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对已故长辈的哀思-菡萏花开
2023年4月18日发(作者: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论李商隐无题诗
第一篇:论李商隐无题诗
论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坛上群星荟萃,而李商隐便是那一个最为
亮眼的。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让他一生坎坷,郁郁而不得志,但是
他还是努力创作,大胆创新,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无题诗便
是他的一大亮点。题材上,无题诗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中心,情思
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体裁上,无题诗几乎涵盖了除五绝、五排
以外的古近诸体;艺术上,七言律诗写的最好传颂也最广。李商隐的
无题诗所表达的主题极为复杂、模糊,更多是一种政治、恋情、人生
等综合性的、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本文主要从主题以及诗歌意象上
分析无题诗。
总结李商隐所有的无题诗作品,大致可以将无题诗主题分为三大
类。第一类是爱情主题。例如这一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
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
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是一首以心理活
动为出发点的纯爱情的诗,描述了诗人邂逅一位令他心许的女子,却
由于种种原因,好事难成,匆匆离去,只留下一片美好的回忆和难以
再会的惆怅。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目
三分,表达了诗人真挚细腻的感情。其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
犀一点通”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
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
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
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通过
李商隐爱情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能感受到他是一个重情的人。他
的一生似乎都在追寻着爱的理想,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第二类是人
生主题。虽然李商隐的多数无题诗以爱情为主题,但也有一些是在爱
情篇章中融入了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若有若失的情感。这类诗歌
既是爱情诗但又不仅仅只是爱情诗。例如这一首“八岁偷照镜,长眉
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
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有学者研究认为
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的父母未能同意他们婚姻,而写下的
这首诗。诗歌描写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向往爱情的少女成长过程及心理
活动。少女美丽早慧,勤于习艺,向往爱情,而幽阁深藏,青春虚耗,
无法掌握自身命运。虽然诗歌流露出的情感是爱情伤感的基调,但也
有人认为这首诗有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忧虑前途
的感情倾向。第三类便是政治主题。例如这首“何处哀筝随急管,樱
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
清明暖後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这首诗歌抒
写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失意,诗里通过“溧阳公主”和“东家老女”两
个不同阶级女子的对比,寄托了寒士不遇的悲慨,诗中两个不同境遇
的女子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和政治色彩。诗歌前两句,只是描写环境,
人物并未出场,但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人物的感情活动。“哀筝随急
管”,不只表现出急管繁弦竞逐的欢快、热烈和喧闹,也暗示出听者
对音乐的那种撩拨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诗歌以“何处”发问领起,
先写闻乐,再写乐声从樱花盛开的深巷、垂杨飘拂的河边传出,传神
地表现了听者闻乐神驰、寻声循踪的好奇心。
李商隐的无题诗能在晚唐大放光彩,也是因为他开创了诗歌新风
格、新境界。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
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
风格。在诗歌意象问题上,李商隐的无题诗常常给人一种难以琢磨的
感觉,这也是为何后人对他的同一首诗歌总有不同理解的原因。无题
诗之最《锦瑟》便有很多歧义。有人说“锦瑟”乃令狐家丫鬟,此为
爱情诗;有人说此为追怀妻子的悼亡诗;也有人说是咏物诗,诗的中
间四句各咏一调,涩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还有人说这是诗人
自伤身世之辞,是其晚年追怀生平。纠其原因,就是李商隐善于把内
心朦胧的内在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形成雾花镜月的缥缈美感。
在他的无题诗中,意象有三个因素。第一,他所用意象多非现实,都
是心造的意象,借以寄寓他感情经历中的某些难以名说的境界,也形
成了他独特的意象群,如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梦雨等,
这些由情趣外射而创造出来的意象,比从现实事物提炼而成的意象,
在内涵上更不明确和不稳定,从而也富于诗歌暗示性和概括性,更能
启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想象活动;第二,诗中大量运用典故,内涵高
度的浓缩,把情感隐蔽得很深,而他常常把典故演绎成与原本意义相
悖的意思,使诗意深奥莫测。第三,他的诗在内容传达上缺乏逻辑上
的必然联系,不受时空的拘束,也不受因果关系的制约。《锦瑟》一
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
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
当时已惘然。诗中选用了“锦瑟”“蝴蝶”“杜鹃”“沧海”“月明”
“珠”“蓝田”“玉”等富有视觉效果的意象展现了美丽的外观,并
造成了幻觉。短短8句,便包含了4个典故和比兴、象征等手法。诗
