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诗词大全100首-篓的拼音


2023年4月9日发(作者:豳怎么读)

《强项令》(学案)

学习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2.理清“董宣执法”的情节过程。

3.学习用人物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及正面描写与

侧面烘托结合对表现人物品格的作用。

4.了解有关董宣的故事,学习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树

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一、学前小测试:下面的常识你了解吗?运用你平时所积累的拿起笔快

填上它吧:

1、《后汉书》是我国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体史书。所写

人物大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有一定的典型性。如:舍俱的拼音 生取义的李膺、

范滂,隐逸,放达的严光、梁鸿等。作者是(),()朝宋

史学家,字(),顺阳人。

2、给加点字注音:

范晔

陈留圉

人()骖乘

..

()()击

鼓不鸣()臧

亡匿

死()()因敕

()

..

()

二、自主学习

1、试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借助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将理解不好的词、句写在“疑难信

息反馈卡”上。试着复述课文。

三、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自然段又是怎样具体记叙“董宣执法”的呢?试理清事件

的情节过程。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董宣为什么被称为“强项令”?试着从文中找出依据。(提示:

体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第一自然段写的是董宣的什么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第二

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4、从描写人物的角度看,课文两个自然段分别属于什么描写?这样

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四、巩固复习

1、解释加点的词

因敕

强项令出()大言数

主之失

()

鼓不鸣()而以奴骖

乘()震栗

()

2、体会文中词语古今异义

①使宣叩头谢

主古义:今义:

②文叔为白衣

..

时古义:今义:

③妻子

..

对哭古义:今义:

五、反思答疑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习题。

资料链接东汉初年,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聚居在

城内的皇亲国戚、功臣显贵尝尝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

市,无恶不作。朝廷接连换了几任洛阳令,还是控制不住局面。

最后光武帝刘秀决定任命已69岁的董宣做洛阳令。董宣到任后

遇到第一个棘手的难题就是处理湖阳公主的家奴行凶杀人案

件。湖阳公主是光武帝的姐姐,她仗着自己和皇帝的姐弟关系,

豢养家奴,在京城里作威作福,为非作歹,横行无忌。课文继

续了董宣不畏强权,斩杀公主家奴的故事。

因因匿公主家因格杀之

数大言数主之失有小麦数斛

被流血被面唯见布被覆尸

乘而以奴骖乘敝车一乘

强项令

目标解析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重点

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

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教学突破点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

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包拯》一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包拯这一人物,我们对他曾做过怎样

的评价。

积极发言。(发言应尽可能全面)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样一篇传记,看看他与包拯有哪些相似之处,两篇课文

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领悟学习本文时要与前一篇课文从内容与写法两个角度做对比。

二、指导初读

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注生词读音。

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请教教师。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

3.小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疑难,质疑,解疑。

三、验收效果

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掌握下列字音:晔、圉、骖乘、敕、绶

(2)解释加点生字词。

A.后特征为洛阳令。B.臣不须„„。C.将何以理天下乎?

D.使宣叩头谢主,„„。E.赐钱三十万。„„F.由是搏击豪强,„„

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

现人物?与《包拯》一文有何不同?

不要求学生翻译课文,说出故事大意即可。与前文对比也不要求细致周到,说出:

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事,来突出董宣的精神。前文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

3、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

结局。遇到疑难,可相互讨论。

学生用原文回答也可,自己概括回答也可。(参考如下: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

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高潮:公

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

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4、同学们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复述全文。

找一、二名同学复述课文。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发挥。

四、指导朗读读

对课文情节有所了解,对课文的词语也基本掌握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求: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语调要抑扬。自由朗读、自由讨论。

五、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以读为主,通过合作疏通文意,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

初步感受到了董宣的那种凛然正气,愿他的这种精神能体现在我们的身上,留在

们的心中。

六、作业布置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大言数主之失

(2)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3)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2.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1)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宣悉以班诸吏。

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秉烛乎?”

