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强的三个皇帝-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典故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写景的古诗词大全集)
1/21
寄李白原文
寄李白原文
寄李白原文1
南流夜郎寄内
唐代李白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
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译文
身在夜郎的我因离居而怨恨愁闷,明月楼中音信稀疏。
北飞的大雁就要归尽了,仍然没有收到你的书信。
注释
豫章:郡名,即洪州,天宝元年改为豫章郡,在今江西南昌。
创作背景
此诗为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寄给居住在豫章的妻子宗
氏所作。李白一生很少顾家顾妻子的诗,而流放夜郎途中,却写出了满怀深情的
寄内诗。可见流放事件对李白内心造成的刺激之大之重之深。
赏析
李白《南流夜郎寄内》诗道:“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
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这是李白在盼望安陆妻子许氏的来信。“离居”和
盼“豫章书”,都足以说明李白已经不是在途中流走了,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地
址了。这首诗的标题中的“南流夜郎”和诗句中的“夜郎天外”说明这个固定的
地点,只能是夜郎。首句中的“怨”字,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不平。次句言自
己身在天外,妻子音信杳疏。最后写北飞的大雁都没有了,仍没有等到妻子的书
信。
可知宗氏在白上流途后仍然留在江西,宗璟又何能不陪姊而随李白?“南流”,
更可知其不是溯江西去而是向南。时正是在乾元二年春天,按《大唐诏令集》卷
2/21
八四《以春令减降囚徒制》:“其天下见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全免”之下
有注曰“乾元二年二月”可知,李白正是依此诏免流,时正在洞庭舟中,还没有
得闻诏令。
寄李白原文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
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唐代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
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
省黔阳县。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
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
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
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
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
阳邻近)。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寄李白原文3
寄李白
唐代任华
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3/21
我闻当今有李白,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登庐山,
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
登天台,望渤海,云垂大鹏飞,山压巨鳌背,
斯言亦好在。至于他作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
既形容雨大的成语 俊且逸。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手下忽肥料的拼音 然片云飞,
眼前划见孤峰出。而我有时白日忽欲睡,
睡觉欻然起攘臂。任生知有君,君也知有任生未?
中间闻道在长安,及余戾止,君已江东访元丹,
邂逅不得见君面。每常把酒,向东望良久。
见说往年在翰林,胸中矛戟何森森。新诗传在宫人口,
佳句不离明主心。身骑天马多意气,目送飞鸿对豪贵。
承恩召入凡几回,待诏归来仍半醉。权臣妒盛名,
群犬多吠声。有敕放君却归隐沦处,高歌大笑出关去。
且向东山为外臣,诸侯交迓驰朱轮。白璧一双买交者,
黄金百镒相知人。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
未尝一日低颜色。八咏楼中坦腹眠,五侯门下无心忆。
繁花越台上,细柳吴宫侧。绿水青山知有君,
白云明月偏相识,养高兼养闲,可望不可攀。
庄周万物外,范蠡五湖间。人传访道沧海上,
丁令王乔每往还。蓬莱径是曾到来,方丈岂唯方一丈。
伊余每欲乘兴往相寻,江湖拥隔劳寸心。
今朝忽遇东飞翼,寄此一章表胸臆。倘能报我一片言,
但访任华有人识。
寄李白原文4
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
唐代李白
扬帆借天风,水驿苦不缓。
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
4/21
回峦引群峰,横蹙楚山断。
砯冲万壑会,震沓百川满。
龙怪潜溟波,俟时救炎旱。
我行望雷雨,安得沾枯散。
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
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
译文
扬帆之船借天风航行,最好慢点到达下一个水驿,能拖多迟拖多迟。