题为<锦瑟>,却实际上是用锦瑟隐去了名字,并非咏物;然而名字又
不仅仅是开篇二字而已,至少所有思绪由锦瑟而起,思绪如锦瑟般变
幻。
“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这是梁启超
在《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谈到读李商隐无题诗的感受。
正如梁启超形容的,李商隐的无题诗,把其人生经历的体验和相关的
经验联系起来,以扑朔迷离的暗示和象征表现出来,诗歌给予了读者
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也是李商隐无题诗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第二篇: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贵州遵义电大务川分校 12秋汉语言本科 申芳
目录:
一、人生际遇与无题诗
二、无题诗的界定与主题分类
三、无题诗代表作简析
四、无题诗的仙道意趣及其感伤美
五、无题诗的艺术特征
六、无题诗对七言诗的贡献
七、结束语
【内容摘要】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无题诗,其中著名的
有《无题》、《锦瑟》等。他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多抒写悲剧
性爱情和爱情心理,有的则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体验,有的则抒
写怀才不遇的失意。他的无题诗朦胧缅邈、旨意隐秘,善于摄入仙道
形象,使无题诗蕴蓄着一层仙道情韵。艺术上表现为一种深情缅邈、
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关键词】
无题诗 人生际遇 主题分类 代表作例析 仙道情韵 艺术特色
前 言
李商隐(813年—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
州河南人(今河南沁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
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月有阴晴圆缺什么意思 倒终身。所作多写时
代乱离,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
糜烂,《行次西郊》、《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很著名。所作的
咏史诗多托古以述时政,爱国诗缠绵深挚最富特色。擅长七律,富于
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委婉,最有独创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
晦病,令人难以索解。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
有《李义山诗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
编》。
李商隐,一位晚唐诗人,用他的秀笔勾勒着无奈的人生。他的作
品深情湎邈,内心沉积着
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胧,造旨精丽,富
于暗示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
无题诗是他的首创。其内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
目来表现,此类诗大都与爱情有关,但性质和内容并不单一,有的寄
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似有似无。同时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题和政治寓
意。
一、人生际遇与无题诗
(一)人生际遇
李商隐出生在一个小宦官家庭,从高祖至其父亲都只做过县令一
级的小官。九岁时,父亲李嗣病逝于浙江幕府,李商隐跟母亲扶柩回
到郑州,家境极为艰难。
从文宗太和七年(833年)起,李商隐一共两次应举落第,直到
二十五岁时得到令狐楚之子推荐才得以中举。这段时期李商隐的诗歌
创作已日趋成熟,作品主要写少年涉世的理想,对当时重大事件的认
识,不如意时的愁绪等。开成三年,即李商隐中进士的第五年,他踏
上仕途,也无辜的被卷入了牛李两党之争。第二年他娶派宋节度使王
茂元的小女儿为妻,这一举动被属于牛党的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
“放利偷合”。会昌二年,李商隐被选为秘书省正字。同年,其母去
世,他离职服孝三年。期满回到朝中,宣宗已即位,朝中政治派别形
势大变,李党遭贬逐,牛党得势。由于李商隐被视为“背恩”而多遭
排贬,加之李商隐之妻王氏病故,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宣宗九年,
李商隐返京,次年,任盐铁推官。两年后罢职回郑州闲居,就在这一
年,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带着一颗“夙心”,在悲愤寂寞中死去。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作品在艺术表现技巧臻于成熟,逐渐形成个人风
格。
(二)无题诗与其人生际遇
李商隐政治上的坎坷,家庭的不幸,人生的悲苦,为无题诗的创
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同时他的无题诗,也用精巧的比喻,缠绵
的意象,展示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深远寄托,以及客居异地的孤
寂情怀。
二、无题诗的界定与主题分类
(一)无题诗的界定
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
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
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
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
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
城》。
(二)无题诗的主题分类
1、无题诗的爱情主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
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如《无题二首》,两首诗从内容上看,是诗
人在某个场合爱上了某个贵族家的女子,因复杂的原因不能聚合,表
现出刻骨的相思。《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着重抒写昨夕
相爱而又受到阻隔时对意中人的思念,表现出痛苦而又欣慰的复杂内
心感受。又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不少人认为是写自己梦
中与爱人相会,及醒后追想的恋情诗。
2、无题诗的人生主题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
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有一种若有若失的情感,所以既可以理解为爱情
