:▲▲

(2)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3分)

句:▲▲

(3)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3分)

句:▲▲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临江仙

张孝祥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

两树玉扶疏。谁擫昭华吹古调①,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

②。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注:①擫:用手按撩。昭华:即玉

管。古调:指笛曲《梅花落》②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1)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色?(2分)

▲▲

(2)全词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悄感?

▲▲

(3)分析“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在写法?卜的妙处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3)▲,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曲终收拨当心画,▲。(白居易《琵琶行》)

(5)▲,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官赋》)

(6)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

(7)▲,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5题。

鼓一张

冯骥才

①天津卫的杨柳青有灵气,家家户户人人善画。老辈起稿,男人刻

版,妇人染脸,孩童填色,世代相传,高手如林。每到腊月,家家

都把画拿到街上来卖,新稿新样,层出不穷,照得眼花。可是甭管

多少新画稿冒出来,卖来卖去总会有一张?鼓?出来。杨柳青说的这

个?鼓?就是?活?一一谁看谁说喜欢,谁看谁想买,争着抢着买,这

张画像着了魔法,一下子能卖疯了。

②镇上有个做年画的叫白小宝,他祖上几代都干这行,传到他身上,

勾、刻、印、画样样拿得起,就是没有出新样子,只能用祖传的几

块老版印印画画。比方《莲年有余》、《双枪陆文龙》《俏皮话》,

还有一种《金脸财神》。这些老画一直卖得不错,够吃够穿够用。

可老画是没法再鼓起来的,鼓不起来就赚不到大钱,他心里憋屈,

也没辙。

③同治八年立冬之后,他支上画案,安好老版,卷起袖子开始印画。

《莲年有余》,白胖的小兰陵缭乱 子抱条大红鲤鱼,后边衬着绿叶粉莲。这

画许多画店都有,大同小异,每年都能卖到两千张呢。

④这天后晌,白小宝印画累了,去街上小酒馆喝酒,同桌一位大爷

也在喝酒。杨柳青地界不算太大,镇上的人谁都认得谁。这大爷姓

高,两人边喝边聊。说到了画,说到今

年谁的画会?鼓?,高先生信口说道:?老白,你只吃祖宗饭是鼓不出

来的。?这句话像根棍子戳在白小宝的肋骨上。他挂不住面子,起身

回家。

⑤一路上越想越气,气自己没能耐。进屋一见画案上祖传的老版,

气上来,抓起桌上一把刻刀上去要把老版毁了。老婆赶紧拉住他,

他随即迷迷糊糊醉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⑥转天醒来一看,糟了,祖传的老版——《莲年有余》真叫他毁了,

带着版线剜去了一块,再细看还算运气,娃娃的脸没伤着,只是脑

袋上一边发辫上的牡丹花给剜去了一一原来脑袋两边各一条辫,各

扎一朵牡丹花,如今不成对儿了。急也没办法,剜去的版像割去的

肉,没法补上了。眼瞅着这两天年画就上市了。好在前天已印了一

千张,只好将就再印一千张,凑合着去卖了。

⑦待到年画一上市,稀奇的事出现了。买画的人不但不嫌娃娃头上

的花儿少一朵,不成对,反而都笑嘻嘻说这胖娃真淘气,把脑袋上

的花都给耍掉了,太招人爱啦!这么一说,画上的娃娃动了起来,活

了!于是你要一张,我要一张,一千张像一阵风刮走了。白小宝手里

没画了,只好把先前印的双辫双花的娃娃拿出来卖。可买画的人

问:?昨天那样的卖没了吗??他傻了:?为嘛人人都瞧上那个脑袋上

缺朵花的呢??

⑧晚上回来赶紧加印缺朵辫花的《莲年有余》。画一摆出来,转眼

卖光。——一件东西要在市场上火起来,拿水都扑不灭。忽然一个

街坊来说:?老白,全镇的人都嘈嘈着,今年你的画鼓不了!?然后小

声问:?这张画你家印孔子正能量语录 了几辈子了,怎么今年就鼓了呢??

⑨白小宝只笑了笑,没说,他心里明白。可是往深处一琢磨,又不

明白了,怎么少一朵花反倒鼓了?

⑩年三十晚,白小宝一数钱,真是发了一笔不小的财。

(11)他盼着转争年这张画还鼓着,谁知转年风水就变了,虽说这

张画卖得还行,但真正鼓起来的就不是他这张了,换成一家不起眼

的小画店?义和成?的一张新画,画名叫《太平世家》。六个女人在

打太平鼓,那张画也是没看出哪儿出奇的好,却卖疯了,天天天没

亮,义和成门口买画的人排成队挨着冻候着。

(选自2015年第4期《收获》,有删改)

12.第四段“高先生”的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分析。(4

分)

▲▲

13.赏析第七段文字的语言特色。(4分)

▲▲

14.白小宝的画“鼓”的原因是什么?(6分)

▲▲

15.小说结尾转写第二年义和成的画“卖疯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

处?(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更多推荐

翅湿沾微雨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