平公

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

昧行乎?”平公日:“善哉!”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问于师旷

(2)安敢戏君乎

(3)如日出之阳

(4)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目录 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

担心?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指导复述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董宣执法》,哪位同学再来复述一遍这个故事?

(强调细节)可请一位同学复述全篇,也可让四位同学分别复述故事的起因、发展、

高潮、

结局。

二、诱思导学

1、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

变化?

(此题使学生通过对刘秀的前后态度的对比分析,理解秉公执法的意义)

变化: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来却不

杀他,而奖励钱三十万。

对这个问题的第2问,学生可能会从这几方面回答:

(1)从中看出光武帝是一个识别人才,知锗就改的明君。

(2)光武帝明白了个中道理,明白了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3)„„

2、董宣为什么要“大言数主之失”?

因为公主管教不严,纵奴行凶。

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理解现代的“法”与“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从而树立现代法

制观念。

(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

这们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敢英明。)

4、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此题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析人物形象,从而体会董的不畏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三、合作讨论

同学们都看过小说或电视剧《红楼梦》,其中有一个“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故事。

如果把“贾雨村”换作“董宣”,请你设想他会怎么做?

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从人物性格特点上去推断“他会怎么做”,切莫可无根

据地求新求异。

四、探究写法

1、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的品质有何作用?

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只有妻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

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家境非常贫困,由此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刘秀

的这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侧面烘托)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通过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感受等,来

侧面反映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

又如,《口技》中通过观众韵反映来侧面体现口技人的技艺高超。

举例体会侧面描写的写法和作用。

五、指导写作

1、提出创作要求:写一个小片断,运用侧面描写来介绍一个人,能够准确体现这

人的特征。

2、鼓励学生朗读作品。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董

宣这

个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体会到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也学习了正

面、

侧面相呼应的描写方法。同学们都畅所欲言,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望大家今

继续积极动脑、动口、动笔,主动学习,学会求知。

七、作业布置

请针对《董宣执法》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文中通过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和董宣去世后家

贫困景况,从正、侧面体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去_、廉:洁的高贵品质√

课文虽不

长,但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

学生分

析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同时,可和已学过的课文《包拯》、《口

<强项令》教学实录

申宣成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官吏刚正不阿,流芳千古,东汉时的董

宣就是一个例子,请大家打开课本172页,我们一起学习《强项令》。(板书课题)

我先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生读注释1。)

师:注意《后汉书》的作者是范哗(板书),“哗”读作y不读hu。下面请同

学们默读课文,同时要求:(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生字的拼音直接注在

书上;(2)在弄不懂意思的句子下面画横线;(3)默读时间为6分钟,之后老师

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默读情况。)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了,下面我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他们朗读的时候,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用笔把你认为读错的字、停顿不恰当的地方标出来。

(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并提示读到“流血被面”为止。生读。)

师:同学们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纠正?

生1:“欲箠杀之”这一句漏了一个“杀”字。

生2:“将何以理天下乎?”应该读成“将何/以理天下乎?”

(别的同学私下议论,表示异议。)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2迟疑起来,没有回答。)

生3:我认为前面的同学没有读错,“将/何以/理天下乎?”中的“何以”应

该连读,意思是“凭什么”。

师:这个同学的处理是正确的。“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师请另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一直读到第1段结束。)

生4:“俯”字不应该读成“f”,应该是“f”。

师:对,这个字是三声,意思是低头。

生5:“吏不敢至门”停顿不对,应该是“吏/不敢至门”。

师:他怎么读的?

生5:“吏不敢/至门”。

师:你为什么这样改?

生5:我„„感觉应该是这样。

师:在“吏”后面停顿能够突出“不敢”两个字,这是个好的建议。

生6:他把“震栗”读成了“震粟”。

师:这个字读“s”还是读“l”?(板书“栗”,边指边说)“粟”字上面有两

粒米。(学生笑。)

(师又请一生读第2段。生朗读至文章结束时,生7立即举手发言。)

生7:“妻子”中间应该有一个停顿。

师:为什么呢?