诗,但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其一,写一位青年女子与
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
逝后落拓不遇的伤感,但又难以指明。又如《无题》(八月偷镜照)
中写一个热爱生活又向往爱情的少女的成长过程及心理活动,被人认
为带有自喻性质,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态,在对爱情的表达中时刻流
露出他对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感。
3、无题诗的政治主题
李商隐的《何处哀筝随急管》一诗,抒写了怀才不遇的失意,诗
里通过“溧阳公主”和“东家老女”两个不同阶级女子的对比,寄托
了寒士不遇的悲慨,诗中两个不同境遇的女子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和
政治色彩。
三、无题诗代表作简析
1、《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
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
渴望和坚韧的执著精神,感情世界深微缅邈,极为丰富。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
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
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
“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
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
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
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
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
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 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
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
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
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
然取得微妙的挈合。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
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
“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
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
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
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
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
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青
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
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
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
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
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
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
理过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
2、《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
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
已惘然。
李商隐的《锦瑟》,历来为人们所传颂。此诗扑朔迷离,意象朦
胧,人们对此诗的创作旨意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咏瑟,有人说是悼亡,
有人说是写艳情,有人说寄托政治怀抱等等。我就此诗在社会人生方
面的旨意作一些浅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
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可惜的是这些
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诗人以
“锦瑟”喻美好年华,以“思”引发“无端”之问,点出自己对人生
价值的深深思考。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句中有这着远大志向的
庄子,在梦中也不忘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
辨;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
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一个“晓”指明,使原本自迷自
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化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
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一个“春”字点破,使旧有怨恨惆怅之情
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波及奋斗。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月
明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
升腾起飘逸的烟霞。这里“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
设,不仅是诗人精深艺术素养的体现,更是诗人对意想中美好人生的
巧妙回答。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
一颗浸满血泪的赤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
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的时光已等闲而过;