天刚刚亮到达西塞山,已比同是流放的伙伴先到。
两岸群峰回峦,楚山横蹙断裂。
水流冲击万条深壑,响声如雷,百川汹涌,波浪滔天。
龙怪潜伏于溟波,等待时机来救炎旱之灾。
我们久盼雷鸣雨落,好滋润干枯的心田。
此一去,鸟都埋怨天路悠长,我更忧愁春光短暂。
我且模仿屈原的泽畔吟,寄给你用江南管弦配配乐,看好不好吟唱。
注释
裴隐:疑亦当时逐臣,故用贾谊投沙之事典。
投沙伴:指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投:抛弃。沙:长沙。贾谊被权贵排挤滴
贬到长沙,他曾作赋吊念屈原。在此借喻裴隐。
砯(png):水击山岩声也。
泽畔吟:《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后常把谪官失意时所写的作品称为”泽畔吟”。
寄李白原文5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唐代李白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鉴赏
5/21
王屋山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自古为道教圣地,号称“清虚小有洞天”,位
居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开元年间,唐玄宗在王屋山为道教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敕
建阳台观,司马承祯是李白的诗友,可能是应他的邀请,公元744年(唐玄宗天
宝三年)的冬天,李白同杜甫一起渡过黄河,去王屋山,他们本想寻访道士华盖
君,但没有遇到。可能是这时他们遇到了一个叫孟大融的人,志趣相投,所以李
白挥笔给他写了这首诗。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在劳山(“崂山”在古代的另一个写法)时并没有当场吟
诗,而是在离开崂山之后不久,以回忆的笔调写的。滑稽的是,唐朝的大部分皇
帝都仅仅因为自认为是道教创始人李聃的后裔而把道教奉为国教,尊老子为“太
上玄元皇帝”;更加滑稽的是,李白仅仅因为也姓李而去凑这个“道教至上”的
热闹。他之所以去崂山,是因为唐朝另一位老道吴筠的怂恿。吴因为进士不第而
学道,在744年遇到李白之前,已经去嵩山和茅山修炼过多年。李白到了崂山,
印象更深的是海,而不是山,所以,他先说“东海”(东边的海,泛指,而不是
现如今作为专有名词的“东海”),然后说“劳山”。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核心部分。所以很多事物,或
者说很多对事物的体验,都是用饮食来比喻。“餐紫霞”典自颜延年的诗句“本
自餐霞人”。这是把紫霞比成了食物。这个比喻在西方人看来,肯定是颇为不雅。
但在中国,因为饮食是文化,而且是高雅文化,什么都可以吃,意味着什么都可
以文化;所以,李白在崂山上大张着嘴,做咀嚼紫霞状,不是什么刹风景的举动,
反而增添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接下来,还是写吃。李白惯用夸张法,曾经有
“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狂譬,把枣子比成瓜虽然不是那么张狂,但也够夸大
的。有人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辩护说,崂山土肥水富,枣子真有鸡蛋般大的。这样
的辩护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是对李白创作风格的误解。在我看来,如果是出自李
白之口,那么,说“劳山枣子大如鸡”,都是可以的。
况且,这个比喻典自有关安期公的传说。据《史记》说,安期公吃的枣子大得
像瓜。“安期公”本来是琅琊郡的一位隐士,在海边以卖药为生,老而不死,后
来得道成仙,被称为“千岁翁”。他是传说中的人物,吃的是传说中的枣子;一
个一千岁的人吃的枣子即使没有100年的生长期,恐怕也有几十年吧;几十年的
枣子长得像个鸡蛋,就不足为奇了。
6/21
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其中之一为琅琊郡,那时,别说是崂山,连青岛都属
于琅琊。秦始皇东巡的最后一站就是琅琊,曾经召见过这位比彭祖还寿长200
年的安期公,密谈了三天三宿。安期公离开时,给秦始皇留言,“千年之后,求
我于蓬莱山下。”因此,有一种传说认为,秦始皇派遣徐福等人入海去求的就是
这位“千岁翁”。李白到了崂山,当然会听说或想起这位道教传说中的神仙,但
说他“亲见安期公”,是绝对不可能。于是,又有人圆场说,李白所见的是另一
个叫“安期公”的人。这样的解释累不累啊?李白自己说“亲见”就一定是亲眼
所见了吗?未必也。《梦游天姥吟留别》曰:“空中闻天鸡。”难道天空中真地
出现了一只鸡,李白真地听见了它的啼鸣?有人非得穷首皓经地去统计“李白斗
酒诗三百”是哪三百首诗,或去考证“白发三千丈”中的“丈”是唐朝的计量单
位从而证明“三千丈”是实指,这些都是陋儒的思维?这样的思维与诗人的思维
有天壤之别。
白居易《长恨歌》起篇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瞧,“俺嘲讽的不是你李隆
基,而是汉朝的某个昏君。你可别找我的麻烦,让我吃文字官司啊。”这等于给
文字狱打了预防针。李白所拜谒的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拜见的时间是
742年,当时他已经41岁了,所以说是“中年谒汉主”。李白坚信自己是天
才,而且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他是抱着很大的抱负奉召入京的;但
到了长安,他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唐玄宗自己此时已沉湎于声色犬马,只想
让李白当词臣,给他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所以只给了一个翰林院的虚职。李白
是何等人,哪受得了这等窝囊气,因此,他感觉颇为“不惬”。他在长安的酒肆、
