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待无花空折枝全文免费阅读-映日荷花别样红意思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望洋兴叹的故事和寓意)

《六国论》教学设计模板

《六国论》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

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学

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国论》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

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国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

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权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解题:“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

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2、简介作者:苏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

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苏洵为文,学《孟

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

3、课文通读:请两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教师正音。

4、疏通文字:着重讲清下面加黑的词语:

其实(其实际,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副词“其实”)思厥先祖父

(他们的)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可译为“最想得到的”)子孙•视

之不甚惜(对待)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强弱胜负已判•矣(分)终继

五国迁灭(革、改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始速祸焉(招致,

类成语“不速之客”的速)革灭殆尽之际(几乎)以事秦之心(侍奉)

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从:跟随、重蹈;故事:旧事、前例)

5、作业:熟读课文,掌握以上加黑的词语。

第二课时

1、课文分析:

问: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

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

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

为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

劫”。

问: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

“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

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

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

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

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问: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

用旧事来讽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

的体现。

2、与《过秦论》作比较分析:

问:《六国论》与《过秦论》两文比较,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

之处?

明确:同,两者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用历史旧事来讽喻今

事;两文最后都用了比较法唐诗300首古诗全集 来说明道理,劝谏统治者。异,两者的议

论结构不一样,《六》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论证,《过》文先叙述历

史过程,然后从中引出论点;两文劝谏当权者的内容不一样,《六》

文主张坚决抵御外侮,《过》文劝说统治者施以仁政;两文语言形式

不一样,《六》文以议论性语言为主,而《过》文以记叙性语言为主。

3、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作业:①“思考和练习”三、四。②预习《伶官传序》。

《六国论》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及借古讽今

的写法。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和对比手法。

2、学习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学习难点】

1、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

形象的语言特色。

3、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

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2.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

一、激趣导入,培养兴趣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

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

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

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

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

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

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

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

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

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

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枯树赋书法 “各位,该我行酒令

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

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嬴政并吞六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

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

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

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

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

二、知人论世

(一)学生眼中的作者

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相关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

解或课前预习中的疑问。

(二)老师眼中的作者(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苏洵的名片)

1.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

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

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

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

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

强,著作有《嘉佑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

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

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

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

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2、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

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

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

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相思所以相思 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

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

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

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

(史论文)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句子,并说出句子的意思。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

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

2、对掌握的文言知识进行汇报,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在ppt中展

3、质疑环节,鼓励学生找茬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四、整体把握(导、思、议、展、评)

1、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补充讲解史实: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

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

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

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

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这就是所谓“合大有裨益 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

固,外交上,秦采取“连横”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

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

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

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对于如此历史事实,苏洵有着怎样的见解,六国灭亡,“非兵

不利,战不善”,中秋节最经典的诗 那么苏洵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本文的中心论点

是什么呢?

3、、文章是以怎样的论述结构这个中心论点的。(各小组进行讨

论,小组汇总讨论结果。)

明确(2、3):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

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

“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总结:(思考后回答,幻灯片)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点:。第二段是以作为论据,论

证。第三段再从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

讽今,。

4、本文既是一篇有见地的史论,也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请从文

章的论证结构探究其典范性。(学生画出思维导图)

明确:

论证结构:

(1)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开宗明

义)

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3)本论——论证中心论点,从论证两个分论点来论述。

第2段: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论证方法:例证法(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

十城)

引证法(以地事秦……火不灭)。

第3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论证方法:例证法(齐附于秦、燕赵用兵后亡),对比法(附于

秦之非--用兵之效)

(4-5)结论——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

为积威所劫”。

5、明确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

学生结合注释回答,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北宋朝廷贿赂

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告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补充:

北宋与契丹、西夏地理位置图,补充讲解时代背景:

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

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

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但这种做法却削弱了兵力。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

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有暗香盈袖是什么意思 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

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

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

万两,绢三十万匹。并在此基础上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

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

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这种输币、纳贡

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总结: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

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

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

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

五、课外拓展

我们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会总结、反思,

《过秦论》、《六国论》都是史论文,试着比较的两者的异同

讨论明确:

归纳相同点:[板书:体裁、题材、创作目的、写作手法]

①体裁:两篇文章作者虽然所处年代有先后的差别,但表达思想

都用了史论的方式。

②题材:两篇文章都是借战国时期秦与六国间的战争来议论的。

③创作目的:两篇文章都强调借过去的史实来讽喻当今的最高统

治者,不要过故人庄孟浩然翻译 重蹈历史的覆辙。

④写作手法: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相异点的区分理解。

归纳区分相异点:[板书:主旨、结构、语言]

①主旨:

《过秦论》所体现的意图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反面

总结出中心思想,即“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

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

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

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

护统治。(补充: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

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他曾

向汉文帝反复宣讲仁义之道,认为“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

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他认为按照礼的规定,“国

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

代的民本思想,认为民是国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离开了民则国将

不国,君将不君,官将不官,谁敢与民为仇,必将为民所埋葬。因此,

他极力向汉文帝宣讲仁政的道理。)

苏洵也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

“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

苏洵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

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②结构:

《过秦论》的结构

第一步:秦孝公至庄襄王不断扩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临下、高

屋建瓴的架势。秦始皇上台后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第二步:叙述秦王朝胜利后所实行的种种错误政策:一为“焚百

家之言”,一为实行高压政策,武力防范。

第三步:记述陈涉发难,天下云集响应,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议论,表明作者的政治见解。

《六国论》的结构

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赂秦而力亏,破

灭之道也”;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补充:这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叙史,后

作结;后者是先提出论点,后举例论证。

③语言风格:

《过秦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气势磅礴”。用叙事来说理,

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

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文章饱满充沛,气势磅礴。第二个作者在

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过秦论》的语言如辞赋一般,词采华

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和排比句式,长句较多,用语雅而不俗;文

章一气呵成,文脉如行云流水,汩汩而出,滔滔不绝,首尾气贯长虹,

感情充沛。

《六国论》是语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丰富多彩,交相辉

映;论证语言隐、直、正、反相映成趣,行文干练老辣,有“战国纵

横之学”。

可以这么说,《过秦论》的语言主要着眼于作者自身的感受,而

《六国论》的语言则着眼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前者的感性色彩更浓

厚,后者的理性思考更深刻。

更多推荐

六国论苏辙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