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
—幡然悔悟可惜风光不再。
总览全文,首句以锦瑟起兴,感叹年华易逝,一事无成,对一生
的经历浮想联翩。中间两联,用比喻写好梦不长,一生多恨。尾联以
感叹作结,总綀全文,字字沉痛。
四、无题诗的仙道意趣及其感伤美
(一)无题诗的仙道意趣
李商隐的无题诗善于摄入仙道形象,通过抒情主体的意化和情化,
就使他的无题诗的意境蕴着一层仙道的情韵。这种情韵加上李商隐好
以艳语写悲情,便构成了一种以艳丽、缥缈、含蓄为特征的深情缅邈、
沉博艳丽的朦胧风格。
《碧城三首》正是这种语艳、境迷、情伤的极具道韵的佳作。
《碧城》其一: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
不栖鸾。
星海沉底当窗见,两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
水晶盘。
“碧城”,神化传说中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阁,碧霞为城。“十二
曲阑干”即“十二层城”、“
二玉楼”之意,除状其道观之高大华丽外,又含有门禁森严之意。
“犀辟尘埃玉辟寒”,传说中犀牛的角能辟尘,玉质温润可以御寒。
所以这二句言其环境之清静及温煦。三句中“阆苑”传说中是神仙的
居处,而李商隐摄取“阆苑”意象入诗,不仅暗示诗中所写为一位极
美艳之女冠,而且平添了一层仙道的情韵。四句中“女床”为神化传
说中的山名,所以以女床之山喻道观所在之山。另外“女床”与“女
子之床”双关,加之“鸾”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一历史上性开放的朝代 般指雄,而凤一般指
雌,所以有蕴含着男女交好幽合之意。以上四句诗所写皆为神仙天境,
而人神相恋、男女幽会,似在恍惚缥缈之中,这就是李商隐诗中的道
韵。五六两句忽然从天上仙境跌入现实人生爱恋阻隔的苦闷。七八两
句看似设若之辞实为忧伤寄望之音。“水晶盘”比月,即“嫦娥”,
比喻女冠。
《无题》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用
“蓬山”和“青鸟”两个意象,便有一种人天阻隔、缥缈迷茫、可望
而不可及的情韵。又如《嫦娥》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
夜心”,以女冠在广寒宫夜夜思念凡俗的丈夫,反衬诗人爱情的失落,
极富道韵。其他如“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无
题》),“紫府仙上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无题》),“神
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无题》),“昨日紫姑神去也,
今朝青鸟使来赊”(《昨日》)„„李商隐这些充满仙道意趣的诗句,
即使不能透彻了解其诗意旨,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其无题诗的迷离
恍惚,蕴藉朦胧,沉厚深挚的情韵。
(二)无题诗的感伤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
向往与追求,常缈落而失望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使其无题诗充满一
种浓挚的感伤美。无题诗的感伤美主要体现在那些摄入仙道意象的人
仙相恋,道俗相爱最终酿成悲剧的诗里。
李商隐青年时期在玉阳山学道,与宫女之入道者宋华阳姐妹相恋,
这种道俗相恋一开始就注定要以悲剧告终。李商隐对所爱女冠因人仙
阻隔致成两难境悲剧的深切体察,使得其诗感伤的总基调中又有细微
的情感差异:有等待的哀怨“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有希望的破灭“曾是寂寞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有两情阻隔的相
思之苦“刘郎已恨蓬山远,更个蓬山一万重”,有以死相许永志难泯
的哀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阻隔重深而怨己之
无力“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之
情正是这种人仙(道)相离情结的反映,其感伤美也是现实法则造成
的诗人与女冠之间的两难处境的情感升华。
五、无题诗的艺术特征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无题以抒情的深细婉曲,
意境的储蓄朦胧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
很少叙写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
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
法,开成了深情统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在比喻运用上,赋予具体事物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
从而创造出略貌取神极新奇而贴切的比喻,并组成包蕴丰富的矛盾统
一体,表现深刻细致而又主次分明,赋予典型性。
2、在情景描写上,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揭示主人公内心世
界,感情纯真,执着热烈。
3、在意象创造上,事件与场景的描述,打破了一定的时空次序,
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诗中想象与现实大幅度的跳跃,加上
实境虚写,虚境实写等手法的运用,使采用赋法 的无题诗出显得断续
无端,变换迷离。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古代诗歌的意识流作品。
4、在典故运用上,他掌握了杜甫运典不啻从口出的技巧,借助恰
当的历史类比,使不便明言的意思得以畅达,使容易写得平淡的内容
显得新鲜。他爱情诗中还善于化用神话志怪故事,点染意境气氛,深
得李贺诗神奇中见真实的想象的本领。这些精湛的技巧在他七绝中也
有很好的表现。但是,他用典也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
5、语言精美艳丽,韵味深长。李商隐诗歌的语言特色“艳丽奇
绝”,不仅兼收并蓄前代艺术大师的语言精华,还学习民歌乐府的语
言优点,对词藻和遣词技巧有深厚的功力。用词华丽多姿,工于用典,
增加了语言的造境功能,强化了诗句意蕴。
6、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的环境气氛和诗歌语言的赋予暗示性有密切
关系,给予读者暗示和丰富的联想。正是这种赋予暗示性的诗歌语言
所构成的深远的艺术意境,以及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六、无题诗对七言诗的贡献
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
影响,从艺术贡献上考察,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他的艺术独创性。晚唐诗歌,无论在生活领域还是在艺
术发展上,都远没有了初唐、盛唐时的巨大空间,衰落和难以为继的
局面己很明显。李商隐的诗着力于感情心态的把握和深远意象的构造,
堪称是中国古代朦胧诗最杰出的代表。
