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死后为什么塞米糠-七夕节的由来30字简短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金陵十二钗判词及对应人物)

专题10文言文阅读

5年中考

【2020年】

2020

年中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五柳先生传试讲教案 面小题。

杨氏者,苻承祖①姨也,家贫无产业。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

“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毎遗其衣服,多不受。强与

之,则云:“我夫家世贫好衣美

服则使人不安。”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承祖每见其寒悴,深恨②其母,谓不供给之,

乃启其母曰:“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母具

以语之。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③于车上,

则大哭,言:“尔欲杀我也!”由是苻家内外皆号为痴姨。

(节选自《魏书》)

(注)①苻承祖:人名。②恨:埋怨。③舁(

y

):抬。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与)①强与

之(

________

)②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________

)(《答谢中书书》

2

)(具)①母具

以语之(

________

)②各具

情态(

________

)(《核舟记》)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B

.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C

.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D

.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3

.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

2

)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

4

.本文杨氏被苻家内外称为“痴姨”,她的“痴”表现在哪里?请概括其中两点。

【答案】

1

.给欣赏,领悟详细具有,有

2

B

3

.(

1

)亲戚都来谋求利益,唯独杨氏不想(这样)。

2

)现在我自己什么都不缺,却让姨母如此(贫寒)?

4

.示例:①她认为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②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丽衣服,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

而偷偷埋了;③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

)【与】①强与之:姐姐非要(将衣物)给她。与,给。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答谢中书书》)(

2

)【具】①母具以

语之:苻承祖的母亲详细的将事情的原委全告诉了苻承祖。具,详细。②各具情态:各有各的情态。具,

具有。(《核舟记》)

2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我夫家世贫(我丈夫家世代贫寒)/好

衣美服(漂亮衣服)/则使人不安(就会让人心中不安)。

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

)亲姻,所有的亲戚。皆,都。唯,只有。不

欲,不想要。(

2

)今,现在。何所,什么。乏少,缺少。而,却。使,让。如是,像这样。

4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这里的“痴”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般人不一样的想法和行为。(

1

)结合“亲姻皆求

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可概括:她认为荣华富贵

比不上“无忧之乐”。(

2

)结合“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可概括:大多不接受送来的

华丽衣服,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而偷偷埋了。(

3

)结合“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于车上,则大哭,

言:‘尔欲杀我也!’”可概括: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2020

年中考天津卷】阅读《岳阳楼记》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

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

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

夕阴,气象万千,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夏天的古诗十首 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

楫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

.予观夫巴陵胜

状胜:美好

B

.朝晖

夕阴晖:日光

C

.樯倾

楫摧倾:倒下

D

.宠辱偕

忘偕:和谐

6

.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前人之述备矣

C

.至若春和景明

D

.而或长烟一空

7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交代作记的缘由,其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高度地概括了滕子京的政绩。

B

.“衔远山,吞长江”描写了洞庭湖的大观胜览,“衔”和“吞”极表现力,写出了洞庭湖水气势磅

礴的特点。

C

.第③段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看到满眼的萧条景象,触景伤情,感伤到极点。

D

.第③④两段运用对比的写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情景交融,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答案】

5

D

6

A

7

C

【解析】

5

D.

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偕,一起。故本题选

D

6

A.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属:通“嘱”,嘱托、嘱咐。故本题选

A

7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第③④两段,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迁客骚人在不同的情境下登上岳

阳楼的不同心境,因此,本题

C

项“第③段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的表述是错误的,不是作者,

是迁客骚人。故本题选

C

2019

年】

2019

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

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至二十岁,

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

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

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

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若曾读此书,而全不

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汝辈

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①迥异:相差根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

x

):数倍。⑤

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⑦华:花。⑧

诡辩: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丰美有文采。⑪曹:辈。⑫拱璧:大壁,

泛指珍宝。⑬义蕴:内在的意义。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距。⑰枵腹:腹中空虚。⑱极:

通“亟”,急。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

)时文固

不可不读

2

)若

朝华夕落

3

)古人之书,安可尽

4

)然后思通

其义蕴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2

)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

.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

.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

.固:本来;若:像;尽:全、都;通:通晓、理解。

2

.(

1

)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2

)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

.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

.(

1

)读书务求成诵。(

2

)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

3

)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

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

1

.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时,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

固:本来;(2)若:像;(3)尽:全、都;(4)通:通晓、理解。

2

.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

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中注意重点词语“安”翻译成“怎么”;(2)句中注意重

点词语“猛”翻译成“深深的”。

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

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根据“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

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可知少年时,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

时,人记忆力就不没有少年时的好了,经月就会忘记,不能持久,因此读书要在少年时。

4

.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基本含义,能够简单的翻译文章的主

要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

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相忘 概括大意即可。该句可翻译为:但每读一

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参考译文】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

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

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

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

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

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花傍晚落下、浅薄

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

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

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

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

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

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

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2019

年中考天津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

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

使归舍,亟⑤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

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

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者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

