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占为己有1v1
2023年4月7日发(作者:描写梅花的句子)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喧、歇”等四个生字,会写“孙”字。
2.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
对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会认“喧、歇”等四个生字,会写“孙”字。
2.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对
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词在我们中华文化中犹如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山居秋暝》。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你知道图片中是什么季节吗?(秋天)秋天是一个美好
的季节,《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二、知识园
师:同学们,学习一首古诗,要先了解一下关于这首诗的知识,首先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王维。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课前搜集的小知识吗?
三、朗读园
师:同学们,学习一首古诗,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朗读,大家先
来齐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声音洪亮,也非常整齐,但是对于一首诗,好像还缺少
了一些什么。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下,好吗?
(师配乐范读)
师:老师读的和大家有什么不同?(节奏、情感)请大家带着情感,
带着韵律,再读一遍。(生配乐齐读)
四、字词园
师:同学们,字词就像一个一个的小砖块,想盖大楼必须先把砖块做
好。请同学来展示一下课前的字词学习。(生上台展示前置性学习成
果)
五、诗意园
师:同学们,解决完了字词,我们可以来真正走进这首诗,我们先来
解释一下这些诗句的意思,从题目入手。
(生逐句解释诗句意思)
六、意境园
师:同学们,学习古诗词只理解字面意思是不行的,每一首古诗都蕴
含着诗人的饱满的情感和丰富写作手法,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问题,
来深入理解这首诗。
师:1、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
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
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明月、青松、泉水。其中明月、青松是静态的。清泉是动态的。诗
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翠竹、青莲、渔舟。其中翠竹是静态的。青莲、渔舟是动态的。作
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
的幽静。)
4、这首诗中包含哪些动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流、喧、归、动、下。
清泉在流淌浣女归来嬉笑谈话渔船搅动莲叶
这些动词给人一种新鲜、活泼的感觉,让整首诗“活”了起来!仿佛
让人置身于诗中的美好世界,让人更深切的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
的巧妙之处。)
5、“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尾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课文主旨:《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
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
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七、以诗化文
师:同学们,学完这首诗,大家觉得它美吗?想不想把它变成自己的
文章呢?同学们,让我们把这首优美的古诗改编成自己的文字,用自
己的笔墨,写出属于你的“山居秋暝”吧!
(生上台展示自己改写的作文)
八、课堂小结
师:《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
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
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
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
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
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
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九、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搜集一些王维的诗或画,细细品味欣赏,深入体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学科语文年级/册五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名称第七单元21《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品味《山居秋暝》中所描写的山间景物,体会诗人向往归隐安逸生活的情境,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要对诗人王维,以及写作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体会诗人向往归隐安逸生活的
情境,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受山间生活的自然美与生活美。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感悟诗人向往归隐安逸生活的情境,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山居秋暝》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大诗人苏轼曾经
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就是唐代诗人王维。
这节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品味《山居秋暝》中所描写的山间景物,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写作背景:
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置下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
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山居秋暝》就是这个时候的作品。
2、读古诗
首先请同学们听古诗朗诵,找出诗中描写的山间景物。
相信同学们通过古诗朗诵,已经找到了诗人描写的山间景物是: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侧重写物,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侧重写
人,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正是这样的美景,深深吸引了诗人。
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3、明诗意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诗人写的这些景物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我们不妨把景物放
回诗中,让我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重现诗人描写的幽美意境。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的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洁的明月从松林间洒下清光,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渔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它随意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4、悟诗境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译文欣赏,全诗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
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诗人远离尘嚣,在这“空山”之中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拼音 留!”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5、唱古诗
同学们,《山居秋暝》的意境很美,如果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是不是又有不同的感受呢?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诗人写此山为“空山”?
明确:“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
纯静。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2、这首诗的主旨是哪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主旨句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二水中分白鹭洲 可留”。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还是很美。
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
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小结
《山居秋暝》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
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
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体味诗人厌恶官场、归隐山林的愿望及追求。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品味“诗中有画”的美感,掌握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
难点分析古诗各句的诗意学生比较难理解。
教学方法
1.通过对每句古诗的详细分析、讲解,让学生慢慢领悟。
2.通过朗读、讲授、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口味本诗的诗意。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
1.通过介绍诗人小传引入本课。
(介绍王维个人小传)
2.朗诵山居秋暝。(课件播放)
师:注意朗诵的节奏,读出感情?
师:听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课题:山居秋暝)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探究新知】逐联理解诗句。
师: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晚来秋”不是“晚秋”,而是“秋天的纵横捭阖怎么读 傍晚”。
首联:铺设画面的基调:清幽。
师:颔联明确: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了进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淙淙
流过。
师:概括颔联写了什么?
山中具体的景色,动静结合。
师:结合注释,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师: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
同?
颔联侧重于写物,颈联侧重于写人。
颔联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表现出山村的生活美、人情美。
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自然美)动静结合。
颈联:山中的人事活动:悠闲、自.由(生活美)。
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问:前三联写了哪些意象?
(学生回答)
师:山、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2)师:这些意象组成的图画有什么特点?
师:空旷、清幽、宁静、明洁、清新、悠闲、自.由。
(3)师: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
态下看到这么清幽、宁静的景象呢?
师:恬淡、闲适。
(4)作者为什么喜爱“山居秋暝”的生活甚至愿意留下来?对这里的生活感到留恋?这里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愿望?