第二,是他抒情的曲折与绵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些《无题》
诗、咏物诗。如他晚年写得最为后人所称道的《锦瑟》。
第三,是意境的含蓄朦胧。由于李商隐独特的抒情方式,他所构
造的艺术境界往往与那种自然明快、直抒胸臆的诗境有很大差别。
第四,是语言的精美艳丽,韵味深长。由于李商隐语言艺术的成
就,不少诗句被后人传诵,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甚至演化成语
式的固定词组,这都可以看出李商隐在诗歌语言方面的巨大成就。
结 束 语
李商隐,这个一生困顿失意的爱国诗人,虽有“欲回天地”的雄
心,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创作无题诗,抒发个
人失意的感慨的缠绵深挚地爱国情怀。失意的无题爱情诗,旨趣幽深,
包藏细密。意境含蓄朦胧,潇洒飘逸,韵味浓厚。在晚唐诗坛上,用
自己敏锐的政治眼光,以细腻的情感方式,展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
独特的价值。
主要参考材料:
1、葛兆光 戴燕 《晚唐风韵》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第1
版
2、王克俭 《李商隐诗选》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3、黄世中 《唐诗与道教》 漓江出版社 1996年5月第1版
第三篇:李商隐无题诗
就写诗的原因:王国维就认为: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
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
所谓“感时伤事”,“颇得风人之旨。”(《四库全书》“提要”)
冯浩说得更明白:“自来解无题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
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
余细读全集,乃知实有寄托者多, 直作艳情者少。夹杂不分,令人迷
乱耳
纪晓岚说:无题组诗,大抵组述美人香草之遗,以曲传不遇之感,姑情
真调苦,足以感人.昔人贺赏曾指出: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
载酒园诗话>>
纪昀认为“此亦感遇之作”
何焯以为是寄寓“光阴难驻”的感喟
冯浩的《笺注》、张采田的《会笺》则认为是寄意于恩公令狐楚
之子令狐 , 希望得到援引
明初杨基对义山无题诗“虽极其秾丽,皆托于臣不忘君之意,而
深惜乎才之不遇也”的评论,成为无题有寄托说的滥觞。
就解诗与论诗:
清代王渔洋论诗也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说。
清人朱彝尊曾有“以句求之,字字可解;以篇求之,字字不可解”之说。
冯浩在《玉溪生诗意凡例》中说:“凡诗有所寄托,有可知者,有不可
知者。⋯⋯知其有寄托而已。
若必求其何人何事以实之,则凿矣。今但就诗论诗,不敢牵扯。”
早在钱龙惕的《大兖集》中就提出,“狂裙钗脂粉之语,闺房谑
浪之事,仅可以意逆志,毋庸刻舟求剑”。吴乔《西崑发微》虽力主
寄托于令狐二世恩怨来解说无题,并视此为发七百年来独得之秘,但
受此说很深影响的冯浩,在具体解说中却采取有分析的态度,承认其
中有直赋艳情者。
蒋冕:《无题》诗自唐李商隐而后,作者代有其人,然不伤于诞,
则伤于淫;且词晦旨幽,使人读之,茫不知其意味所在,„„先生之诗,
无一句不可解,无一句无出处,真有古作者之风焉。近代评诗者谓诗
至于不可解然后为妙(《琼台先生诗话》)
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义山《无题》诸什,春女读之而
哀,秋士读之而悲。公为真清净僧,何取乎尔也?”公曰:“佛众终
生,为有情此世界”,情世界也。欲火不烧然则不干,爱流不漂鼓则
不息。诗至于义山,慧极而流,思深而荡,流旋荡复„„
杜诏按:义山无《无题》,杨孟载谓皆寓言君臣遇合长孺亦云不
得但以艳语目之,吴修龄又专只令狐綯,说以为近之。(《诗筏》)
“余观杨孟载论李义山《无题》时,以为音调清婉,虽极其浓丽,
皆托以臣不忘君之意。因以深悟风人之旨。若韩致光遭唐末造,流离
闽,越,从浪香奁,盖亦起兴比物,申写托寄,非犹小夫浪子,沈湎
流连之云。
就无题诗特色:
冯浩所说: 读李商隐的诗“爱其设系繁艳, 吐韵铿锵, 结体森密, 而
旨趣之遥深者未窥焉” 王国维则称“有唐一代,惟玉溪生诗词旨最为微
晦”。
清人甚至还有这样的贬称:“李商隐本庸下之才,其诗皆在半明半暗
之间。”
鲁迅也对人说过:“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 而用典太多,则为我
所不满。”(致杨霁云信)清代冯浩所编著的李商隐诗集中有一引注却是
非常的精辟,其称义山无题类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
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纪昀所说“大抵《无题》是义山偶然一种,本非一生精神所注”之
评语
朱鹤龄说:“其[李商隐]《梓州吟》云‘楚雨含情俱有托’,早已自
下解矣。吾故曰: 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言, 屈宋之遗响, 盖得子美之深而
变出之者也。”
清代叶燮评之为:寄托深而措辞婉
清何焯评之为:顿挫曲折,有声有色, 有情有味.___<<义门读书记>>
清代陆昆曾《李义山诗解》中道:“八句中真是千回万转。”
宋荦云在《漫堂说诗》中提到“义山造意幽邃,感人尤深,学者皆宜
寻味。”
有关无题的说法:
陆游曾云:“唐人诗中有曰,《无题》者,率杯酒狎邪之语,以其不可
指言,故谓之‘无题’,非真无题也。”
谢榛云:“李商隐作《无题》诗五首,格新意杂,托寓不一,难于命题,
故曰:无题。”
关于诗的内容:
薛雪《一飘诗话》云:“此是一副不遇血泪,双手 出,何尝是艳作?”
“无题诸诗,大抵祖述美人香草之遗,以曲传不遇之感,故情真调苦足
以感人。”
陆游认为:唐人《无题》“率皆杯酒狎邪之语。”
就无题诗本身:
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评此诗说“ 永巷樱花, 哀弦急管, 自日当天, 青春
将半老女不售, 少妇同墙, 对此情景, 其何以堪辗转不寐, 直至五更, 梁燕
闻之, 亦谓长叹。此是一副不遇血泪, 双手掬出, 何尝是艳作”。
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说“ 此寄内诗。盖初婚后, 应鸿博不中选,
闺中人为之不平, 有书寄慰也, 绝非他篇之比。”(只《照粱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文言文翻译 有情》
一诗)
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说“ 此篇为陈情不省, 留别令狐所作。
首云‘ 相见时难别亦难’ , 结云‘ 蓬山此去无多路’ , 味其意其在大
中三年将赴徐幕时耶徐辟在十月, 义山至幕则为明年正月。诗中‘ 东风’
等字, 不必泥看。况十月亦可称小春乎”此诗盖已至徐幕所作。故写景
皆系春时, 与转韵诗‘薄青柳碧春一色’ 正同。玩结语知其非在京留别
之作矣。” 冯浩说“ 将赴东川, 往别令狐, 留宿而有悲歌之作也。首作
起二句袅帐之具三句自惭四句令狐乍归, 尚未相见五六喻心迹不明而欢
会绝望七八言将远行, ‘ 垂杨岸’寓‘ 柳姓’ , ‘ 西南’指蜀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
他说“ 首二句纪来时也三句取瓣香之义四句中汲引之情五句重在