青楼赋闲、荒唐、等待了三年之后,绝望了,也厌倦了。他跟唐玄宗说,自己想
还乡。唐玄宗知道他去意已决,同时知道他未必真想回老家,而是想纵情山水,
所以给他写的手谕是“恩准赐金还山”。纵情山水的人是把山水当成家的’,所
以“还山”就是“归家”。
眼看自己年纪大了,仕途不再有望;于是,李白的济世之志转为出世之思。《抱
朴子》说,人服了金液就可以成仙,就可以腾云驾雾。在上古,就有神仙以云为
车的传说。诗写到这里,李白已经沉醉于自己的想象,连车子都为自己准备好了,
连在天上的工作都为自己找好了——跟仙人们一起扫扫落花而已。多么轻松、惬
意、逍遥。
7/21
唐玄宗是李白诗歌的“粉丝”(fans),李白离开了长安,但他的诗通过各种
渠道及时地传到皇帝的耳朵里。这首崂山诗激发了唐玄宗对崂山的浓厚兴趣,4
年之后,他派遣几名道士前往崂山采药,并将崂山命名为“辅唐山”,简直把崂
山视若左臂右膀了。上行下效,崂山因此而出了名。这不能不归功于李白的诗篇。
创作背景
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的冬天,李白同杜甫一起渡过黄河,去王屋山,
他们本想寻访道士华盖君,但没有遇到。这时他们见到了一个叫孟大融的人,志
趣相投,所以李白挥笔给他写下了这首诗。
寄李白原文6
《寄东鲁二稚子》
[唐]李白
原文: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
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
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
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
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
1、东鲁,这里指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一带。
2、吴地,泛指金陵一带。
3、龟阴,龟山(在今山东新泰市)以北地区,山的北面叫阴。龟阴田,李白
借用《左传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田的典故,指自己在东鲁的田地。
4、春事,农事。
5、拂青烟,形容桃树枝叶楚辞取名男孩虎年宝宝 茂盛。
6、向,近。
7、旋,回。
8、失次第,形容心绪紊乱。
9、裂素,裁纸的意思。
10、之,至。汶阳川,借指汶水。因汶阳在今山东宁阳县境,靠近汶水。
8/21
赏析:
李白寓居金陵时,看到当地桑绿蚕肥,遥想到寄居东鲁的儿女而作此诗,以此
抒发对他们的怀念和怜爱之情。这是一首情深意浓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意切的
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此诗以景发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如画
的江南春色图。接着褫怎么读 即景生情,想到了远方的家和儿女,泛起慈父之情。诗人运
用华赡的想象,把所要表现的事物形态和神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绮
丽的想象使此诗情景并茂,神韵飞动,感人至深。
寄李白原文7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
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
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
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
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
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
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
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他的诗,想象力“欲
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
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
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
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
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卢虚舟:范阳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楚狂人:指陆接舆,系楚国狂人,
曾狂歌而过孔丘,劝他不要做官。二峰:指香炉峰和双剑峰。
绿玉杖:神仙所用之杖。
9/21
南斗:即斗宿星。
屏风九叠:形容山峰重叠,状如屏风。
青黛:青黑色。
九道:古代地志说,长江流到浔阳境内,分为九派。
谢公:指刘宋谢灵运。
琴心三叠:道家修炼的术语,意思是使心神宁静。
玉京:道家说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诗中既写了庐山
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
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更加迫切了。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岳寻仙不辞远”,可
借以作事业追求者。
寄李白原文8
寄远十一首
唐代李白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萝。