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5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

)文卷悉

烬悉:

2

)喝使归舍

舍:

6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7

.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

具体分析。

【答案】

5

.(

1

)全,都(

2

)房舍,住宅

6

.这木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7

.沈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解析】

5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

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悉”是“全,都”;“舍”是多义词,“房舍,住宅”的意思。

6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

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

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固(本来)、何(怎么)、哉(助词,呢)”的意思,必

须翻译出来。

7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

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从“亟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可以看出况钟勇于担当。这正是“公

之品,于是不可及矣”的具体体现。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火熄灭后,况

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

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唐雎不辱使命一词多义 ,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

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傣禄。况

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关于大海的诗句现代诗 原因。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

中,原本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

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

【2018年】

2018

年中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

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

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

上曰:“然。朕与公辈宜

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贾(

g

)胡:胡商。③赇(

qi

):贿赂。④抵:触犯。⑤徇:顺从。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上谓

侍臣曰

(2)宜

戮力相辅

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3

.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案】

1

.(1)对……说(2)应当

2

.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3

.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解析】

1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

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谓”:

对……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

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

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彼”“其”“身”等字词的翻译。

3

.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概括和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

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从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的角度,从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

享受而亡国的角度作答。

【参考译文】

皇上对侍臣说:“朕听闻西域有个商人,得到一颗无价的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面,

(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皇上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商

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但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而受法律制裁(丧命),和有的皇帝因追求无限制的欲望

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

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纣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个事是一样阿。”

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差不多能够避免为他人所讥笑啊!”

2018

年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

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

..

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

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

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4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

也大观:雄伟景象。

B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排空:小池古诗的意思全解 一扫而空。

C

.薄暮

..

冥冥,虎啸猿啼薄暮:傍晚时分。

D

.沙鸥翔集,锦鳞

..

游泳锦鳞:美丽的鱼。

5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6

.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7

.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

【答案】

4

B

5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6

.看到阴惨可怖的景致,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意思对即可。)

7

.第一问:用滕王阁、黄鹤楼层层铺垫,衬托岳用楼。(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语段(二)目的就在岳阳楼本身,意在突出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语段(一)目的不在岳阳楼

本身,而是由岳阳楼引起下文,表达作者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

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

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B选项中的“浊浪排空”中的“排空”是冲向天空。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予”我;“胜状”,美好

景色;“一”,全。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的即可。

结合“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分析:以“若夫”

起笔,意味深长。“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

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

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

极而悲”之情。故而生“悲”。

7

.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即可。结合“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君

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

更雄。”分析。对用了对比或衬托的写法,突出了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而《岳阳楼记》是借景抒情。

借美景抒发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2017年】

【2017年中考河南卷】文言文阅读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

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转尚

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

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

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特: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遇放逐。⑤涉

履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i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闻:隔篁竹,闻。水声/不求闻。达于诸侯

B

.出:卷石底以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

.游:皆若游。无所依/似与游。着相乐

D

.环:四面竹树环。合/环。滁皆山也

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语段(一)是怎样从岑冕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4

.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做着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答案】

1

D

2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

.文章写小石潭水“清”的特点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写:水尤清冽,突出水

清;又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从谭中鱼、阳光、影子这些方面描写了潭水清的特点。

4

.作者心境孤寂,再加上环境清幽,故倍感凄凉。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

句意:

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闻:听到。不企图飞黄腾达,使名声传播到诸侯诸侯之中,闻:使…听到。

B

意: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出:露出。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出:在国外。

C

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游:游动。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游:游玩的。

D

句意:

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环:环绕。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环:环绕。故选

D

2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

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

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蛇,像蛇。句意:向小

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写水的清澈集中在第一段,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只要读懂文章不难回答。“皆若

空游无所依”就属于侧面描写。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

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原因。本题中学生理解到作者写作文章的背景和在文中是通过在

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2016年】

2016

年中考吉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人名)。

2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屋舍俨然

..

______

(2)便扶

向路

______

3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4

.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5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答案】

1

.陶渊明

2

.(1)整齐的样子(2)沿、顺着

3

.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垫”回答出两点即可。

4

.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界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

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

5

.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

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

.本题是文学常识题。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

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文是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直接作答即可。注意

不要把“渊”写错。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

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注意本题中“扶”古今异

义,意为“沿着,顺”,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3

.此题考查的而是环境描写的作用。本文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理解课文内容。文章开头景物描写,

其主要作用有交代故事的环境、铺垫情节、渲染气氛、表达人物的情感、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要根据具

体文章来分析。本题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塾”回答出两点即可。

4

.此题考查的是文本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文是所学课文,本问题是学习的重点问题,根据所学所记

理解文章内容,阅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见渔人,乃大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等句子可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5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从文中对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安居乐业

的生活场景、以及人们的热情淳朴和“不足为外人道也”进行分析可得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因是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