师: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即尾联表达了
作者对官场生活得厌恶。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5.有感情的朗读本首古诗,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朗诵
师点评
6.分组朗诵,互相评比。
师评比
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中秋日傍晚静谧、清幽而清新的自然风景,表现了诗人对污浊、黑.暗官场
的厌恶,对安静纯朴的隐逸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
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居秋暝》。根据学
生学习能力与课程标准要求。我准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的能力,教师在关键环节实施加以点拨。我准备了一个课时来实施教
学。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醉翁亭记原文翻译 。
《山居秋暝》是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
诗。唐诗在中国的诗歌是上是辉煌的时期。今天我们学的这一首是初
唐诗人王维的后期代表作——《山居秋暝》。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
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中最重要艺术手法,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
中的社会之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情言志,含蕴
丰富,耐人寻味。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分析古诗词的基础,但是知识还
不成体系,更多的是模糊的感性认识。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阅读鉴
赏中,了解诗歌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理解和分析作品,
探索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
习现状和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如下带马的诗句寓意好的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诗歌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与体例(如
节拍、对仗、押韵等)。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
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
2、学生产生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动力。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感受诗歌《山居秋暝》的意境,学习鉴赏诗
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根据诗歌的意境,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
创作风格。
二、说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鉴赏和诵读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在课堂
上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句含义和艺术特色。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于读懂诗歌的内容与写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首诗的教学达到举一
反三的目的。所以我会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引入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能
够纵向和横向地理解这一课。通过比较《山居秋暝》与王维另一首诗
《鸟鸣涧》的相同点不同点,突出本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我还会
通过营造意境,加深同学学习体验,全程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先
让同学走进诗歌的意境中,最后走出来分析这首诗,感性认知和理性
分析相结合。另外,在讲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同学们
讲一些诗的句法与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要讲得过多过深。教法的
设计意在通过讲解这首诗将鉴赏古诗的诗法交给大家,对学生今后的
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概括来说,我的教法分为以下五点: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
美。
2、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
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声
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山居秋暝》与《鸟鸣涧》的对比,扩大学生对诗歌横向和纵
向的了解。
5、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
象力,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今天学生学习的是诗歌鉴赏。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
为了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
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
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比如说,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问题如诗
歌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本诗是怎样以动写静的……然后让学生探究问
题,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再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最后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评、学生他评或者互评。
四、说教序。
(一)导入。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
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
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三)相关知识介绍
1、问近体诗产生的时代,包括哪些类型。
2、老师补充近体诗的知识。
3、ppt补充王维与《山居秋暝》的背景知识。
(四)诵读。
1、请两名学生朗读诗歌。
2、老师和学生一起更正错误的读音,错误的断句。如浣女的浣
读音,王孙/自可/留的断句。
3、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版。
4、初步感知诗歌意境,问学生能联想到什么景象,学生回答。
5、介绍诵读技巧。
6、师生一起诵读。
(五)品味鉴赏。
1、疏通诗意。
2、讲解艺术手法,与《鸟鸣涧》对比。
3、理解“诗中有画”的风格,感悟优美意境。
4、理解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六)练习。想象训练(学生写作,将诗歌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附:板书设计。流程图式板书。
我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行文脉络,
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诗歌。
老师、同学们,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
律,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
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
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
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山居秋暝》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山居秋暝》这首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
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
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理解诗句中“暝”“歇”“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
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
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
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
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
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王维,走近他的诗歌。(简介王维)
2.作者介绍: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
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
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解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朗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
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
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自学质疑,试讲诗意
1.同学们可以利用工具书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可以提出问
题,同桌交流,为理解诗句意思做好准备。
教师可补充注解:
(1)喧:喧哗。(2)女:洗衣物的女子。(3)春芳:春天的花草。(4)歇:尽。
2.先让学生试讲诗意,再用多媒体垓下歌项羽拼音 课件出示译诗。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倩影,
清泉轻轻地在山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我在这样的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教师或学生多读几遍译诗)
四、赏析诗意,体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会意境
1.首联“空山新雨后”点明“山居”;“天气晚来秋”点出“秋暝”。诗的首联点明题意。
这样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所描写的是初秋时节空山雨后的晚景。“空山”表明山的空旷寂静,
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又山行古诗的意思视频 适逢“新雨”过后,青山经过山雨的洗涤,愈显苍翠;秋
天的傍晚,天气是那样清新怡人。这君似桐花开 两句出笔自然,总写了山中雨后的特定环境,笼罩全篇。
2.颔联和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
松林洒落在地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明月、松林是静
止的,泉水是流动的,淙淙的泉水,更衬托出四周的宁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
浣女”与“下渔舟”是倒装。而“喧”与“动”,既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又具有一种生活气
息。诗人着力刻画勤劳人.民的纯朴生活,正是诗人向往这种生活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反衬
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的“明月”“松林”“清泉”这些词,写的是静;颈联的“喧”“动”“归”“下”这
些词,写的是动。两联这样安排使颔联描绘的静的境界,不是死一般的寂静,而是跳动着的
生命,使整个山林显得生机盎然。这跳动的生命,不仅没有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反而相映
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幽静了。以动衬静,收到了艺术上相反相成的效果。颔联和颈联具体
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诗人“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说: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的美好,
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随意”是“任凭”的意思。“王孙”则暗指诗人自己。
《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维在这里反用其意,觉得“山
中”比“朝中”更好,洁净纯朴,决心留下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这虽是一种
消极避世的思想,但这种洁身自好的孤高情怀,却表现了封建士大夫遭冷遇后对统治集团一
种反抗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更多推荐
王维山居秋暝写作背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