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二-古诗游山真实的戚夫人容貌 西村 陆游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春雪韩愈赏析)
2023年《春日充满正能量的励志短文 偶成》教学反思
2023年《春日偶成》教学反思1
《春日偶成》的作者程颢,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在读这首诗前,我特意查
了《宋诗鉴赏词典》。可惜的是,没有收录这首诗。于是只能依据自己的认识,
对这首诗进行简单的分析。
编者把这首诗与杜牧的诗《江南春》放在一起,我猜想是有一定的用意。《江
南春》对春天的描写,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采用对比的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哪?诗的前两句是写晴朗天气下的江南春色,后两句则为雨天的江南春色。前者
明丽、色彩鲜明,后者朦胧、迷离、神秘。两种情形下的江南,各具特色,互为
补充。由此,江南的春色跃然纸上,学生的理解、感受才愈加全面。至于诗背后
隐含的政治因素,我想学生有所了解就行了。学生在读诗时能够感受江南春色的
美,了解诗的叙述手法,才是学习的重点。
而《春日偶成》则有所不同。它是诗人游玩时,即兴写的一首诗,所以说是
春日偶成。诗中景物的描写清新恬静,没有雕琢的痕迹,浓浓的诗意自然从诗人
的笔端流出。前两句写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拂着人面,时当近午,
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诗人为什么会来到河边?那是美好
春色的自然吸引。要想读懂这两句,我们需要了解程颢的哲学思想。这又是一次
知人论世。程颢在中国哲学史上创立了一个学派,由陆象山和王守仁完成,史称
“心学”。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程颢认为,做人的第一要务
就是要懂得万物一体的道理;然后牢记此点,并且真诚的用心去做,使人逐渐恢
复与万物一体的意识。了解此点,再来读这两句,就会明白诗人为什么会随着一
行垂柳,不知不觉地来到“前川”。那是诗人在明丽的春光中,感觉自己于大自
然融为一体了。就像程颢所说,“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
之道。”也就是所谓的__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吧。这一点,对学生平日写作时感
到无事可写的学生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启示吧。
诗的后两句写了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
少年。诗人感到自己与美好的春光,世间的万物融为一体,那种自得其乐,被当
时的人(作者眼中的凡夫俗子)所不理解,是必然的。诗人这样写,一是用别人
的不理解、别人的议论衬托自己的快乐,二是希望能够唤醒世人丢失的与万物一
体的意识,可谓任重而道远。所以说,它是前两句诗意推进的结果,意用自己的
与万物合一的感受来唤醒世人麻木的心。
这首诗分析到这儿,才感到作者写作的高明:在看似简单的事件中、现象中,
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这就是理趣诗的特点吧。学生学习这首诗,重点还是懂得诗
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游春的快乐。至于其中的理趣,万不可刻意为之。老师不能
在教学时,把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全盘灌输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
水平,进行合理有效地教学设计。否则,是不能完成本学段课程目标的。如果在
学这首诗前,复习一下与它结构、叙述方法相似的《观书有感》,学习的效果可
能会更好。
2023年《春日偶成》教学反思2
景、情、理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元素,也是打开古典诗词艺术殿堂的一把
钥匙,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若能披景入情、缘情入境、因理生悟,必将收到很好
的效果。
先说“景”。
《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都和春天有关,也都有对于春景的描写。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
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
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
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
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魅力的春天。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也许,这首诗也
能名噪一时,但很快将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
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景物,对人性的深思冥想。
于是关注了“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句既有“景”又含“情”。诗人
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感叹,
就特别引人遐想。有人说,这是诗人对于佛教的讽刺,我也同意这种观点。但是
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一定非让他们在这里就学会明显的批判,不要硬性的破坏诗
人带给我们的关于春天的美丽感受。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
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
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在程颢的诗作中,这算的上是一首好诗。
最后再说“理”。
2023年《春日偶成》教学反思3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浮萍一道开的上一句 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
意兴所至而写下的。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从诗的题目入手。在上课开始,引领学生抓题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
此首诗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触景生情写得。同时联系其他诗人
在游山玩水时由于意兴所至,往往是佳作传诵久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就是因李白的“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所以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才会更打动人。
这也正是“偶”字的妙用。
2.抓住诗的“眼睛”。作为一首古诗来讲,要让一位学生都能知道这首诗的
意思,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难。可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古诗,那就很难。于
是我试着从诗眼入手,学生能抓住诗的眼睛“乐”字来学习本首诗就相对的要容