‘ 椽’ 字, 谓己之常为幕官六句重在‘ 才’ 字, 谓幸以才华, 尚未相绝
结则叹终无实惠也。”
张采田承袭冯氏之评认为诗“ 盼望令孤掏来”
“ ‘ 金蟾’句瓣香已久。‘ 玉虎’ 句汲引无由。后四句贾氏窥
帘, 以韩椽之少密妃留枕, 以魏王之才, 我岂有此哉‘ 相思一寸灰’ , 深
叹思之无益也。”
《中山诗话》:人莫晓其意,或为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锦瑟》
一诗)李义山
晏叔原小词:“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吕东莱极喜欢颂次
词,以为有思致。
第四篇:李商隐的无题诗论文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内涵
人们总是觉得李商隐的无题诗就像是诗谜一样的扑朔迷离,
难以猜解。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李商隐的无题诗与诗谜确实有一
种相似的结构。下面我们就无题诗与诗谜的结构进行一番解析。
一、诗谜与无题诗
诗谜与无题诗结构有相似之处。写作时都是先有谜底,而后
有谜面。按照谜底来写谜面,谜面即诗的表层描写,形成一个比喻系
统,或叫象征系统。以此来象征、影射、比喻谜底,引导读者向谜底
方面联想,猜测。让人从表面的意象系统(喻)去寻找深层的作者之
意(隐)。如《易》中“象”之与“意”,象是比喻系统,意是象之
所指的谜底和答案。象是喻指,意是所指。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段,
都是以象指意的。举一个例子来说,《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曹雪芹
拟宝钗写了一首灯谜诗: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
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谜语的谜底是“更香”。燃香当然是有烟的,因此,诗谜的
首句便以烟的意象,使人朝着燃香时所冒的烟方面联想。第二句是说
这种烟与琴与衾无关,即指明这种烟不是弹琴时所燃的炉香,也不是
薰衣被用的薰香。三句是说它不是计时用的竹筹或铜筹(即铜漏),
它与鸡人(宫中报时官员,他们用的是铜筹,而不用更香)无关,但
又与计时有关。四句是说它与侍女无关,也不是夜间须经常添油的油
灯,但又与夜有关。五六两句是刻画更香的特征,最后两句是说,每
个夜晚,无论是风雨阴晴,时光荏苒,它都在冒烟。更香是一种为夜
间打更的人特制的一种线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故名更香。整
个谜面组成一个象征系统,而这个象征系统的指向,就是更香。然而
这只是第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是它的寓意系统。整个诗谜是在暗
示薛宝钗以后的凄凉的寡居命运。携两袖空烟,暗示她荣华过后,两
手空空。与琴与衾无缘,是暗示她没有与宝玉琴瑟谐和、同衾共枕的
命运。“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是暗指她将来长夜寂
寞,无人相伴。“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是暗喻她将
度过忧伤痛苦的一生。末二句是喻指,不管是阴晴风雨,光阴荏苒,
她的苦痛都是无法消解的。整首诗谜典雅精工,也可以说是一首无题
诗。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李商隐的无题诗: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摧成墨未浓。
山一万重。
此诗的表层意象所指,显系一首写与情人幽会,而情人不至
的情诗。首二句写相期约会,等了一夜,而情人不至。三四两句,恍
惚中似与情人相会,醒来是一场空梦。起来写了一封情书,却无处可
寄。五六两句似回忆梦中情景,与情人相会的场所。七八两句写与情
人相见之难,真是如同相隔千山万水一般。此诗的谜底,显系写自己
失恋。然而此诗的第二层之意,即深层之意,又似别有所指。清人胡
以梅云:“此诗内容,起言君臣无际会之时,或指当路止有空言之约,
二三四是日夕想念之情,五六言其寂寞,七八言隔绝无路可寻。若以
外象言之,乃是所欢一去,芳踪便绝。再来却是空言也。”(《唐诗
贯珠》)这首无题诗在结构上与上面所提的曹雪芹代书中主人公薛宝
钗所作的诗谜,是非常相似的,属于异体同构之作。有鉴于此,苏雪
林才将他的无题诗说成是“用各种典故制成”的“巧妙诗谜”,因而
戏称他为“诗论语十则大学语文 谜专家”(参见苏雪林《唐诗概论》第十八章)。她的
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二、猜谜与解诗
如果说写谜与写诗,属于创作美学的范畴,那么解谜和解诗
则属于读者的接受美学的范畴。做为谜语来讲,每个谜语都有一定的
猜解范围和提示。如“打一字”、“打一物”、“打一人名”或“打
一地名”等等。有的还指出是“谐音”或是“解意”等。这些提示当
然都是诗谜的作者所给的。其实无题诗的作者也是如此。只不过是这
些提示有的留下了,有的没有留下。原本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有的。李
商隐的诗谜有两种,一个是有答案的,一种是无答案的(其实也是有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
答案的,就是作者没有说或不愿说)。有答案的如《泪》、《蜂》等
咏物诗,答案就是题目。如《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湘江竹上痕无限,
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此诗诗中不见泪字,但整篇都写的是泪的典故。诗面意象所
指方向,皆让人向“泪”的方面联想。若抹去此诗的题目,它就恰似
一首写泪的诗谜。清人赵臣瑗曰:“一二先虚写,一是宫娥,二是思
妇。此二种人,最善于泪,故用以发端。中二联,皆泪之典故,然各
有不同,三四是为人之泪者,五六是为己之泪者。送终感恩,悲穷叹
遇,尽于此矣。七八再虚写天下之泪,无有多于送别,而送别之泪,
无有多于灞桥,故用收煞。”(《山满楼笺注唐人七律》)此是诗的
表层义。此诗的深层义,或说引发义,当不止写泪,而是写出了自己
长期沦落下僚,怀才不遇,壮志不得实现的悲伤。此诗句句咏泪,诗
面的指归也在泪,故诗人以《泪》作题。
那些无答案的就是无题诗。这些无题诗,诗面大都是写艳情
的,之所以题作无题,大概是诗人故作玄虚,故意将诗的表层义,说
成是喻体,即暗示读者说,此诗是别有寓义的。有时诗人故意制造迷
宫,让人上圈套。如诗人曾说自己的诗是“楚雨含情尽有托”以自我
标榜,故意将读者的目光,从诗面中的艳词丽句上面引开,让你去猜
其他的含义。至于是否真是别有寄托,当然只有诗人一个人心里最清
楚。或是真的别有寓义,或者是诗人故意放的烟幕弹,而仅是写自己
的情事,只是不好明白说出罢了。而索解诗篇的人(即猜谜者),却
是自以为找到了提示的。解诗如同猜谜。读者的猜解则是从相反的方
向进行的,是沿着诗面所指示的喻象来寻找诗中所喻指之意的。没有
谜底的谜语,就可能有多种猜解。无题诗就如同没有谜底的诗谜,在
读者的心中就可能有多种答案。着重于政治与个人遭遇方面的,都从
李商隐与牛李党方面的关系来加以索解。而着重于从艳情方面的,都
从李义山的爱情遭遇来试探。而着重于人生哲理方面的,则从李商隐
对人生的感悟来解他的无题诗。
三、李商隐无题诗创作的心态
李商隐创作了那么多的无题诗,写得隐隐约约,朦朦胧胧,
似可解又似不可解,似诗谜,而又没有谜底。那么,他创作的心理状
态是什么呢?应是唯恐人不知,又恐人太知。为什么这样说呢?
