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古诗李峤 朗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下联
2023年4月7日发(作者:申组词语)
李凭箜篌引李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一、教材分析
1.《李凭箜篌引》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中“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的自主赏析篇目,是唐朝诗人李贺所写的一首关于音乐演奏的诗歌。本单元是建立在第二
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对诗人生平、经历和时代背北方有佳人电视剧 景的探究
以及学会从意象、意境、手法来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
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
作品蕴含的情感。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节拍、用韵等声律
特点,领略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成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李凭箜篌引》是中唐诗人李贺的一首运用古乐府的体裁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歌。诗
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极力描摹和渲染李
凭弹奏箜篌惊天地、泣鬼神、动人心的音乐效果,创造出奇异而美丽的幻觉世界,产生了
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我们读李贺此诗,可采用精讲点拨法和鉴赏分析法,通过赏析诗的
内容,领悟李贺怎样用妙手彩笔,描绘了千年前李凭箜篌发出的绝响;通过品味诗的意境,
感受李贺怎样把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的。进一步
体会李贺善于独辟蹊径的艺术特色。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赏析诗的内容,领悟诗中运用不同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品味诗的意境,体会李凭演奏的高超技艺。
三、学科核心素养:表达、探究、积累;人文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习技巧。
教学过程
一、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赏析诗的内容,领悟诗中运用不同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品味诗的意境,体会李凭演奏的高超技艺。
二、导入
1、一天早晨,一个守渡口的隶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癫人提着酒
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
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妻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
歌声记了下来,名字就是《箜篌引》。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意思是:请不要过河,你
最终还是渡河了,还掉入河里淹死了,我还能怎么办啊!
我们现在常用此诗来讽喻对方身罹险境,却执迷不悟,苦劝不听,并警告对方再不纳
谏将有严重的危险。
这就是《箜篌引》的来历。在我国历史上,广泛传颂的有4个叫做”箜篌引“的诗歌
作品,分别是:1、箜篌引-作者:曹植;2、箜篌引-作者:王昌龄;3、李凭箜篌引-作
者:李贺;4、乐府诗箜篌引,又名《公无渡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这就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2.唐朝不仅是诗的王国,也是音乐的王国。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
的有哪篇是大量音乐描写的名篇?白居易的《琵琶行》,它是通过大量的比喻、凄清的景
物和听众如梦初醒的意态来烘托琵琶声的美妙绝伦,进而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的。那
么,我们今天就再来看一下中唐诗人——人称“诗鬼”的李贺,又是如何用自己的一支妙
笔来展示演奏家李凭的高超技艺的呢?
三、李贺和李凭:
李贺,字长吉,中唐诗人。他仕途坎坷,一生抑郁,诗风凄艳诡谲,因而他被人们称
为“诗鬼”。他只做过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即有才名,其作品继承了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驰骋想象,运用传说,熔铸
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关于春天的诗句有 独特的诗风。
传说他每次出门,跟随的书僮身上总背一只锦囊,他边走边吟诗,每得佳句就写下来
放进囊中,归来时再补足成篇。他的诗歌继承《楚辞》和乐府民歌的传统而有所创新,在
诗歌的形式、意境、比喻、语言等方面不落前人窠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优秀作品
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
“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桃花乱落如红雨”等,为后世所传颂。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
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所谓“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
迎。”身价之高,远超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同时也受到诗人们的
热情赞赏。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
七言、杂言。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
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方扶南:“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
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见PPT)
四、初读全诗(听读,齐读,了解诗意)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读准节奏节奏:223
3、找同学朗读,读出情感
五、读懂诗意,明晰写法
先解题:乐手、乐器、诗体
吴丝蜀桐张高秋
吴丝蜀桐:“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写箜篌构
造精良,借以突出音乐的高雅。
空山凝云颓不流
“响遏行云”——《列子汤问》。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
云都为之动容,凄然停步仿佛在俯首谛听(侧面描写)。
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江娥啼竹素女愁
音乐变得愁苦郁闷,我们仿佛听到娥皇和女英在湘江边为舜痛哭不己,泪尽,继之以
血,将湘江之竹尽染绯红;又仿佛在重温素女弹奏起五十弦瑟,令人悲不自禁……
从侧面写出了音乐声的感人肺腑。
面对这样出神入化的音乐,人们不仅要问,这是谁呀?能够弹奏也这么感人的音乐?
