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传说风俗-探愉组词


2023年4月2日发(作者:描写草原的古诗词)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

尔远背的组词 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

奉壹。

今天讲小石潭记,枊宗元的。

为什么要讲?讲什么?一者,正好醉的孩子写了游记,这也是一个游记。正

好,我们看一个大家是怎么写游记的,通过这个,我们就从古典里吸收文章的精

华。这是一个用意。

第二个用意,这是初二语文课里的一篇文章。要求孩子背。但如果老师讲的

不细,讲的粗,孩子不明白,怎么能死记硬背?一定要讲的细,讲的如诗如画,

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理解了,不背而背,不记而记。

不理解,背了也没用处。只是考验了孩子的记忆力,意义就小了很多。

我们重点讲三个方面。一是讲文字,二是讲顺序,三是讲此夜曲中闻折柳上一句 心性。讲

顺序,也就是讲逻辑,讲逻辑,也就是讲图画。

我们先讲文字,文字的准确性。

这个小文章的题目是小石潭记,题目就是中心,是主旨。

一是“小”,不是大湖,是小潭。所以就不能有波澜壮阔的语言与文字,一

定要写的小巧。

二是“石”,就是这个潭的特点,不是草滩。不是水库,是石潭。

第三,是“潭”,不是湖,不是河。这是标题,是标准。这是我们审题的方

法与思路。

第四,记,就是记录。是一个游记。这个游记,写的是身之游,眼之观,耳

之听。但更写的是心古诗词精选300首 之游,心之触。

我们讲过,古文一定要抠,一个字一个字尽量的抠明白。古代人最讲用字准

确,没有费字费句,也没有费句话。通俗的讲,加一字,就多;减一字,就少。

这就是准确。

我们现在来讲正文。讲的尽量细一点,让大家体会。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就是自,现在就演变成自从,自就是从,从就是自。

从小丘出发。

讲到这个小丘了。我们了解地理,就知道这个大体的位置是在南方(作者讲

的这个地方在湖南),因为南方多丘陵,没有高山。所以小丘,暗含着,就是地

理的位置。我们读书,不能不细微入手,“无上甚深微妙法”要体会甚深的境

界,就有从微妙下精细处观照。

写这个游记,是在什么背景下呢!是在作者被贬回家的路上,这是背景。(唐

宪宗元和元年,作者因受以王叔远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

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郁闷。)

西行百二十步。从小丘出发,往西走,百来十步。这个百二十步

很精确。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隔就是间,就是离。所以就有隔离一说。篁就

是修。现在我们说长竹子,一般是用修竹。过去是用篁竹。王维有一句诗:“独

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里的篁又引伸为竹子。

闻水声。这个闻,更有意境。为什么不用听?听是有意识的,叫听。无意识的,

叫闻。这里的闻,也是无意的。没有意识的,是心性的自然表现。比如,我们听

一个乐曲,有时无意听到的,反而印象深,记的牢,记的久。如果是有意去听,

反而觉得记不住。再比如,我们有意去做好事,就叫有意识。无意做好事,自然

而然。这个功德大,做了,就忘。三轮体空,功德无量。有意与无意,这个区别

很大。在我们再讲细讲这个,闻字。前面讲过,这个闻字,是无意识的。简单的

理解,什么叫无意识,就是百二秦关终属楚 自然而然。

用佛理来讲,这个无意识的意思就更深。“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两个意思,

一是心无所住,二是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里讲的,心无所住,就是自自然然。

而生其心,比如我们讲布施,看到一个人,要饭要钱,就布施他饭,布施他钱自

然的。不是说,你心里还有悲心,才布施。这个悲心都不能有,布施完了,你可

能会高兴。心想我做了好事了,这都不符合,心无所住。做了就做了,心无所住。

但心无所住,而要去做---而生其心。一个是静,一个是动。

如鸣佩环,这个水声象什么呢?佩环,就是古代人过去戴的饰品,听起来,

很悦耳

心乐之。因为是无意识的,是心底的自然流露,所以这个乐是真乐,真情流

露。

一定是无意识的,心生喜欢,这才是真性表露。如果你非要强迫自己去读,

就是有意识的。就不会心乐之,自然欢喜。这一层,一定要体会到,要明了。刚

才我们讲,作者是被贬的情况下,游到这个地方,头条今日头条新闻 写的这个游记。现在无意听闻,

心生喜欢。可见作者,明性见性的功夫,不是一般的。为什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就是因为无意识,是自然的。所以这种乐也是真的,如果有意识的,不