大约李商隐所写的情事有不好公开的一面,有想让人家知道又不想让
人全知道的矛盾心理。全不想让人知,何必写?不想让人全知,故写
成了诗谜,让人猜解。猜对了,我心自知;猜不对,暗自高兴,说明
我手段高明,你猜不着。你猜对了,我有遁词可辩,可避免现实纠纷,
顾全脸面;你猜不对,也不妨碍我自己感情的宣泄,作为自己难以忘
怀的情感的记录,往事的回忆。因无题诗所写的是他难于启齿的情事,
而又忍耐不住,不得不吐的感情宣泄,因而只能以曲折的表现手法,
语意多岐的语言,朦朦胧胧的意境,来表达他不愿明说的情怀。一方
面是必须写,不写就心中憋得难受;一方面是不便写,写得太白了会
惹出意想不到的麻烦或面子上也挂不住。他要写无题诗的原因是出于
诗人的一种传达欲,或者说是感情与人分享的欲望,很想让情人或知
情人分享他的感情的喜与忧。能知道其中隐情的人不能太多,只限于
当事人或少数知心朋友。再则是出于诗人的一种表现欲,他是在用一
种新的手法来创作诗歌,即以此来表现他的诗艺技高一筹,不同凡响。
他的无题诗的写作,大多是出于这种欲人知又不欲人全知的矛盾心理。
他的无题诗挠人心痒,逗人索解,故其诗欲显却隐,欲盖故彰,半遮
半掩,羞羞嗒嗒,朦朦胧胧,使人如堕五里雾中,但又仿佛让你猜到
了什么,引逗你不断地去猜,去想。
四、无题诗之岐解
诗谜一般是只有一个谜底的,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谜底不止一
个。越是难猜的谜,越是这样。无题诗也是如此。无题诗的谜底,作
者心中有数,只是没有说出来了罢了。但好的无题诗,也仿佛有许多
的谜底,让人去猜。为什么会这样呢?钱锺书有个理论叫做“喻之多
边”,即比喻有多种指向,并非与所喻指之事物皆是一对一的关系,
而惊涛骇浪电影完整版 是一对多的关系。比喻只是在某些方面相似,并非全部相似,能划
上等号。如“梨花一枝春带雨”,只是在洁白美丽而又带有晶莹的露
珠的意象方面,有似于杨贵妃的戚容的美丽,并非杨贵妃的丽容就是
一支带雨的梨花。因此喻象也只是在某些方面可以与所指的意有相同
之处。所谓“形象大于思维”,即是此意。喻的多边性,导致了李商
隐无题诗的意象系统之所喻指,并非就一定是李商隐原来写诗时的意。
再加上语词的多义性,更增加了诗的岐意。这是从诗的文本方面来说
明无题诗可能招致的岐义。
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从诗的接受者即读者的心理角度,来
说明无题诗的意旨之所以众说不一。解诗者并非一定是要诗的意象符
合其原意,而是为了个人的文学主张(或适应某一派文学派别的主张)
或心中爱好而来理解甚至故意曲解原意,以达到解诗者“六经注我”
的目的。经学家欲把李商隐看成是一个圣洁的君子,故以比兴说诗,
其无题诗含有深切的政治含意。浪漫文人把李商隐看成是一个多情的
才子,故将无题诗解成是李商隐恋爱的自述。哲学家把李商隐说成是
一个深通哲理的哲人,故从其诗中看出了深沉的人生哲理。从读者的
接受美学来看,他们解诗的美学观不同,爱好不同,目的不同,因之,
其解也就不同。
以上原因造成了李商隐无题诗的众多的岐解。这种岐解并非
就没有意义,这些岐解叠加和增添了李商隐无题诗的内涵,丰富了无
题诗的意义和文化意蕴,增加了读者参与创造的兴趣,激活了李商隐
诗所生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至于什么是李商隐无题诗的原意和真解,只有待于专家来深
入探讨和考证。但即便你的是真解,也未必一定都会得到读者的赞同。
读者是不会让你就此完结了探讨李商隐无题诗的使命的。他们要让李
商隐的无题诗,永远保持着一种神秘,一种永不了结的生命力。既然
李商隐的对其无题诗的态度是人们不能不知,但又不能太知,而读者
又各怀已见和不同的目的来解其所见所知,因此,李商隐的无题诗,
也就永远不会有一致的的看法和结论。
第五篇:李商隐无题诗解读(一)
李商隱無題詩解讀(一)
山中人
前言
李商隱的無題詩膾炙人口,但其詩中含意則難以解釋。自古有
「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元好問《論詩三十首》)之歎。
根據《李商隱詩歌集解》裏所收詩歌的統計,基本可以確認詩人寫作
時即以《無題》命名的共有15首:
《無題》(八歲初照鏡)
《無題》(照梁初有情)
《無題二首》(昨夜星辰;聞道閶門)