生7:因为这里的“妻子”指的是“妻”和“子”。

师:这个同学注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古代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

“孩子”,而现在的“妻子”指的是一个人,这是古今词义的差别。

师:我提醒大家一个词,“敝车一乘”中的“乘”字应该读“shng”,和前面“骖

乘”的“乘”字是同一个字。在古代,车马的数量往往是财富的象征。比如“千

乘之国”就是指实力强大的国家。

师:关于字音和停顿,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沉默了一会儿,没人举手)

好,现在我们来齐读一下这篇文章。朗读时注意速度和节奏。

(师领起,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时候,我觉得“宣悉以班诸吏”这一句停顿得不恰当。

应该在“以”和“班”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停顿,因为“以”后面省略了一个“之”

字,就是董宣把皇帝赐给的三十万钱都分给了下属。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

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停顿。请跟老师读两遍。

(师领读两遍。)

师:现在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你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还有什么问题,可以

同桌商量。时间3分钟。

(师巡视,鼓励生自由讨论,气氛活跃起来。)

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8:“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比较难懂。“二千石”是汉代的一种官职名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

长、部长。(生笑)其中的“石”应该读作“sh”,不要读成“dn”,课本注释是

正确的。课本对“艾绶”也有注释,说它指的是“系绿色印纽的丝带”,秦汉时代,

衣物的色彩和人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什么样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用什么颜

色装饰物品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有“衣分五色,人分九等”的说法。这篇文章

中把湖阳公主的家奴叫作“苍头”,就是因为古代的奴隶只能用青布包头;而老百

姓只能穿素色的布衣,所以就有“文叔为白衣时”的说法。

生9:为什么董宣不经审判就打死了公主的家奴?(课后思考题)

师(点头表示肯定):是呀,董宣这样把家奴杀死是不是有点儿“草菅人命”?

还有疑问吗?

生10:汉诗歌《童年》冰心 光武帝还是老百姓的时候,为什么藏匿杀人犯,官吏却不敢进他的家

门?

师:这两个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深,他们不但明白了句子的意思,还能对文章的

内容提出质疑,可见他们很善于动脑筋。不过,老师想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下节课

讨论。现在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从文章

中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传记呢?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生快速读。师巡视后请生回答。)

生11:第一句话。

师:请读出来。(生读,把“圉”读成了四声,随即自己纠正。)

师:为什么说这句话是传记的标志呢?

生11:因为传记一般都要先交代人的籍贯。

师:好的,请坐。还有吗?

生论诗戴复古全文翻译及赏析 12:第2段的第一句话:“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2:这句话交代了董宣死亡的年龄,这是传记中常常要交代的。

师:这两位同学读书很用心,这些话都显示了传记的特征。“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熟读课文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课下大家再多读几遍课文。

现在做几组练习,下节课,老师首先要检测这些内容。

(师出示题板。生做课堂练习。

题目:

第一组:比较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并口头翻译句子。

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妻子对哭

3.使宣叩头谢主

4.两手据地

第二组:写出加点字的意义,并口头翻译句子。

1.惟见布被覆尸

流血被面

2.大言数主之失

大麦数斛

3.因匿主家

因敕)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准确、流畅,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下面,谁能说说“强

项令”三个字的意思?

生1:硬脖子县令。

师: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董宣是一个硬脖子县令呢?

(生稍作思考,即有人举手。)

生2:“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

不肯俯。”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复述,不太流利。)

师:同学们能透过文字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

生3:当时的场面很紧张。皇帝让董宣给公主道歉,董宣就是不愿意。

师:是的,双方对立,气氛紧张。能找出显示双方对立的词语吗?

生4:皇帝“令”、“使”;董宣却“据地,终不肯俯”。

师:作者正是借助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描绘出了当时剑拔弩张的场面,(板书:

动作、终不肯俯)文中还有类似的描述吗?请继续找。

生5:“乃驻车叩马,„„因格杀之。”其中的驻、叩、画、数、叱、格杀等动

作也表现出他是一个“硬脖子县令”。

师:这些动作和“硬脖子”有什么关系呢?