自然了,那么也就没有心情听闻了。说不定要骂娘,要怨天尤人了。作者在失去

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心乐之,这个功夫不简单。

如鸣佩环。为什么讲是佩环,不讲别的,大家读书,一定不要错过。这个

佩环,表的是玉之意。是玉做的东西,玉是什么,我们讲叫冰清玉洁,这个玉表

示的高洁之意,这个玉发出的声音就表示高洁之意。古代人写东西,不会多一字。

不会错一字,用这个来表示,一定是有深意的。这个道理大家在明白,换句话来

讲,也是心性一个体现。

这个玉佩之音,与作者的心性相契入,所以才会有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滕王阁序王勃几岁写的 冽。“伐竹取道”四个字,讲的很简明。绝对

不说用什么工具,怎么砍的,是不是流汗叫累,没有意义。因为主题是小石潭记,

不是伐竹记。再讲怎么伐竹,怎么取道,就走题。所以作者伐竹取道的速度很快,

一念之间,四个字,就带我们看到小潭。

下见小潭。不是上见,是下,写上就不对了。一个下字,就要比“见到小

潭”描写的准确。

水尤清冽。这一句,粗看,就一眼带过了。要细看,特别是跟孩子精读精讲

的时候。

尤---有两个意思,一是怨天尤人的尤,就是怪的意思,二是特别之意,尤

其之意。这个有能力就要跟孩子讲。

清冽。什么意思?清是清彻,冽是凉之意,比如我们讲凛冽,就是有寒凉之

意,我们之前讲,要读出作者的心性。这个清彻寒凉,就是作者的当时的心性。

一方面,被贬了,但是心地高洁,不为名利所动。

二是,被贬了,心中还是有少许的寒凉。心地高洁,是作者的追求。心里寒

凉,是作者当下的心境。作者就是在这个矛盾中纠结。

后面,作者写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的这

句话,与这两个字是前后呼应的。不可久居,正是在纠结中,战胜了自己。这是

后话,我们一步一步讲。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整体的意思

是,一大块整石为潭的底,在靠近岸边,那块大石头卷而出,这个卷字,用的就

妙。有的象坻,有的象屿,有的象湛,有的为岩。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不是写潭

嘛?怎么写上石头了,这才是写用的妙用。写而不写,不写而写。比如我们说

教室,什么是教室,教室是一个环境。要有桌子,黑板等等,没有桌椅,黑板,

不成其为教室,只能说是一个房间。所以,我们讲写而不写。

再举个例子,如果说我们写长城,只是写长城,那还有什么可写的。我们可

以写,听长城那里的风,站在长城上看云,闻长城周边古老的空气。这风、云、

气、全是长城。是不是这个道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到岩石了,再写树与藤。在前面讲过,

要注意顺序、逻辑,这个有助于我们理解记忆。下见小潭,然后见石,再见树藤。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个要细讲,因为读起来坳口。所以要细讲,不能粗粗的

理解,粗的理解,就对中国的文字失去认识。

这里描写了两个东西。一是树,二是蔓即藤,这两句讲的是树与蔓的关系,

什么关系?蒙。怎么叫蒙,我蒙住你的眼睛,这个叫蒙,这样理解就形象了。蔓

缠在树上,覆盖了树,叫蒙。

络,什么叫络,我们叫网络、经络、这个络,就有纵横交错的意思。

何为摇?根在下边,树在摇,这个叫摇。从下到上的这个动,叫摇。如果

挂着个东西,从上到下,这个叫缀。看看,古代人四个字,这个叫精练、准确。

参差披拂。参差,何为参,长出来的,就参。短进去的叫差。披就是盖,就是蒙。

拂我们叫清风拂面,这个拂讲的就是蔓在风的作用下,对树的作用。一静一动,

一大一小,一疏一密,何等的禅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我们小结一下,写作的顺序,或是逻辑。一是潭水,二是岩石,三是树

蔓,四是游鱼。这样为一整理,也好理解了,也好背了,何难之有。

我们来讲这一段,百许头看!还是一个准确的数字

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最妙!明的写是鱼,就好象游在虚空中一样,

不用依凭水的作用。但柳宗元也是大佛学家啊!这里讲的是什么意思---心

无所住而生其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被贬了,但心不住,心闺怨诗王昌龄拼音版 不住,就不生

