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楚狂人下一句-柳永满江红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古诗《雪》儿童)

诗歌中的传统意象

意象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

术语。“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和感兴,“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

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

“意”和“象”的统一。在诗歌中,总有一

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

着特定的情

感。

诗词中有哪些较为常用的意象呢?

植物类:一般有松、竹、

梅、兰、菊、柳、桃花、海棠、牡丹、杜鹃

花、梧桐、枫叶、落花等。

动物类:一般有鸿雁、孤

鸿、鹧鸪、燕子、杜鹃鸟(子规、望帝、杜

宇)、蝉等。

器物类:一般有羌笛、芦

管等。

景物类:一般有浮云、霜月、

夕阳、绿窗、高楼、西楼、东篱、南浦、新

亭、关山、烟花等。

既然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

象征意蕴,那么,在鉴赏时,如果挖掘出这

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了。

例如,一提到”羌笛“,不仅要想到羌笛是

一种管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

音,想到寄寓于这声音中的别意与乡情。再

如,诗歌中一提到“杨柳”,我们不仅要想

到杨柳婀娜的春色,还要想到以杨柳表示挽

留的情意,要想到送别的不舍和思乡的缠

绵。

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

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

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

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

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

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

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

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

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

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

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

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

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

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

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

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

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

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

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

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东篱

陶渊明《饮酒》诗有一句“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然

自得的生活情趣,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这里的“东篱”应该是实写,别无他意。然

而,此后的文人,从“东篱”上面似乎找到

点什么感觉,于是纷纷用“东篱”入诗,以

表现那种高雅、疏淡、飘逸的情趣和洁身自

好的品格。那么,后人诗中的“东篱”是实

写吗?为什么不可以是“西篱”“南篱”或

“北篱”呢?真是奇怪。例如,李清照的《醉

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就

是典型的例子。

南浦

自从屈原在《九歌。河伯》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中出现了

“南浦”这个意象之后,后代许多诗人便开

始借发挥起来。在屈原的诗中,“南浦”指

的是南边的一条支流,可后来,只要写水边

送客就非用“南浦”不可。不知道,后来的

人是不是觉得一定要到屈原送客的地方那

样才够情调呢?江淹《别赋》中就有“春草

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的精彩诗句,看来,不用“南浦”,就好像

觉得味不足似的。后代的诗人写送别的时

候,南浦便有了丰富的情韵,染上了一层离

愁别绪。南浦也作“别浦”。

鹧鸪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对于

鹧鸪的叫声,古人觉得好像是“行不得也哥

哥”,因此听到鹧鸪声,就好像听到它向人

们提出“行不得”的警告一样,当不情愿远

行又不得不远行的时候,听到这种叫声,心

里便会产生更加悲凉、伤痛的感受。所以诗

人常常借用其声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例如

唐代诗人郑谷以一首《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而闻名于世,被誉为“郑鹧鸪”,成为文坛

佳话。有时,鹧鸪的叫声也常常被诗人用来

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例如,辛弃疾《菩

萨蛮》中“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其

中诗句暗示“行不得”,表达的是自己亲身

参与抗金恢复的愿望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无

奈。

鸿雁

第一,大雁是一种候鸟,定

期往返于南北方,我国绝大部分地域都可以

看到雁阵飞过,这就使许多滞留外乡不能按

期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限的忧思。

很多诗人通过诗歌,在大雁身上寄托自己的

思乡之情。例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

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表达的就是游子漂

泊思乡之情。第二,由于古代有“鸿足传书”

的传说,所以在诗中,大雁往往还承担传递

音讯的作用,很多诗写到“大雁”,往往表

示盼望、惦念外出在外之人的音讯,也就传

达了思人之情。例如,李清照《一剪梅》“云

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

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

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大

雁总是结队迁徙,在途中经常会由于某受到

猎人射击等原因掉队,成为孤雁。在诗人笔

下,“孤雁”的意象很多,诗人往往用“孤

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

诗人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

代表作品有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

居作》和杜甫的《孤雁》等。

浮云

浮云一般指漂泊不定的云。

在诗词中,浮云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例如,李白《送游人》“浮云游子意,落日

故人情”,把天空漂荡的白云看成是行踪不

定、任意东西的游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

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也是

典型的例子。另外,浮云还有一层意思,往

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例如,王

安石的《登飞来峰》可惜的近义词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其中的“浮云”比喻一

切邪恶的势力。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

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

蔽日”比喻奸臣蒙蔽皇上。

绿窗

绿窗意为绿色的纱窗。唐宋贵族妇

女喜欢在春夏之季贴绿色纱窗,蔚为风气,

诗人简称为绿窗,也作碧窗。在中国古典诗

歌中,它往往表示一种温暖的家庭后气氛,

或者一种闺阁情境。例如,刘方平《月夜》

中“今夜偏知地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绿窗”显示的是一种温馨的情调;再如,

李益的《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蜀道

山川心易惊,绿窗残梦晓闻莺”,则展现了

一种闺阁的情境。

西楼

西楼指位于西面的楼。古代

诗人特别钟情“西楼”,可是,“西楼”毕

竟不是“岳阳楼”或者“黄鹤楼”那样的“名

楼”,我们从地图上似乎找不到它的位置所

在。可是,为什么不同时代、不同遭遇的人,

都会选择“西楼”,而不是“东楼”、“北

楼”之类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许浑“满天风雨下西楼”;李清照“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晏几道“西楼月下当时见,