生5:因为他敢于拦住公主的马车,用刀在地上画圈儿,还数落公主,表现出

他的“硬气”。

师:“硬气”?似乎没有这种说法,能否换个词。

生5:勇气。

(其他同学说“骨气”。)

师:“勇气”和“骨气”都很恰当,骨气就是刚强不屈的气概。(板书:数主之

失、格杀恶奴、骨气。)

师:刚才我听见这位同学说,“以刀画地”就是拿着刀在地上画圈儿。有的教学

辅导书上也是这样解释的,是这个意思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6:我认为是用刀插在地上,防止家奴逃跑。

师:把刀拿在手里不更可以震慑凶手吗?把刀插在地上,一旦凶手逃跑,倒更

不方便追赶了,(生笑)而且,“画”并没有“插”的意思呀。

生7:我认为是用刀画一个圈儿,让家奴站在里面。

师(笑):你的意思是画地为牢,很有想象力,可是家奴也许没有那么听话,况

且“以刀画地”在前,“叱奴下车”在后,让家奴站在圈儿里面不大可能。

生8:可能是用刀戳着地。

师:老师觉得“画”的动作和“数”的动作可能是同时发生的,相当于人们用

手指头列举人的罪状。

(师伸出手指做出列举的手势。)

师:我们还要注意其中的“叱”字,老师把它改成“令”字,行吗?

生9:不行。“令”字的语气没有“叱”字强硬。

师:不仅是强硬,“叱”字还有怒骂的意思。董宣不愧为“硬脖子”,他不但敢

于数落公主,而且将她的家奴“就地正法”。

师:但是董宣的这种做法,也让我们产生了疑问:不经审判就杀了湖阳公主的

家奴,似乎没有经过法律的程序,是不是过于草率?上一节有同学提出这个问题,

其实这也是课后的思考题。请同学们商量一下,给老师一个答案。

(讨论约一分钟,有生举手。)

生10:公主的家奴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肯定有人看见,有人证,所以就

不用审判了。

生11:我认为董宣已经当着公主的面说出了家奴的罪状,就不用再审判了。

师(笑):两位的意思是说董宣已经进行了露天审判,开了“公审大会”?有道

理。不过老师还想提醒大家的是,秦汉时的法制规则是:县令就有生杀的大权,

因此,董宣抓住时机,把家奴“就地正法”并不算越权。

师:除了这些动作描写之外,作者还从哪个角度写这个“硬脖子县令”?

(生纷纷说“语言”。师板书,并请一生朗读董宣和皇帝的对话。)

师:这个同学读了董宣和皇帝的对话,但是老师觉得语气没有充分读出来关于马的励志句子 ,下

面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体会语气。

(生兴致勃勃地开始分角色读。师板书:愿乞一言而死/将何以理天下乎?师

请6名学生分3组进行角色朗读。然后请同学们点评。)

生12:我认为第二组同学读得好。

师:为什么?

生12:因为他们读出了董宣斥责的语气。

师:有道理。可是,大家想想,面对至高无上而又勃然大怒的皇帝,不理智的

顶撞和斥责等于是蛮干,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董宣的话却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生13:使皇帝从迷惑中惊醒,改变了要杀他的想法。

师:汉光武帝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生13:因为董宣的话合情合理,是从皇帝的角度想的。

师:既然是这样,还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13:劝告的语气。

师:是的,这句话中既有质问,更有规劝,既有勇气,更有机智。请同学们再

次朗读董宣的话,揣摩语气。

(生各自朗读。)

师:文中还写了湖阳公主和汉光武帝的对话,老师非常欣赏汉光武帝给公主的

回答,课下大家不妨好好琢磨一下。上节课有同学问:汉光武帝还是老百姓的时

候,藏匿罪犯,为什么官吏竟不敢进入他的家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

是老师想请大家自己在课下读读有关汉光武帝的书,相信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师:除了“强项令”的称号外,董宣还有个称号,你能找到吗?

