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翻译和原文-好听的儿歌大全100首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此夜曲中闻折柳下一句是什么)

部编版-初中语文-打印版

《式微》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同学们,“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北岛的诗经典句子 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式

微》。《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芳者歌

其事”的经典之作。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二、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蜉蝣为什么只能活一天 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领会诗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三、原文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四、注释

《式微》:选自《诗经邶风》。

部编版-初中语文-打印版

式微:意思是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邶风:邶地的民歌。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胡:何,为什么。

微:(如果)不是。

君:君主。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躬:身体。

五、诗意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六、赏析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

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

独具匠心。

七、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

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示儿陆游古诗 代诗歌下里巴人是什么意思 的

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部编版-初中语文-打印版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铺叙)

“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八、问题探究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参考: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

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

果。

(2)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

平。

(3)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参考:

采用了反问、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

(4)全诗都是设问句,试分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

“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受奴役者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

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不平。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

诗歌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5)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

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全诗表现了家人盼望服役在新高一语文必背篇目 外的亲人回秋雨的心情经典句子 家

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

怒。)

部编版-初中语文-打印版

九、苦海无涯 诗歌主旨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

为的怨怒。

十、板书设计

更多推荐

诗经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