泪粉偷匀”。从上面的例子中,大体可以这

样猜测: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

者指代闺房,或者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者

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者指代登高望月怀

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总而

言之,既然能称为“楼”,“高”一定是它

的特点,所以,很多情况下,“上西楼”、

“下西楼”就成了独特的搭配。

凭栏

凭栏的意思就是依靠着栏杆

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

“凭阑”等词语,就有了多种不同的意味。

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

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李煜“独自莫

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岳飞

的“怒发冲冠,凭栏处”等,诗句中的“凭

栏”,都和某种激动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古

人怀念远人,或心有所思,或挹郁愁苦,都

习惯默默地凭栏对远。例如,柳永的〈蝶恋

花〉“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丁香结

丁香结比喻心中郁结的忧

愁。例如,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

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和冯延巳〈醉花间〉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都是比喻心中

的忧愁。

新亭

〈世说新语〉和〈晋书。王

导传〉记载了一个“新亭对泣”的故事:南

渡后,名门士人一有闲暇就相邀到新亭(今

南京市南)饮宴,有一次,大家忽然想起了

北方的故土,相视流泪。只有丞相王导慷慨

激昂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后

来,因为“新亭对泣”的故事,“新亭”这

个普通的地名,也就有了象征意义,表示怆

怀故国,或者表达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辛

庇弃疾的〈水龙吟〉“长安父老,新亭风景,

可怜依旧!”就是典型的例子。

落红

“红”要诗词中常常是“花”的

代名词,而且一般指凋残的花,与其他词语

搭配,多加“落”、“乱”、“残”等字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在看到

自然界花开的时候,敏感的心灵往往使他们

情不自禁地落泪,那么,可以推想,当诗人

看到象征衰残的落花的时候,又怎能无动于

衷呢?落花撩动了无数诗人的情思,在诗人

看来,落红是春天即将离开的信号,也是美

好事物转眼成空的象征,它又仿佛是不幸者

的命运写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写过落

红,常常带着无限惋惜和无奈的感情。辛弃

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

无数”,就是很好的例子。李商隐还写过一

首〈落花〉诗呢。

危栏

危栏,高处的栏杆,往往

表示登高望远或者登临抒怀,多与忧国、伤

怀、思人等有关。例如,欧阳修《踏莎行》:

“楼高莫近危栏倚。”辛弃疾《摸鱼儿》: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关山

一般泛指关塞山川。例如

《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又如,秦观《鹧鸪天》:”一春鱼雁无消

息,千里关山劳梦魂。”当然,后来的诗人

用“关山”,也借指遥远的地方,多与思乡、

念人有关。例如,晏几道《生查子》:“关

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折柳

古代的歌曲名称,一名折叠杨柳、

杨柳枝,原来为两汉乐府横吹曲辞,六朝诗

歌多为伤别怀人之作,在唐代,也有人翻唱

新曲。例如,白居易《杨柳枝》“古歌旧曲

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2002年高

考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就是这层含义。

另外,汉代送客到霸桥折柳赠别,到唐代,

旅人将行送至长亭,往往要折柳以赠别,取

其“柳”与“留”同音,以表达“挽留”之

意,例如赵嘏的《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

愁,可怜春色独怀忧”。

黄花

指菊花。菊花中以黄色的

为正品,所以称为黄花。例如,李清照《惊悚诡异短篇故事 醉

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花瘦。”

楼兰

汉代西域的国名。后代诗文

中常常用“斩楼兰”、“破楼兰”抒写为国

立功、抗击外寇的壮志。李白《塞下曲》“愿

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即为此意。

沙鸥

沙鸥是一种白色的鸟,古人常

用来比拟白发,抒发愁怀。例如,杜甫的《旅

夜抒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因为诗人带着愁情去看沙鸥,所以,沙

鸥也好像很忧愁一样。再如辛弃疾《菩萨

蛮》:“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

沙鸥,一身都是愁。”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

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

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

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

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

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

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

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

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

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

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果实累累的拼音 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

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

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

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

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

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

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

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

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

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

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

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

《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

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

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

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

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

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

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

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

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

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

《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

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

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

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

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

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

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

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

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河流的拼音 下保持高洁的品

质。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

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

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

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

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

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

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

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

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

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

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

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

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

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

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

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

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

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

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等。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

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

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

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

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

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

《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

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

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

(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

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

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

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

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

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

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

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

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

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

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

《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

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望岳原文及翻译赏析

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

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

《感恩多》),等等。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

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

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

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

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

(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

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

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

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

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

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

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

凉的巷口。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

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

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

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

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

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

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

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

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

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

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

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

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

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

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

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

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

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

成愁?离人卜算子咏梅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

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

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

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

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

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

分愁滋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

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

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

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

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

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朋友:“一白

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

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

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

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

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

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

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

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

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

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澎组词 寓富

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

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

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

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

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

昏鸦。”

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

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

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

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

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

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

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

“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

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

屏山,水调歌头诗句 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

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

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

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

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

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

伤感的情绪。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

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

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

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

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

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

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

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

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

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

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

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

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

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

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

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等等。

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

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

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

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

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

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

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

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

瑟,别路绕出川。”

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

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

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

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

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

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

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

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

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

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

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

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

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

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

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

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

《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

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

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

“喜结连理”。

孔方兄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

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

意)。

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

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

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

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

侣。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

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

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

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

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

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

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柳营指军营。唐武元衡《送

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

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

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

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

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

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

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

营。如,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

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南冠指办犯。《左传成公九年》: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

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

囚也。’使税(通‘脱’)之。……公曰:

‘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

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

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钟仪囚

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

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

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如骆宾王《在狱

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李

白《流夜郎闻不预》:“北阙圣歌太康,南

冠君子窜遐荒。”

更多推荐

有暗香盈袖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