写水山井中,同泉岂殊波。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青楼何所在,乃在碧云中。宝镜挂秋水,罗衣轻春风。
新妆坐落日,怅望金屏空。念此送短书,愿因双飞鸿。
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
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
自知未应还,离居经三春。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
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远忆巫山阳,花明绿江暖。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
10/21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
流波向海去,欲见终无因。遥将一点泪,远寄如花人。
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一日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一为云雨别,此地生秋草。秋草秋蛾飞,相思愁落晖。
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
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
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两不见,但相思。
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长短春草绿,缘阶如有情。卷施心独苦,抽却死还生。
睹物知妾意,希君种后庭。闲时当采掇,念此莫相轻。
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氏书。寄书白鹦鹉,西海慰离居。
行数虽不多,字字有委曲。天末如见之,开缄泪相续。
泪尽恨转深,千里同此心。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
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
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已深。
朝共琅玕之绮食,夜同鸳鸯之锦衾。恩情婉娈忽为别,
使人莫错乱愁心。乱愁心,涕如雪。寒灯厌梦魂欲绝,
觉来相思生白发。盈盈汉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罗袜。
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
鉴赏
《寄远》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作品,组诗数量一本作十一首,一本
作十二首。作品表达的主要是作者远行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其抒发的思
念之情既执着又苦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寄远》系列作品非一时所作。这一组诗或直述或借景物、人事写两地相忍之
苦,表情达意深切细腻,写景状物也传神动人。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以为
是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前后,李白旅居洛阳、南阳等地寄内或自代内赠。
其时,李白妻为许氏,居于安陆。
11/21
组诗抒发的执着的相思之情,是朴素而强烈的。以情感人,是作品的生命。“美
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情感的付出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那么,
这相思之作便表现出浓厚的悲剧色彩。但恰恰是诗中那种于难以逾越的阻隔面前
执着追求的精神,又使这悲苦之情获得了崇高的审美价值,是它在经验与感受的
契合过程中,荡起欣赏者久久不能平静的情感涟漪,这才是诗的根本魅力。
寄李白原文9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1、王昌龄,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开元进士,曾任汜水尉、校
书郎、江宁令,后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左迁,贬官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今湖南怀化市。
2、闻道,听说。龙标,指王昌龄。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沅溪、辰溪,
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龙标靠近贵州,在唐代是比较荒僻的地方,所以诗中
提到“过五溪”,为王昌龄的处境担心。
3、夜郎,唐代县名,在今贵州桐梓县境内。这里泛指湖南西部和贵州一带地
区。
赏析:
天宝四载(745),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怀化市)尉,李白听闻好友遭谗
被贬,写了这首诗。诗中用比兴的手法,对王昌龄的遭遇表示了深刻的关注和同
情。此诗首句写景,兼明时令,取“杨花”与“子规”二象,隐喻着漂泊、伤离
两重含义,蕴味深浓。二句直言其事,点明题旨。后二句寄情于景,王昌龄此一
去天涯路远,再难相见,只有托付情思与明月,聊慰其孤寂。这首诗感情真挚、
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之感,表现出诗人飘逸豪放的情怀。