《無題四首》(來是空言;颯颯東風;含情春畹晚;何處哀箏)
《無題》(相見時難)
《無題》(紫府仙人)
《無題二首》(鳳尾香羅;重帷深下)
《無題》(近知名阿侯)
《無題》(白道縈回)
《無題》(萬里風波)
另有5首在目前通行的詩集中經常被標為「無題」的(五律「幽
人不倦賞」、七絕「長眉畫了」、「壽陽公主」、「待得郎來」、
「戶外重陰」),經馮浩、紀昀等人考訂,認為多半是由於版本問題
而產生的原題丟失情況,並非真正的無題詩。
有些研究者(例如楊柳)認為李商隱詩集中部分有題目的詩也應
該屬於無題詩一類,理由是這些詩的題目往往是從詩的首句中取前兩
字或其中兩字為題(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詩題與內容本
身毫無聯繫(如《為有》、《一片》等)。但如果以這春联对联 樣的標準來看,
李商隱詩集中可以歸入無題詩的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說並沒有得
到多數人的支持。
馮浩在幾十年的研究及箋注工作以後,寫下了兩段結論。
其一云:「自來解無題諸詩者,或謂其皆屬寓言,或謂其盡賦本
事。各有偏見,互持莫決。餘細讀全集,乃知實有寄託者多,直作豔
情者少,夾雜不分,令人迷亂耳。《鼓吹》合諸無題詩而計數編之,
全失本來意味,可尤噱也。」
其二云:「說詩最忌穿鑿。然獨不曰『以意逆志』乎?今以知人論
世之法求之,言外隱衷,大堪領悟,似鑿而非鑿也。如《無題》諸什,
余深病前人動指令孤,初稿盡為翻駁,及審定行年,細探心曲,乃知
屢啟陳情之時,無非借豔情以寄慨。蓋義山初心,依恃惟在彭陽,其
後郎君久持政柄,舍此舊好,更何求援? 所謂『何處哀箏求急管』者,
已揭其專壹之苦衷矣。今一一注解,反浮於前人之所指,固非敢稍為
附會也。若云遁體一無謬戾,則何敢自信。」
馮浩最初不贊成以前許多注釋家的觀點,他在初刻箋注本中,對
前人以為有寄託的好些無題詩,一概批駁,斷定它
們都是描寫愛情的豔詩。但後來對李商隱的生平遭遇,經過深入
研究,發覺李商隱並不是一個風流浪子,他的那些豔詩,在很大的程
度上,可能是有隱喻的。於是他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索這些無
題詩的微意。結果是,在他的重定本《箋注》中,他認為是有寄託的
無題詩,反而更多於前人研究的結果。
但是他也肯定有一小部分無題詩,還是賦豔情之作。對於李商隱
的詩,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來求解,馮浩也還不敢自信其無誤。
近人梁啟超曾有「讀李商隱法」,是有一得之見的。他說:
「義山的《錦瑟》、《碧城》、《聖女祠》等詩,講的什麼事,
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
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
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們若還承認美的價值,對於這種文學,便不容
輕輕抹煞。」(《飲冰室文集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梁啟超先生很謙虛,自言對李商隱的無題詩或《錦瑟》等詩「連
文義也解不出來」。但作為文學愛好者或研究者,我認為應該「勉為
其難」,即使不能全面解讀,也應該嘗試作部分解讀,既可以自得其
樂,又可以助入門者欣賞。除了「美的價值」,希望也找到一些「真」
和「善」的價值。
筆者對李商隱的生平也曾作研究,大致同意馮浩所言,李商隱並
不是一個風流浪子,「無非借豔情以寄慨」。同時,發現大多數專家
竟把李商隱的生卒年份弄錯了(註)。李商隱應有60歲,但一般說是46
或47歲,於是穿鑿附會的情況更甚,因此,我認為要解讀李商隱的無
題詩,先要重新研究李商隱的生平;其次,應了解李商隱的思想,包括
他學道時的心理狀態、懷才不遇的情緒及喪妻後的思想變化等等。
註: 參看宋寧娜:〈李商隱生卒年新考訂〉 《南通大學學報》(哲
社版)2006年第四期
王之涣诗-杜牧清明诗
更多推荐
李商隐无题诗多用几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