有人告诉我们,这原来是李凭在国都之中弹奏箜篌。
李凭中国弹箜篌
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诗人故意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和直说,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
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以声类声“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蓉泣,状其声之惨淡;
兰笑,状其声之冶丽。”
——王琦《李贺诗歌集注》
昆山:也叫“玉山”诗穷而后工 或者“群玉之山”。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韩诗
外传》云:“其声若箫。”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深沉哀郁,演奏时余音袅袅,给人“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
以形类声
昆山玉碎: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
“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都是比喻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借指长安,当时的京城长安四面,每面有三个门,所以说是十二门。
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
——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紫皇: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双关语,兼指天帝
和当时的皇帝。
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丝弦弹奏出的妙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
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侧面描写)。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
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那激越的声响,那憾人心肺的力量,震破了女娲所补的苍天;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
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新奇,出人意表,而又感人肺腑。秋雨密密匝匝的坠落声,可以
摹状乐声的急促,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夸张)。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教: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
老、瘦: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得极生动。鱼之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
的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
或者之后,如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侧面描写)。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舞蹈完成,乐曲结束。但是,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
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
离去。
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
所用艺术手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
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样,都是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
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
《陌上桑》:
“领略的近义词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六、小结:
李贺这首诗用瑰丽的词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音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
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冷如秋霜,艳若桃
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通感的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的形象化、视觉化,化
无形为有形。还有夸张、比喻、侧面描写(侧面烘托)、想象……
诗人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中,寄托着自己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对乐曲的
感受和评判,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七、拓展阅读1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译文】:
亲亲昵昵学一对小儿女轻言细语,卿卿我我聚两个俏冤家暗叙衷曲。
突然间豪放如风展旗是谁正高歌引吭,又如勇士跃马挥剑杀敌擒王。
又转成浮云依依柳絮飘扬无根无蒂,又好像远天茫茫道路迷茫。
叽叽啾啾分明是烟霞中群鸟歌唱,影影绰绰兀立在乔木上百凤朝凰。
峭壁悬崖让人寸步都攀援难上,深壑幽谷崩石滚落千丈轰隆传响。
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对音乐太外行不懂欣赏。
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振人起强人坐令人低昂。
仓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挡,泪潮呀早已经汹涌盈眶。
颖师傅好功夫实非寻常,别再把冰与火填我胸膛。
解析:
全诗从演奏的开始起笔,到琴声的终止完篇。
诗人首先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然后,诗人又写了音乐效果,以自己当时的
坐立不安、泪雨滂沱和冰炭塞肠的深刻感受,说明音乐的感人力量。
形象的刻画为效果的描写提供了根据,而效果的描写又反证了形象的刻画的真实可信,
二者各尽其妙,交互为用,相得益彰。
拓展阅读2: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想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
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2.“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弹琴,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
悦。“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
融合在一起。比喻琴声的空灵.
3.“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是说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开
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比喻琴声的美妙,使人忘记外
物.
拓展阅读3:王小玉说书(选自《老残游记》刘鹗)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
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
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
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
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
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
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
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
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
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
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
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
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咏鹅拼音版带拼音 是湖南
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
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
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
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
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
心有戚戚焉’!”
请问这段描写综合运用了哪些描写的手法?
(八)作业布置
一、背诵全诗。
二、理解性默写:
1、《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强大的震撼力的诗句是,。
2、《李凭箜篌引》中“,”两句正面写乐声,时而众弦
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
林木,响遏行云。如带露的芙蓉,似盛开的兰花,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
思奇特,形神兼备。
3.《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的深秋的句子是:,交代演奏
者和演奏地点的句子是:。
4.《李凭箜篌引》中写舞蹈完成,乐曲结束,但是,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
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
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的句子是:,。
三、阅读《李凭箜篌引》,完成1—3虞美人高中课文原文 题。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两句用“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
艺精湛,借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B.诗的前四句虽然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但却并未按一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
写琴、写声,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之力,“空山凝云”一句,更有以实写虚之妙。
C.诗的七、八两句用语平实,说的是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就连皇帝也被乐声打动,突出了箜篌声的高亢嘹亮,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高超。
D.“梦入”两句,用“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蚊,突出本己羸弱乏力,
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E.整首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
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2.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绝句杜甫译文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
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谈谈你的理解。
3.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答案:
二、
1.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
4.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三、
(对一个2分,全对5分。)
2.“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观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写声音的清脆悦耳,“凤凰叫”写声音的响亮激越,
“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
“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3.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
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
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更多推荐
箜篌引公无渡河赏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