生14:“卧虎”、“枹鼓不鸣董少平”。

师:“卧虎”的称号是谁给的?

生15:京城的老百姓。

师:说说理由。

生15:因为文中写着京师号为“卧虎”。

师:老百姓为什么给他这个称号?

生16(朗读):“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16:从此打击豪强,没有不害怕的。

师:如果说“强项令”展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的铮铮骨气的话,那么“卧虎”的

称号则展现了董宣——不惧豪强的凛然正气。(板书:不畏权贵、不惧豪强、正气。)

师:董宣对自己又如何呢?

生17:他对自己很严格。

师:从何说起?

生17: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来。因为他死的时候仅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师:从你读的句子来看,这个“严”字指的是哪个方面?

生17(迟疑片刻):指金钱方面。

师:是的,指财产方面。从他的家境可以看出他是刚正廉洁的。

(板书:家境清贫、刚正廉洁。)

师:这两段文字记述了董宣的两件事,下面请大家从内容的详略和写作的角度

作个比较。

生17:第一件事写得详细,第二件事写得简略。

师:是的。第一件事写得很详细,作者不但详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

果,而且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是正面的描写。而第二件事写的却

很简单,只是交代了董宣的家庭情况、汉光武帝对他的评价,借这些内容表现董

宣的清廉,这是侧面的描写。这样写突出了主要的事件,真是“一鞭一条痕,一

掴一掌血”。(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老师建议大家课下重新读读你手中的

名人传记,看看作者详细记述了人物的哪些事,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董宣

死去了,他的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却流芳千古。下面,请大家再次齐读这篇文章。

微格教学教案

课题:《强项令》范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掌握生字词;

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句;

细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情节;

感受董宣这一极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质疑、交流等,培养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奉公

的精神。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

帮助学生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二、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

2、人物形象及其刻画手法。

三、学习难点:古今“法”及“执法”的不同。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

授课行为

体现教

学技能

要素

学习行为

5

设置悬

念,

导入新

俗话说“打狗看主人”,

(《红楼梦》第四回)

却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县

令,竟敢当街拦住皇帝

姐姐的车驾,将无故杀

人而藏于车中的凶手当

街“格杀”。他是谁,

导入技

学生情绪被调动,气氛活

他的命运会怎样呢?

3

解题,简

介作者

及出处

1、解题:强项今义为“有

竞争力的项目”,表本

文表示硬脖子(骨气)

2、介绍作者:学生读注

释①(注意区分形近字:

晔-烨-桦)

2、介绍出处《后汉书》:

教师稍作补充

学生整合重要信息记笔记

25

整体感

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纠错(字音及

句读方面)

晔、圉、骖乘、敕、箠、

枹、斛、绶、臧、敝

将/何以/理天下乎?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

读善莫大焉的解释 准字音,注意句读。

组织教

学技能

1、认真听读,纠正错误。

2、整齐朗读课文。

3、请一位学生复述课文,

再概括故事起因、发展、

高潮和结局。

4、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和

工具书准确课文。

3、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

的故事呢?请找出故事

的起因、发展、高潮、

结局。

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

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

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

“白日杀人,因匿主家,

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

“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

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

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

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

道理,重赏董宣。

4、疏通文意,积累文词

语。

(1)指名学生翻译课

文。教师点拨重难点字

词。

特征、得、及、数、良

人、何以、理、不须、

请、谢、顿、据、敕、

悉、抨击、妻子、因、

以等

(2)学生理读,提出质

疑。

(3)请学生梳理知识,

整理文中的一词多义

词。

以、之、因

5、再读课文,掌握课文

内容。

6、当堂训练,加强巩固。

2

课堂小

结,布置

作业

1、董宣身上具有哪些

优秀品质?作者是如何

刻画这一形象的?

2、准备课本剧表演。

课后认真准备,下节课表

演。扬雄

更多推荐

强项令原文及翻译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