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和简介-关于风的唯美句子
2023年4月2日发(作者:水经注江水原文及翻译)
2019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唐)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
1
.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
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1
.考查颈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
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当然,也可答视听
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
秋草畦是近景)。
2.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
站旁的树荫下打住。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
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
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
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从表现
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春天的阳光赶逐着,
雪已经从附近的山上
汇成许多道混浊的小河
向着淹没了的牧厂奔流。
自然用欣然的微笑
睡梦
xng
松地迎接一年的初晨,
蔚蓝的天空发着光辉。
树林还透着,微微地现出绿色。
蜜蜂飞出了蜡质的蜂房
去征收田野的贡奉。
山谷干了并且斑
ln
起来;
一群群牛羊吵闹着,
夜莺已经在夜的静寂里歌唱过了。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奔
.
()流
xng
()松斑
ln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3)“贡奉”的意思是;“静寂”中“寂”的意思是。
(4)仿照画线语句,写两句小诗。
【答案】(1)
bn
;惺;斓
(2)牧厂;牧场
(3)贡献的物品;静,没有声音
(4)示例一:蝉儿爬上高高的树枝,去歌唱夏季的美好;示例二:蚯蚓走出自己的寓所,
去展示优美的身段。
【解析】
【详解】
(
1
)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
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
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惺忪”:
.
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从睡梦中醒来并恢
复意识。读“
xngsng
”,注意据义定音。字形题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
形旁辨形。如“惺”“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
辨别字形。
(
2
)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如“牧场”:适于放牧的草
场;经营畜牧业的生产单位。注意据义定形。
(
3
)考查对词语的释义。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
词语含义的把握。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当然有的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
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多查字典,多识
记。如“贡奉”是“贡献的物品”的意思。而“静寂”中“寂”根据“静”去推断,应该
也是“静,没有声音”之意。
(
4
)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
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蜜蜂飞出了蜡
质的蜂房
/
去征收田野的贡奉”的句式结构。内容要与例句构成并列,且要注意两个分句之
间的关系,富有诗意,饶有诗味。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3.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阅读许有王的词《江城子》,完成任务。
江城子
[元]许有壬
懒于沙鸟拙于鸠。为无求。得无忧。底事疏狂,却效子长游。毕竟无求何用出,求不得,
亦宜休。
西风真解酿羁愁。试登楼。望南州。黄叶疏云,摇荡一川秋。更被谁家多事笛,吹不尽,
思悠悠。
(1)《江城子》与《许有壬传》哪一段相关?为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词中“烟于诊必排于修”一句是许有工的自嘲。他是“懒”“拙”之人吗?请结合
《许有壬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⑴对应第③段内容。《江城子》写了词人“效子长游”,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
山水。《许有壬传》第③段末也提及有壬因官场忌恨他的人多而回乡,不久向南游历湖
南、湖北。
⑵有壬不是“懒”“拙”之人。不“懒”表现:独自率领弓箭手守卫,使辽州获得安定;
京畿发生饥荒时想到开国家粮仓救济,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多。可见他一心为民,勤勉有
加。不“拙”表现:“有壬幼颖悟”,千字文“一览辄背诵无遗”;许多官员因韩公溥家
中藏有兵器而牵连,有壬独善其身;认识浑河开凿属劳民伤财;他识破僧人开的谎言;又
直言敢谏,有理有据。这一“懒”一“拙”带有自嘲的意味,含蓄地传达出当时不被理
解,只能寄情山水的无奈意味。
【解析】
【详解】
(
1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
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由《江城子》“试登楼。望南州”,可知这首词写的是词
人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的情景。《许有壬传》第三段“有壬度不可留,遂归彰德,
已而南游湘、汉间”的意思是“有壬考虑不可久留,就回到彰德,不就又向南游历湖南、
湖北”,可知此段内容与《江城子》内容相关。
(
2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由“有壬独率
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获无虞”“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
众”,可知有壬不“懒”;由“有壬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长芦韩公溥因家藏兵器
,
遂
起大狱
,
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由是忌者益甚”“徒劳民费财耳”“有壬独
疑其妄,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可知有壬不“拙”。
4.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中的“控”、“马行处”是什么意思?请回答。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并分析句中的情感。
【答案】(1)控:拉开;马行处: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2)此句用了对偶和夸张,描写大天气奇寒、愁云满天,表达诗人为友人远行而产生的担
忧和惜别之情。
【解析】
【详解】
(
1
)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将军角弓不得控”意思是将
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雪上空留马行处”意思是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
迹。马行处: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
2
)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以及体会偶表达的思想感情。“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
万里凝”,浩瀚的荒漠上冰雪很厚很厚,天空中惨淡的云好像凝固住了一般。诗人以夸张
对偶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冰,并将此与愁云结合、递进,表
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和惜别之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
qnqn
):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诗中人物所处环境的特点。
(2)结合全诗,试概括“边将心”蕴含的具体感情。
【答案】
特点:天气寒冷,或萧条、萧索、或天气恶劣;军情紧急或危急或紧张。
边将饱受险恶环境的痛苦,或军旅生活艰辛的痛苦;对长久战争的厌倦;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首联描写边塞的白草为北风所凋,战马奔驰,外族军队步步逼近,正
在加紧寇边的景象,营造了衰败
/
肃杀、寒冷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
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
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
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
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贼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关于这首词表述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
“破阵子”是词牌名,这是辛弃疾寄给他的朋友陈同甫的一首词。
B.
开篇第一句,将“挑”与“看”两个动作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
