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磨一剑下一句-描写冬天的优美句子短句


2023年4月2日发(作者:关于雨的古诗大全300首)

1

无衣《诗经秦风》练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每空一分,共10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穿同样战袍的句子是“?”。

2、《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3、《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古诗所见清袁枚 恨敌人的句子是“”,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句子是

“”,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的句子是“”。

4、《无衣》中,强调在备战时刻,我们要全程动员,从“”到“”,最后到“修我

甲兵”,可谓是全副武装,整装待发。

5.《无衣》中,“”一句,道出了大家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敌人的共识。

二、基础知识巩固。(每题三分,共15分)

6.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己亥杂诗五首全诗 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7.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

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背影朱自清ppt课件 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

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

的一篇。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有的“六义”,即是指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下面对《诗经》“六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

B.“风”是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诗经》中的精华,共305篇。

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用其它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D.“赋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9、对《无衣》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

战的痛苦。

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C.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

慨高亢的基调。

D.《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

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10、对《无衣》中的词语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袍:长衣,即战袍。于:语气助词,不译。兴师:出兵。同仇: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引申为共同对敌。

B.泽:同襗,即内衣。偕作:一起行动。裳:下身的衣服,即战裙。偕行:一同出发。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

无可奈何的感情。

D.“同仇”、偕作”、“偕行”,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的斗

志。

三、阅读理解。(每题三分,共9分)

话说《诗经》道德经全文诵读 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

《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

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

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

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

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留得五湖明月在整首诗 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

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

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

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

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

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

3

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

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

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

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

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

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

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层林尽染的意思解释 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

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

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

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月饼图片简笔画 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延伸到人类社会,正

常的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B.孔子回答季康子问政时所用到的“风行草偃”形象地解释了“风”的含义,即风俗、风情、风致等,很大程度上指

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C.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

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这些情状在《周易》十五个卦象中得到反映,与《诗经》十

五国风中的风俗习惯等相印证。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亲友们的看法往往成为人们每做一件事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根源在于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

规范,因此法律法规被闲置。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引导人的行为,使之符

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阐明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并强调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

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重读《诗经》有助于挖掘风俗流变的价值: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可以借鉴发扬一些好习俗,创造有利

于我们今天生活的新风俗。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A.《诗经豳风七月》描绘:“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句紧扣七月到十月的农事展开,按农事

的顺序写出了先秦豳地的农事习俗。

B.《诗经卫风氓》记载:“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句叙述了氓婚前占卦和女子出嫁时

的情形,反映出先秦卫国的婚恋习俗。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重在强调两个国家的距离

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诗经秦风无衣》描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句透露了士卒无衣

可穿还要作战的痛苦,折射出秦地的征战风俗。

四、语言文字运用。(每题四分,共8分)

14.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最美的水在《诗经》,因为水畔那轻盈的女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答:

15.按要求对下面这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

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答:

更多推荐

与子同袍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