易些。首先是让学生找哪些美景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云淡”、“风清”、“花”、
“柳”、“川”。就是这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是笑
他偷闲出来玩耍呢。
3.课外扩展。由于这两首古诗都是有关“春天”,所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
有关“春天”的诗,于是出师表全文及翻译 在课上,我也把朱熹的《春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祖国的文字魅力,特别是古诗文的学习。
总结了这节课的大概思路,觉得这首诗的教学还可以从两首诗的联系入手,
同时要从多方角度去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比如是想象诗歌诵,比如是想象写话,
同时还可以插入有关春天的视频介绍,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体会作者的“乐”。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
意兴所至而写下的。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乐”字入手:
我因何而乐?这个问题的抛出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诗的第一二句,接着我又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说这里的景是怎样的美,作者是怎样游玩的?几个动
词的提出让学生找到了作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愉悦心情。
我又让学生说说我“乐”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充分挖掘诗句所要表达的感情,
谈到了:因为乐,我忘记了时间(近午天),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学少年),忘记了
别人的闲言闲语(将谓偷闲),乐到了别人都不知道他自己有多快乐。这样两个问
题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了解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调
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会了全面分析诗句。
这一节课效果较好!昨天,利用一点时间和学生的谈心,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明显提高,举手回答的人明显增多,特别是马佳瑞,石昌弘,高雅婷都举起了手,
学生一参与回答问题,上课的气氛就明显不一样了。
一)师:转眼又是春暖花开,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
生:我喜欢去春游
生:我喜欢在软软的草地上晒暖暖的太阳
生:我喜欢看看美丽的风景
生:我喜欢听听小鸟的叫声
(有生插嘴:我讨厌小鸟的叫声,有一次睡觉都被他们吵醒了。师可以这样
引导:如果当你在游玩时,听到清脆的鸟叫声,你会讨厌他们吗?)
生:我喜欢在草地上放风筝
学生仿佛真的来到春天在快乐地玩耍!
二)师: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诗人看到美丽的红花,禁不住走到跟前闻了闻花香,抚一抚花
瓣,又来到垂柳下,风吹拂柳树,柳枝也翩翩起舞,诗人也在树下跳起舞来,不
知不觉来到小河边,看见了蝌蚪在游来游去,仿佛在找妈妈!
三)师:除了这些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作者没写到的景致?
生:我看到了天空中飞翔的小燕子。
生:我看到了鸭子在河里游泳。
生:我看到了冬眠的动物都醒来了。
生:我看到了农民伯伯在田里播种。小朋友们在草地上放风筝。
四)师: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到处讲学,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这时却被
眼前美丽的春景诱惑了,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可是地里劳动的庄稼人、河边洗
衣的姑娘们在议论他呢!听到他们说什么了?
生:他们可能会批评他:年纪这么大了,还这么贪玩,也不回家好好呆着。
生:他们可能会说:虽然年纪这么大,但还像个小孩喜欢游玩,真是个老顽
童啊!
就这样,和学生轻轻松松的谈话中感悟诗的内涵,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
意兴所致而写下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首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文,引导学生正音、
断句,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猜测:诗人是在什么时间做了什
么事?当时的天气情况怎样?诗人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学生兴致高昂,争相发
言,都说得有根有据。在诗句中找到了根据,再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古诗的意思,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诵读并达到会背诵、能默写。因为学
生学习主动,问题迎刃而解,老师自然而然就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语文,如果能想办法把学习变成类似于猜谜语、讲枫桥夜泊唐张继古诗 故事的游戏形式,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老师教起来也事半功倍。
2023年《春日偶成》教学反思4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
意兴所至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作者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构
成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诗人完全陶醉了,
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整首诗写
景和抒情密切相依,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赞美春色,热爱自然的感情。
在教学中,在学生读通、读顺古诗后我通过激发学生“提问质疑”——“百
家争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词语的意思,并特别当强调重点(或关键)词语意
思,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其次,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一、二句。这两句主要写景,
提问:“诗人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春景?”学生便能从古诗原句中找到“淡云”、
“轻风”、“红花”、“绿柳”等意象,通过小结,把这些意象联系在一起,让
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景色,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一、二句。接下来理解古诗的
三、四句。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大自雨天幽默正能量的句子 然的热爱。在解读时,让学
生结合书上的插图,先想一想面对美丽的春景,诗人的心情如何?接着通过提问
“诗人正在欣赏美丽的景色,但是却有人在议论他呢,人们是怎样议论他的?”