寄李白原文10
寄当涂赵少府炎
唐代李白
晚登高楼望,木落双江清。寒山饶积翠,秀色连州城。
12/21
目送楚云尽,心悲胡雁声。相思不可见,回首故人情。
译文
夜晚登上高楼四处了望,双江清丽,叶落纷纷。
山色清寒,积翠聚秀,秀色连通州城。
极目远望,楚云消失在天的尽头,天上传来胡雁声声,让人心悲。
相思却难以相见,再回首,故人情深。
赏析
《寄当涂赵少府炎》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为天宝十四载
(755)作。
李白与当涂县尉赵炎过从甚密,集中寄酬之作凡四篇。此诗描写登楼所见秋天
景色,抒写忧伤情怀。“目送楚云断,心悲胡雁声”,正是忧虑国事的表露。尾
联则抒对友人思念之情。此诗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当涂少府
赵炎的思念之情。
赵炎:排行四,约天宝十四载(755)、至德元载(756)在当涂县(今属安徽省)
县尉任。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寄当
涂赵少府炎》诗,均作于天宝十四载。“少府咏柳贺知章的诗 ”即县尉尊称。又《赠友人三首》
第二首敦煌写本《唐诗选》题作《赠赵四》,赵四即当涂尉赵炎,作于至德元载。
又《春于姑熟送赵四流炎方序》云:“赵少公以黄绶作尉,泥蟠当涂。”可知“赵
四”即当涂尉赵炎。
当涂:县名,即今安徽当涂县,古称姑熟。李白有《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寄当涂赵少府炎》、《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陪
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当涂李宰君画赞》。
寄李白原文11
古诗《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朝别凌烟楼,贤豪满行舟。暝投永华寺,宾散予独醉。
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写意寄庐岳,何当来此地。
天命有所悬,安得苦愁思。
13/21
作品赏析
【韵译】:
清晨离别寻阳凌烟楼,贤豪们挤满我的行舟。
黄昏来永华寺投宿,宾客散去,我独醉在船。
我想把九江的流水,化为我的万行泪。
写封信给庐岳的朋友,你们问我为什么来这里?
一切都是天命所定,不必苦想愁思。
更始帝刘玄(?—25)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西南)人,西汉皇族
后裔。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立为皇帝,年号更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更始
帝。更始元年,新朝灭亡,刘玄入主长安,成为了天下之主。两年后的更始三年,
更始政权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忘的拼音 夹击之下,土崩瓦解,刘玄向赤眉军出降,
献出传国玉玺,更始政权灭亡。不久,刘玄亦被赤眉军所杀,后刘秀大将邓禹遵
刘秀之意将刘玄葬在了长安附近的霸陵。刘玄才智平庸,性格懦弱。他一朝为帝,
便沉湎于宫廷生活,即位后将政事都委托于自己的岳父赵萌,放任其专权。
人物简介
刘玄原为西汉皇族,后投入绿林军中。在新朝末年的大乱中,他成为绿林军的
将领之一。新莽地皇三年,绿林军与舂陵军所组成的联军为扩大声势,开始建立
政权。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汉帝,建元更始,刘玄就是历史上的更始
帝,庙号汉延宗,史称这一政权为玄汉。更始帝的确立,使本已脆弱的联军内部
发生了更大的裂隙,以至于后来刘秀之兄刘縯被杀。更始三年,赤眉军攻入长安,
刘玄出降,被封为长沙王,其后不久,即被赤眉军杀害。
生平事迹
刘玄按照的拼音 (?─公元25年),字圣公,汉朝长沙定王刘发六世孙。其世系如下:刘
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舂陵戴侯刘雄渠,刘雄渠生苍梧太守刘利,刘利生刘
子张,刘子张娶平林人何氏,生刘玄。他是刘秀的族兄。
刘玄本是刘氏皇室中一个平庸的成员,毫无雄才大略和帝王资质,只因是西汉
皇族,才被当时的历史潮流卷入到反新起义的队伍中来。刘玄年轻时也有些侠义
好友的习气,他的弟弟被别人杀害,他广宴朋友,要为弟报仇,并把地方治安官
14/21
也请来陪酒。不料他的朋友酒醉犯法,刘玄大仇未报,却先惹了祸。为了避祸,
刘玄被迫从舂陵逃到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
寄李白原文12
作品介绍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3卷第21
首。
原文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作者:唐李白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
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注释
①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有三峰南北相接,故名。殷淑:《全唐文》卷三四0
颜真卿《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真卿与先生门人中林子殷淑……尝接
采真之游。”
②水澹:水动貌。全诗校:“一作渌水。”望长安: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有“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之句。
③河阳县: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因当时已被安史叛军所占,故云“芜没”。此
诗盖至德元载(756)秋作于金陵。