烦恼。境界清净,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静的,生其心,是动的。

被贬是动,但心不所住,是静。鱼是动的,但无所依,是静的。这句讲

的妙。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你看写鱼不写鱼,还要写别的,要有对照,这

个时候作者写的是日光往下照射,鱼的影子还反射在石头上。

刚才写的是真鱼,现在写的是假鱼。我们在讲作文八法里,讲六根之法。

我们可以写看到的鱼,还可以写听到的鱼,闻到的鱼,想到的鱼,尝到的鱼,

何况假鱼呢?是不是这个理?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里写的,就是动与静,近与远的关系。

鱼,有的,一动不动,样子很怡然。怡:悠闲意。有的俶然就飞走,就游的很远。

这讲动静关系。

往来翕忽。动的这一面,有的来,有的往。远近,动静,这个关系,就讲明

了。孩子写东西,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讲关系,讲对比。可以讲对比,不能只

见树木,还要见到蔓,见到阳光与树木的关系。见到潭水与岩石的关系,中国人,

最讲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个关系,中国人聪明,很早就明白。所以,在

文章余怎么读 中,也体现关系。

我们是在分解文章,是解开来让大家看到妙趣。这是基本功。举一个例子,

平时我讲孟子,就是会意。不讲词句,就有如陶渊明讲的:每有会意,不求甚解。

会意了,就不用求字句之甚解。但不能会意,就要从字句之甚解上下功夫。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前面

讲的是近境,是细观。这句讲的是远景,看潭的西南方向,什么叫斗折蛇行?深

究过没有?

斗折,讲的是北斗七星,是一个星与一个星的连接,一折一折的,蛇行,

好理解。蛇行的时候就是弯弯曲曲的,这个比喻非常美,非常贴切。

作者要讲的是这个潭水的来源,朝西南望去只见波光鳞鳞,有如北斗星。

明灭可现,明的是水光。暗的是岩石,一点点的水光,与岩石就组成了斗折

蛇行。看看,这个关系。这个比喻何等之美,何等之妙!

这是真实的写照,我们去一些风景区,看到的溪水,从远处看,我们看的到

吗?看不到。我们看到的是明灭可现的东西组成的图案,我们用意识与常识,知

道那是溪水。本来是看不到的,是不是?所以作者比喻的妙,比喻的巧。

这个道理,我们不明白,我们再讲一个比喻,比如我们从远处看一个湖,我

们看到是不是水,根本看不到水,看到的是象一面镜子一样的东西,但据常识,

我们知道那是湖是水,所以这里,作者不直讲是溪水,而是讲,斗折蛇行,明灭

可见。这个描写多精确。

其岸势犬牙差互。再说到这个溪水的两岸,什么叫差,就是参差。但这里,

就是要理解,一个“差”字、一个“互”字,长中有短,短中有长,叫互。

最后一句:不可知其源。明写是水之源,但这也是心之源嘛!一定要读出来,

作者被贬,出路在哪里,心路向何方,哪边是归途?我们学过一首诗,叫前不见

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个不可知其源。就是这个意思。陈子昂说的直白率真。柳

宗元不一样。是隐隐的,淡淡的,说而不说,不说而说。

现在来看,这个小文章,以为是身之游记。但细一品,是心之游记。为什么

讲这是心之游记呢!下面这一段就讲的更清了。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近的看了,远

的望了,这个时候作者就想了。

四面竹树环合。什么叫环---一个圈,叫环。合呢,就是处处相连,叫合。

这个环合,用的也是那么的巧妙。这个细微要要体会,这也是为什么先前要伐竹

取道的原因----是因为环合。一定要体会到深意。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是寂静,寥是空旷,这个细微也要讲。

中国字,要深入学,就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解。神,何谓神。不是神仙的神。我们

讲集中精神,就是这个神。通俗的讲,叫是心。心神不定,心就是神,神就是心。

不是心脏的心,心脏是不会有凄凉的感觉的。

骨寒是真实的,我们讲是寒风刺骨。

悄怆幽邃。这四个字,不能放过。悄就是悄悄的,怆就是隐隐的。幽就是慢

慢的,邃深深的,深的说不出来的。这就讲透了,那种心神之凄凉,是悄悄的,

隐隐的,幽幽的,密密的。

我们一开头讲: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个水的清冽就是作者的纠结之处。

被贬之后,本想有清净高洁之心,但这个清洁高洁之心,还是免不了有一点

点隐隐的痛,悄悄的凉在里面。但好在,这种心之业。一下子让作者警觉,作者

当下放下。于是----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一下子醒悟到,这样的心境----不是风景,

是不好的,是有点清冽所以不可久居。

于是记之而去。因为触其境,生其情。所以,离其境,就离其情。这个游记,

是身之游更是心之游。

更多推荐

纵横交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