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C.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两个对仗极工、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
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D.
“沙场秋点兵”中这个“秋”字用得极好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2.“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
.
D
2
.不矛盾,这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和愤
慨。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沙场秋点兵”中的这个“秋”字用得好,既交代
了出征的时间,又暗含是在“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表达的是一种豪壮,并不是“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故答案为
D
。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
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
迟暮的悲愤心情。“可怜白发生”一句正是这一情感抒发的集中体现,所以也是“壮”
词,只不过是由开始的“雄壮、豪壮”变成了“悲壮”。但表达的“爱国”情怀并没有改
变。所以,“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并不矛盾。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
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
1.本诗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
“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
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2.尾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借代。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
来借代隐逸生活。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解析】
1
.本小题属于诗歌炼字题,考查学生对炼字艺术效果的赏析。“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
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前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谷水
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
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能力。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两句用典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
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
“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
溪忆垂钓”(《衙郡守还》)。“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言其少,意思是借代指“俸
禄微薄”。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
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点睛】
诗歌赏析方法指导:
1
、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
、
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
、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
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
、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
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中秋节ppt模板素材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修辞角度:运用典故,借用“临易水”的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暗示了此去有
可能有去无回,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炼字角度:“重”“寒”二字,营造了肃
杀的氛围,也暗示将士们内心的沉重。描写角度: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
壮。
2.表达了诗人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解析】
1
.赏析诗句。可通过分析词语的表现力或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赏析。首先要读懂诗句大
意。“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
郁闷低沉。“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
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
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
馁。答案比较开放,合理即可。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雁门太守行丁香结图片 》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
血奔腾。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鲜活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经历
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
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写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诗歌通过歌颂边
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士,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效忠国家,平定海内的思想
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归嵩山作》是王维从济州贬所返回之作。②薄(
b
):草木丛生的地方。
(1)诗人归来时的情感是波折变化的。从颔联中的流水有意、
______
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悠
然自得的心情;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则流露出诗人
______
的情
感。
(2)请结合《归嵩山作》和《竹里馆》的内容,谈谈你对“归”的理解。
链接材料:
竹里馆①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时期。
【答案】(
1
)暮禽相还、凄清悲苦(2)示例: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此时仕途不顺,
政治失意,产生了归隐的心理,而归隐后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递出了诗人安然
闲适的心境。诗人选择“归”,纵然有一些失意无奈,但更是其豁然洒脱,宁静淡泊,热
爱自然的人生选择。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意思是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把“流水”和“暮禽”都拟
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
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什么沙暖睡鸳鸯上一句 “水”和“鸟”有情,其实
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
山。”的意思是“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这一联运用的
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
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
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
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
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2)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归嵩山作》的“归”,写明归山过程的终
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
在归去的路上心情经历了由悠闲到伤感,最终释然的过程。而《竹里馆》中,也可看到诗
人归隐后的生活,虽然有孤独寂寞,但更多的是心境的澄净恬淡,由两首诗可知,“归”
正体现诗人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10.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结合诗歌阅读,完成小题。
⑴本诗开头一句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下列诗词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开
头的一项是
A.《诗经•周南•关雎》B.《使至塞上》(王维)