④卢龙:山名,即今南京市狮子山,周围五里,西临大江。晋元帝初渡江,至
此,见山岭绵延,与石头城相接,险要似塞北卢龙,因以为名。
⑤鳷鹊:南朝宫中楼观名,故址在今南京市。
⑥琼树:喻指友人。
译文
我站在三山上,缅怀谢脁,江中水波纡缓,我西望长安。
站秋江正北看,河阳县正掩没于荒草间。
卢龙山中霜气冷,鳷鹊楼里月光寒。
15/21
心事耿耿,思念玉树临风般的你,天涯寄书送给你欢乐。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
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
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
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
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
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
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
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
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
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
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
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73_21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李白
三山懷謝脁,水澹望長安。
蕪沒河陽縣,秋江正北看。
盧龍霜氣冷,鳷鵲月光寒。
耿耿憶瓊樹,天涯寄壹歡。
寄李白原文13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16/21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注释】
⑴狂客:指贺知章。贺知章是唐越州永兴人,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谪仙:被贬
谪的神仙。贺知章第一次读李白诗时,如是赞道。
⑵“诗成”句:据《本事诗》记载,贺知章见了李白的《乌栖曲》,“叹赏苦
吟曰:‘此诗可以泣么神矣。’”说明李白才华超绝,满朝为之倾倒。
⑶汩(g)人间四月天歌曲 没:埋没。
⑷承殊渥(w):受到特别的恩惠。这里指唐玄宗召李白为供奉翰林。
⑸“龙舟”句:指唐玄宗泛白莲池,在饮宴高兴的时候召李白作序。“兽锦”
句:《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
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
之。”这里是说李白在皇家赛诗会上夺魁。
⑹“祢(m)衡”句:才能像祢衡一样好。祢衡:东汉时人,少有才辩。孔
融称赞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原宪”句:家境像原宪一样贫困。原宪:
春秋时人,孔子弟子,家里十分贫穷。
17/21
⑺“薏苡”句:马援征交趾载薏苡种还,人谤之,以为明珠大贝。这里指当时
一些人诬陷李白参与永王李璘谋反。
⑻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舜窜三苗之处。
⑼“几年”句:耽心李白处境危险。鵩(f)鸟:古代认为是不祥之中国诗词大会题库整理 鸟。“独
泣”句:叹道穷。
⑽楚筵(yn)辞醴(l):汉代穆生仕楚元王刘交为中大夫。穆生不喜欢
饮酒,元王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元王死,子戊嗣位,初常设醴以待。后忘设醴。
穆生说:“醴酒不设,王之意怠。”遂称病谢去。这里是指李白在永王璘邀请他
参加幕府时辞官不受赏之事。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
太守良宰》诗中说:“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
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梁狱”句:汉代邹阳事
梁孝王,被谗毁下狱。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力辩自己遭受冤屈。后获释,并
成为梁孝王的上客。这里是指李白因永王璘事坐系浔阳后力辩己冤。
⑾“老吟”二句:老病秋江,说明李白已遇赦还浔阳。
⑿槎(ch):木筏。
【译文】
当年有位洒脱狂放之人名叫李白,人称谪仙。
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从此李白之名震动京师,以前的困顿失意自此一并扫除,并被玄宗召入朝廷任
翰林;
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必将万古流传。
他陪玄宗泛舟,一直到很晚,最后被皇帝赏赐锦袍。
玄宗经常召见李白,李白颇受宠信。
后来他因受奸人诬陷而被赐金放还,途中与我相遇。
李白既没有隐藏自己的远大志向,又能在受宠和被放逐的不同境遇中自保。
我与他相遇后,李白非常理解我的洒脱不羁,我也十分欣赏他的坦荡胸怀。
我们夜里在梁园饮酒起舞,春季则在泗水纵情吟唱。
虽然才华超群却无用武之地,虽然道德崇高却无人理解。
虽然才智堪比东汉祢衡,但命运却如穷困失意的原宪。
18/21
李白投靠永王肯定是生活所迫,有人传说他收了永王的重金,这实属造谣。
但是他却因此被流放,长期漂泊。
几年之间屡遭祸患,心中必然悲伤。
苏武最终返回汉廷,夏黄公难道会为暴秦做事吗?
遭受君主冷遇,李白也曾上书为自己辩护。
如果当时事理难明,就让李白服罪,那么,现在谁又能将此事上报朝廷呢?
