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故园无此声上一句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姜夔的暗香疏影词牌取自谁)【精品作文】夜书所见的诗意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篇一: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是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团圆的季节,也是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在秋天里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赠刘景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秋天的诗作——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可好了,他的诗有的描写田家生活片段,有的描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是美极了。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明月下,他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我们一起读一读诗题——《夜书所见》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4、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仔细看图,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宽阔的江面,梧桐树的叶子开始变黄,一间小房子的窗户里透出黄晕的灯光,篱笆下,两个小孩子打着灯笼在捉蟋蟀。)
过渡:诗人又是如何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呢?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战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要想将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你们试试看。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二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
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优美的散文文章 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2)学生自由读诗。
3、三读
(1)孩子们,请再次默读古诗,然后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 灯
现在请孩子们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不懂的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师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教师: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补充叶绍翁资料: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候被
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人家做儿子。他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个大官,因为政变受到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收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齐读——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指示挂图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青天有月来几时全文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呢!
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篇二: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学 设计
翻江 学校 :王雯玉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 诗 ,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
2、解释见的意思。
“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
所见》。ppt介绍诗人叶绍翁。
(二)解题
1、解释“书”意思
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2、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题目的意思。
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时间地点人物)
(三)读题
1.你们刚京口瓜洲一水间的读音 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
2.指导朗读。1.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2.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学习生字(促、深)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反馈。本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季)
2、复习以往学过的秋季的古诗。
3、体会诗人看到的景象。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而诗人看到了些什么呢?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
4、在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见。(梧桐树叶等等)
品读古诗第一二句
1、.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相机解释“萧萧”
2、想象. 萧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如果此时你在,心情会怎样呢?
3、师范读(带着这种感情)
4.、齐读.
5、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看到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
6、揣摩“客情”
a.请燕宇欣来说说.
b.请班上同学由己及人说说远在异乡打工的父母的心情。
7、总结“客情” 动的是思乡之情。
8、自由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品读古诗三四句
1、除了看到梧桐树叶,还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3、理解“挑” “挑”是“捉”的一种动作,用树枝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相机解释“促织”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5、.提问: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读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
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的不得了!
6、师范读 师:哈哈,这有趣的画面也勾起了老师的童心,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提一个条件,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7、.生叙述诗意,交流。
8、诗人小时候会不会也玩过这些呢,如今他又看到这幅画面,诗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念些什么呢?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夏日》白居易 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9、朗读指导
10、齐读
四、在读古诗,读中悟情
1、齐读
2、师范读
3、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3、配乐读
4、背古诗
五、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六、拓展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
篇三:夜书所见
9、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郁闷孤独,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儿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求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名句。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
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促”等。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所见
2、 背《所见 》 这是袁枚夏日的所见
3、 板书完整课题。叶绍翁写的
4、 解题:(1)说说夜书所见的理解。(出示选择书的意思:一指书本,二指写。)
这里的见不仅指看到,还包括听到想到甚至感觉到的.
5、 再读课题。
二、 初读诗歌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1、 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
(2)对照注释思考诗人写的是什么?
2、交流:
(1)读诗正音:相机学习生字 促 读准音 扩词
理解:促织
范写 深
挑 上声,用细枝在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写:深 促
(2)讨论:
诗人写了什么?(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 篱落一灯 儿童挑促织)
并相机指导理解:萧萧梧叶江上秋风 篱落一灯
以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意 句子 的倒装。诗人看见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亮着一盏灯,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吧!)
预设:儿童:你是怎么知道诗人看到了儿童?
诗中哪个字?(知)
在这里”知”是料想猜想的意思,看来这是诗人想到的.
看来,诗人是看到篱笆旁亮着一盏灯,心想:也许是有儿童在捉蟋蟀吧!
原来这些都是诗人之所见啊
三、 品读诗歌
过渡:就让我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理解 随着诗人走进这个诗人描绘的秋
1、 出示图片1:看,那是什么?(梧叶在风中飘舞??发出)这就是萧萧梧叶
指导朗读:这就是萧萧梧叶,范读
出示图片2:江上秋风
看图说一说
指名试读,小组读,齐读
2秋天的夜是多么??然而你知道吗?
2介绍叶绍翁:家乡在福建,后来长年居住在钱塘西湖之畔。在西湖边居住的日子,叶绍翁仍然常常想起家乡的童年生活。这首诗就是他远离家乡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个词,对于这个乡村而言,叶绍翁是谁?(客)
对,叶绍翁只是一个客人,这里的一切不属于他,这里不是他的家。
3、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夜凉如水的秋夜,那萧萧梧叶江上秋风触动了这位客怎样的情?(孤独 寂寞 思念家乡)
这寒不仅仅是秋风带来的寒意,还有什么(在外漂泊,心中泛起的孤独)
(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让我想到篱落一灯,黑夜里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孤孤单单
指导朗诵(辽远开阔)
读:篱落一灯
过渡:秋
的静美,有时却会给人带来凄凉的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
1诗人怎么会看到篱笆旁那微弱的灯光呢?他现在在哪里?看图想象.
2多么寂寞的场景,而秋天却能捉蟋蟀,他给儿童带来了快乐.就如同诗人,借着这篱落一灯猜想儿童在捉蟋蟀,奇怪的是:为什么不想到折飞机,玩游戏或者别的呢?(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
2你捉过蟋蟀或乾隆要了小燕子几次 者蚂蚁蝴蝶之类的小虫吗?说说当时的情景。你的心情怎样?(看来捉小虫确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叶绍翁也和你们一样,觉得挑促织是多么快乐的事. 童年是多么幸福啊!)但是,他还能和伙伴一起挑促织吗?他还能那样开心地欢笑吗?你能理解此时他心中的情吗?(留恋童年 想念家乡)
5、诵读.这句诗该怎么读!
(三) 总结 拓展
夜晚,叶绍翁写下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但事实上,他写的是自己的内心里满满的思乡情。
1、诵读古诗,配乐诵读
2、拓展: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
(1)《静夜思》朗诵 (2)诵读: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板书: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动客情
篱落一灯
儿童挑促织
第二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暮云合璧 。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对于九月九日你有哪些了解?教师述说美丽的传说
(“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冰心诗集 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你从那里知道的?
题目中“九月九日”“每
逢佳节”
2、了解登高的来历及内容
3、而此时诗人在哪里?从诗中找出来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理解:独:独自
异乡:他乡
客指谁:王维
也就是说:王维独自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
简介:大诗人王维。15岁那年,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4、不知不觉又到了登高的节日,而每次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理解:逢:遇
佳节指:重阳节
倍:格外
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更多推荐
古诗所见的诗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