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1年模拟

2020

年山东省德州乐陵市中考模拟】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张良

①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①。

愿沛公且留壁②,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③。”秦

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

解击之④。”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②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

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⑤。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③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

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晚晴李商隐赏析 语沛公。(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①贾竖:对商人的鄙称。②壁:军营。③啖:利诱,引诱。④解:同“懈”,懈怠。⑤缟素:比喻

清白俭朴。资:凭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秦将果畔

______________

(2)乃具

以语沛公(

______________

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使

人先行/使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B

.不如因

其解击之/余因

得遍观群书

C

.沛公乃

还军霸上/乃

重修岳阳楼

D

.沛公欲以

兵二万人/固以

怪之矣

3

.用“/”为下面文字断句(划两处)。

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4

.翻译句子。

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5

.概括张良的人物形象。

【答案】

1

.(1)通“叛”,背叛(2)详细地

2

C

3

.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4

.我是替韩王来护送沛公的,沛公现在形势危急,我如果逃走,是不和道义的。

5

.①足智多谋;②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③重情重义。

【解析】

1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

思来判断。此题注意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2

.考查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

A

项使:派

/

假使;

B

项因:趁着,趁此

/

于是;

D

项以:凭

/

已经;

C

项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3

.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

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

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4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

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

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亡:逃亡,逃跑的意思。

5

.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

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

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张良是一个足智多谋、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重情重义的人。

【参考译文】

沛公想凭两万兵攻击秦峣关的守军,张良献计道:“秦军强盛,不可轻敌。我听说守峣关的守将是屠

户的儿子,商贩出身的人容易以利引诱。希望沛公暂时按兵不动,留驻营地,派些人员先出发,为五万人

准备粮草,并在各个山头悬挂旗帜,以作疑兵,命令郦食其带着珍宝去引诱贿赂秦将。”秦军果然反叛,

要求联合起来西进袭击咸阳。沛公打算顺从秦将的要求。张良说:“这只是秦将想叛秦罢了,恐怕部下的

士兵不听从指挥。部下不听从必然会出危险,倒不如趁他们防守懈怠之时攻击他们。”于是沛公领兵袭击

秦将所率的大军,大败秦军,乘胜追击到蓝田,再一次与秦军相战,秦军大败。于是直捣咸阳,秦王子婴

向沛公投降。

沛公进入秦宫,看到宫殿、帷帐、狗马、珍宝、妇女等珍奇玩物数以千计,心里只想留住在宫殿里。

樊哙劝谏沛公到外面居住,沛公就是不听。张良劝谏说:“秦国暴虐无道,所以沛公才能来到这里。既然

为了天下除灭残害百姓的暴政,就该身体力行节俭朴素感召万民。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咸阳,就耽于安享秦

朝的逸乐,这正如常言所说的‘助桀为虐’啊。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听

从樊哙的劝言。”沛公于是走出秦宫返回到霸上驻扎。

项羽来到鸿门下,想要攻打沛公,项伯于是连夜急驰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想让张良跟他

一起离开。张良说:\"我是替韩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况紧急,逃离而去是不合道义的。\"于是就将情况全都

告诉了沛公。

2020

年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模拟】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活板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①,火烧令坚。先设一铁

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②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

炀③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

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

皆有数印,如“之”“也山中送别译文 ”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④之,每韵为一

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

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⑤,用讫⑥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注释)①印:模型。②范:框子。③炀(

yng):

烤。④帖:用标签标出。⑤燔(

fn)

土:指火烧过的黏土

字印。⑥讫(

q):

终了,完毕。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有布衣

..

毕昇,布衣:

(2)持就

火炀之,就:

(3)此印者才毕

,毕:

(4)每一字皆

有数印,皆:

2

.下列选项中与“沾水则高下不平”的“则”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B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C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D

.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4

.文段中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活板印刷“活”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三点)

【答案】

1

.(1)布衣:平民百姓(2)就:靠近(3)毕:完毕,完成(4)皆:都

2

A

3

.(1)每个字制成一个模型,用火来烧使它坚硬。

(2)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

4

.字是活的,排版是活的,印刷是活的,字音数目是活的,字的准备也是活的。(写出三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1)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布衣:平民百姓。(2)把它靠近火边烤。就:靠近。(3)

这一块刚刚印完。毕:完毕,完成。(4)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皆:都。

2.A选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的“则”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题干句“沾水则高下不平”

与其它几项的“则”都是表顺接,可译为“就”。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为:制成;印:模型;令坚:使……坚硬;若:

如果;止:只,仅仅;未为:不能算。

4.考查对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

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

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从字、排版、印刷、字印数目、字的准备等角度作答。如,字是活的

——

每字为一印;排版是活的

——

密布字印;字印数目是活的

——

每字皆有数印;做法是活的

——

有奇字素无

备者,旋刻之;印刷是活的

——

更互用之;拆法是活的

——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参考译文】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

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

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

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

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

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

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

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

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

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

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

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更多推荐

樯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