晚年时,李白犹自吟诗不辍,希望他早日康复,多作好诗。
不要埋怨皇帝寡恩,而要上书朝廷,了解事情的真相。
【创作背景】
杜甫和李白友情甚笃,他闻听李白被朝廷放逐的消息后,十分叹惋,便创作了
一些思念、称颂李白的诗篇,《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便为其中一首。宝应元年(762
年)七月,杜甫自成都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正值剑南兵马使
徐知道作乱。于是转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此时才获悉李白正在当涂养病,
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作品赏析】
此诗旨在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辩护申冤,并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写照。王嗣奭
说:“此诗分明为李白作传,其生平履历备矣。”卢世傕认为这是“天壤间维持
公道,保护元气文字”(《杜诗详注》)。诗歌本身也是一篇“惊风雨”,“泣
鬼神”的传世杰作。李白同辈排行第十二,所以称“李十二白”。
此诗分三大段,一个结尾。第一段从“昔年有狂客”到“青云满后尘”,追述
李白于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和742年(天宝元年)两入长安的经历,对李
白的前半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对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热情的赞颂。
前六句记叙李白初游长安事。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李白初至长安,
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其为文。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
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书中还记载,贺知章读李白的《乌栖曲》后说:
“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诗人根据这些史实,赞扬李白
妙笔生花,连风雨也为之感到惊叹,连鬼神也为之感动哭泣。
李白经贺知章的宣扬,于是名震京师。汨没:埋没。三十年来默默无闻,此后
就名满天下了。此诗一开头就显得笔锋突兀,气势不凡。非“狂客之誉”,无以
19/21
彰“谪仙”之名。而“谪仙”这一美誉出自久负盛名的大诗人贺知章之口,更增
加了它的份量。李白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恰如演员登台亮相,光彩照人,赢得
满堂喝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看成是描写李白的佳
句。诗人以高度夸张的手法,盛赞了李白诗歌强大的艺术魅力。落笔能惊动狂风
暴雨,说明李白的诗歌气势磅礴;诗成能使鬼神哭泣,说明李白的诗歌感人肺腑。
诗人用精妙的语言赞美了李白的旷世才华,而“诗仙”李白也确实有资格接受这
一赞誉。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推崇和钦敬。
后六句叙写李白二游长安事。“文彩”二句是说李白因擅长诗赋被玄宗召入京,
供奉翰林;他那些无与伦比的诗篇必将流传千古。以下四句记叙的是李白供奉翰
林期间的事。“龙舟”句见唐人范传正《李公新墓碑》:玄宗“泛白莲池,公不
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兽
锦”句见李白《温泉侍从归逢故人》:“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蔡梦弼《杜
诗注》引《李白外传》云:“白作乐章赐锦袍。”李白常被召入宫中为皇帝草拟
文告和乐章,因为身受宠待,一些文士慕名追随左右。这时李白意得志满,盛极
一时,诗人亦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渲染。诗人通过对李白两入长安的描写,用极
为洗炼的笔触就勾勒出一个风流倜傥、飘逸豪放的诗人形象。
第二段从“乞归优诏许”到“诸生原宪贫”,追叙李白于公元744年(天宝三
年)春被赐金放还后,南北漫游、潦倒落魄的情景,并回忆自己在与李白相识交
往中建立起来的亲如兄弟的深厚感情。“乞归”句,这既是对李白的回护,也是
对玄宗的隐讳。李白离京,实际上是遭到张垍、高力士等人的诽谤而被玄宗放逐
的。李白离开长安后于这年夏天来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与杜甫一
