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短-左思右想的意思
2023年4月23日发(作者:适合朗诵比赛的经典名篇)
《雨霖铃》优秀教学设计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着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
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
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1)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一课时
多媒体电脑平台(配备宽带上网)、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
一、深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我们昨天学习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感受了豪放派豪迈的词风,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
截然相反的词风——婉约派。而其中的代表词人是柳永。大家在课文
注释上看到,这是一首离别词。生离死别都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人
们最不愿遇到的事情。下面,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读,感悟词人的缠绵
悱恻的离愁别绪。(点击网页“配乐朗诵”)
二、整体把握,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点击网页“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气氛
里。
2、学生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板书: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三、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1、教师设问:
有同学曾经问我:《琵琶行》里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在
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 的社会底层市民。那
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
—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似有点 。大家
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说明:针对该生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点击网页介绍有关柳永的
经历。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柳永的背景及与歌伎情深意切的关系,懂得
借助背景,“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2、点击网页“关于柳永”,教师同时简要点拨:
教师: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
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
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
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
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
的很多佳作,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这首词就是描写了 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
歌伎难舍难分形容雪的诗词佳句 的痛苦心情。
四、点击网页“配乐朗读”,学生朗读一遍,加深对作品的整体
认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作简要评价,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形容风大的诗句
五、 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
手法。
1、教师:写景抒古诗75首必背 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
时难别亦难”,在 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
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 是如何通过写
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 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
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 发言,教师板书:
上阕: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衬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美到心碎的禅语 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 :(视学
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 )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
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
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黄昏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
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
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
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
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
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
的根底,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
落寞。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
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
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
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
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
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到达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
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
也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上一句是什么 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
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那么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
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
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将所储藏的感情传染给学生。
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六、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
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
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
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3、教师点击网页有关诗歌意象局部,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
认识。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
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
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
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
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
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
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
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组合了
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 彩,渲染了浓烈的气
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4、学生自主朗读作品,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
5、学生作示范朗读。
七、师生共同归纳本诗的写作技巧:
教师:从以上的 可以知道,鉴赏诗歌,如果准确把握了意象的特
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就不难理解 的感情了。如果我们再细细 , 在
上下阕的写景角度上有点不同,那就是——上片实写,下片虚写。而
其中的转折句是“念去去”句。因此,我们可以归纳本词的主要的写
作技巧是:
板书:
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八、点击网页“配乐朗读”,学生背诵全词。
九、课内外迁移: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窠巢 又接触了婉约派,如行道迟迟 攀的组词 果各用一个比喻
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1、学生马上思考, 发言。
2、教师准备以下范例,必要时作引导:
例:如果说豪放派是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派就是江南
女子;
如果说豪放派是长江黄河,那庐山烟雨浙江潮 么婉约派就是小桥流水。
如果说豪放派是高山大海,那么婉约派就是山涧小溪。
如果说豪放派是《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派就是《夜半小夜
曲》。
十一、演示网页,链接宽带网,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校园网和互联
网进行自主学习
十二、下课。
十三、板书设计:
雨霖铃(柳永)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上片:话别之时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衬托人物感情。
人物形象:无绪、泪眼、凝噎
下片:别后之境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箜篌是什么乐器图片-刘根尚
更多推荐
雨霖铃教案全国一等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