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⑵下列诗句传统节日古诗大全50首 中也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借用了典故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浩荡离出师表全文翻译 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下面是李白的同题材作品《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比较有什么不同?请任选一个
角度作简要分析。
咏赤壁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3.诗人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这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中天净沙春朗读视频播放 的哪个人
或哪场战争?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案】
1
.⑴D⑵A
2.示例:李诗宏观地描写了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面,客观述说了吴军大胜曹军的历
史。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折戟沉沙的结局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表
现得如此蕴藉,还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
3.示例一:我联想到诸葛亮,他身遇明主,将毕业精力奉献于兴复汉室,他为蜀汉政权的
建立鞠躬尽瘁,即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功绩与品格仍令后人深深敬仰。
示例二:我联想到官渡之战,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继而击溃袁
军主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解析】
1
.(
1
)
D
也运用了“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联想过去)这种方法
开头。《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去
年饮酒听歌的追忆,作者在这里用倒置的手法,把去年饮酒听歌的事情放在前面,用以突
出去年的欢乐。作者借此引发的感慨。与“折戟沉沙铁未销”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它几项
都不是这种写法。(
2
)
A
借用了典故。“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
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
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昔人:传
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而其它几项都没有用典。
2.比较阅读。要求比较李白《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不同点,答案比较开放,可选任
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如相比而言,李诗描写的角度宏观大气(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
楼船扫地空),述说的是历史客观真实(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而杜诗从
细节入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有对历史主观的评判(东风不与周郎
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具体考查由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联想到
《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并说说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原因。此题在作答时不
要由杜牧的《赤壁》联想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而应该有更丰富的联想。注意题
干“慨叹英雄成败”几个字。如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即公元
200
年。占据河北的袁
绍军事集团作为强势一方率先向曹操集团发起进攻,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双方在官
渡一带沿河对峙一年有余,最终战争以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粮仓,进而击溃袁绍军主力告
终。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而确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局。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
.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
.“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
姿。
C
.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
.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表现其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
慨。
2.诗的结尾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写出这两句诗后来衍生蓬头稚子学垂纶拼音 的意义。
【答案】
1
.
D
2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对即
可)
【解析】
1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诗歌最后两句
不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一定要登顶,俯视天下。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我一定要登
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
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故可以衍生出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
1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㶚上①秋居
马戴
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
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请简要概述。
【答案】
1
.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
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
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
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重
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
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纪念谁 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
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
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本题作答要抓住“落叶”“寒
灯”“夜”等意象,描绘秋夜寂静、凄凉的氛围,叙写人面对此景时寂寞孤独的心情。
2.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朗读。重音也是朗读的基本技巧之一。朗读过程中,有些音节要
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文章的重点。重音一般包括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即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将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或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
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
的色彩。可分为谓语重读、定语重读、状语重读等。逻辑重音(感情重音或语意重音)。
即是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感情或句意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羁旅
漂泊的孤独、思亲之情,还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的心情。据此,诵读“空园白露
滴,孤壁野僧邻”这一句时,可重读“空”字,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
“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
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
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
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
中。此诗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
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
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
情。据此概括作答。
更多推荐
北风卷地白草折读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