引出诗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诗人,
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用自己
的话说一说。最后,通过小结让学生了解诗的结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让学生思考“诗人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点出本诗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
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诗
句的意思后,还应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联起来再说一遍。在引导诗句意思时,在理
解词义后将词意带入句意,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第二,在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感
情上,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诗人会高兴、愉快?”让学生直观感受诗
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对时间的掌控能
力还有不足,导致前紧后松的状况,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多学习,多锻炼。
2023年《春日偶成》教学反思5
《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
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
学这首诗,我引导学生学习时,让学生不要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
就让学生把这首诗带回家,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同读,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
感受,效果很好。因为,我们年轻人上这课,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所体会到的东
西往往也是浅层的,是难以体会到那种偷闲之乐。引导学生引导与家中老人玩这
首诗,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们自会发现到春天真的好美,端午节风俗的主要活动 说不定还能够引发
他们深入地思考,写出一些__来呢!
现在,好多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写春天的__,我觉得除了我们与学生同游春天
去写,引导学生同家人再游,那春天的感觉肯定与老师的参与不同。老师带着学
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
有利于学生创造。
2023年《春日偶成》教学反思6
宋代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这首诗是作者春
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
郊游的愉快心情。
古诗不仅色彩美——云淡、花红、柳绿,景物颜色鲜明,将眼前的景物描绘
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一二句写景,三、四句
抒情,密切相依,融为一体。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
通过充分的预习,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进行《春日偶成》
的扩写,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
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
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2023年《春日偶成》教学反思7
程颢的《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
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我教此课,引
导学生在大体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读,小组读等多
种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像,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和意境美。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
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
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领着孩子们走在松软的土地上,感受春光明媚,沐
浴在充满暖意的大自然中,来一起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是最好不过的了。我和
学生一起搜集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读、背诵,效果非常好。
2023年《春日偶成》教学反思8
《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程颢在春日游玩时即兴写的一首诗,诗歌
主要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游玩时的快乐心情。诗歌写景清新
恬静,抒情自然真切,可谓情景交融。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描写的美丽春景和
使人陶醉其中的那份快乐呢?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朗读,
边朗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以小诗人的身份走入文本。我问同学们:“小诗人们,
现在你们来到郊外游玩,天气怎么样啊?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看到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风儿轻轻地吹在
我的脸上,真舒服啊!”有的说:“我来到野外,看到四处开满了鲜花,我仿佛
闻到了花的清香。”还有的说:“我看见一条小河从前面流过,河水哗哗的流淌
着,河岸边还种着一排排柳树,那柳枝翠绿翠绿的,风儿一吹,仿佛在跳舞呢!”
甚至有同学联系前面学过的《燕子》一课说道:“我还看到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
来了,加入了这百花争艳的盛会。”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已经走入诗歌的美妙境界
中,我马上问道:“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小诗人,你的心情如何呀?”“快乐的,
兴奋地,兴高采烈的。”我趁机引出诗句中的“乐”字。并问学生:“沉浸在快
乐中的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你能来表演一下吗?”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的
翅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当时诗人的那份陶醉。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
锅,学生纷纷手舞足蹈起来,有的说:“我会张开双臂,大声高呼:‘春天真是
太美了!’”有的说:“我会躺在草地上,一边欣赏天空的云朵,一边听听鸟儿
的歌声。”有的说:“我想要扑到大地上,闻闻泥土的芳香。”还有的说:“我
会来到小河边,伴着微风,和柳树一起翩翩起舞。”“是啊,看到你如痴如醉的
样子,地里的庄稼人会怎么说呢?”我追问道。“这是哪里来的疯老头呀?”“这
么大的年纪了,还像个小孩一样贪玩。”“他这是怎么了,不干活,跑这儿来瞎
闹!”学生纷纷猜测说。这样一来,对“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一句诗的理解就不用我再费口舌了。
诗人程颢是快乐的,因为他欣赏到了美丽的春景;我也是快乐的,因为我的
课堂如此活泼,如此生机盎然;我相信我的学生也是快乐的,因为他们不受约束
的畅所欲言,更因为他们已经陶醉在了诗人所描述的迷人的春景中了。古诗讲究
的是一种意境美,如果把古诗教学单纯地理解为对诗句逐词逐句的解释,那就失
去了古诗教学的意义。教学中,我利用有限的教材资源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了诗歌的优美意境,让生硬的文字变成了多彩的画面,把机械的理
解变成了生动有趣的表演,把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学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现智慧与才
华的大舞台。
更多推荐
偶成程颢古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