见如故,情同手足。“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是说李白既没有辜负隐幽之志,
又能在受宠被重用和遭谗被逐的不同境遇中善自保全自己。这仍是那种回护心情
的继续。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指两人相遇后,李白很能理解自己的“野逸”,
即放达不羁,自己也很欣赏李白的“天真”即胸怀坦荡。“醉舞”句指李白的梁
宋之游;“行歌”句指李白回到寓家之处山东兖州。这两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
是一次跳跃,李白从此开始南北漫游。接着四句,笔锋一转,专写李白怀才不遇。
20/21
虽才华横溢,但宏图未展;仕途受挫,虽道德高尚却无人理解。虽如东汉文士祢
衡一样才智卓群,但却难逃像孔子弟子原宪那样穷愁潦倒的命运。
这一段,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层对比的手法。首先,李白奉诏入京与赐金放还,
通过“宠”与“辱”的对比,说明“乞归”出于被迫,暗讽“优诏许”的虚伪性。
其次,才高而命蹇,空有祢衡之俊却难免原宪之贫,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控诉了人
间的不平。第三,“醉舞”、“行歌”,似乎是一派欢乐气氛,但紧接着写李白
的遭遇坎坷、穷愁潦倒,这又形成鲜明对比,原来那不过是苦中作乐。
第三段从“稻粱求未足”到“谁将此义陈”,着重记述李白长流夜郎前后的经
历,篇幅寄慨最深,为全篇重点。安史之乱起,李白求仕不得,报国无门,于公
元756年(至德元年)秋隐居庐山。正值永王李璘奉玄宗诏节度江陵,率军东下,
路过寻阳。李白心怀“扫胡尘”、“救河南”的愿望入了永王幕,却不自觉地卷
入了肃宗和永王争权夺位的矛盾漩涡之中。次年一月,永王败死。李白入狱,继
而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
“稻粱”二句,是说李白受聘不过是为生活所迫,有人说他得了永王的重赂,
纯属诽谤。诗人极力将李白入永王幕的政治色彩冲淡,力图在为李白开脱。李白
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冬开始流放,还没到夜郎,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
夏历三月在渝州遇赦,还憩江夏。因取道岳阳,南赴苍梧避祸。苍梧指湖南零陵、
九疑山一带,其地与五岭接壤。“五岭”二句,因格律关系,将时序倒置。前一
句指避祸苍梧,后一句指长流夜郎。“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
舜窜三苗之处。
“几年遭鵩鸟”。西汉贾谊谪居长沙,屋中飞来鵩鸟(即鵩鸟),自认为交了
恶运,忧郁而死。李白当时作《放后遇恩不沾》:“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
何时入宣室,更问贾生才?”自比贾生,诗人因此亦以贾生比之。李白卧病当涂
以手稿付李阳冰时,作《古风大雅久不作》压卷,诗中说:“我志在删述,垂
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自比孔子,自伤道穷。“独泣向麒麟”,
用的就是这句诗意。
以上六句叙写李白晚年悲惨的遭遇和凄楚的心境。以下六句则是发议论,抒感
慨,极力为李白鸣不平。借苏武终于归汉和夏黄公不事暴秦的故事,说明李白不
会真心附逆。借穆生辞别楚王刘戊的故事,说明李白能够自重,永王也并未任用
21/21
他。梁“狱”句,是说李白曾象邹阳那样上书为自己辩护。“已用”二句,是说
如果当时因事理难明,李白服了流刑,那么,如今又有谁能够将这些道理去向朝
廷陈述呢?一个反问句,把无人仗义执言的感慨表达得深沉幽怒。
而这一段,因为涉及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微妙的皇室矛盾,须委婉含蓄,故
在十二句中有七句用典。本来,诗不贵用事,以防晦涩板滞。但“若能自出己意,
借事以相发明,变态错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诗人玉屑》)“薏苡”
句,是借题发挥。“几年”二句,是以事比人。“苏武”二句,是以人喻事(“元
还汉”是正写,“不事秦”是反说)。“楚筵”句,以彼事喻此事;“梁狱”句,
借前人譬今人。这一连串的用典,准确贴切。所以后人评曰:“诗家使事难,若
子美,所谓不为事使者也。”(《察宽夫诗话》)最后四句是结束语。诗人称赞
李白在垂老之年,仍吟咏不辍,祝愿他早日“病起”,为人间多作好诗。劝李白
不要抱怨没有得到皇帝的恩泽,表示自己要设法向朝廷探明究竟。这是在无可奈
何中的安慰之词,让老朋友在困境中感到一点人间的温暖。
此诗对仗工稳,辞藻富丽,用典精当。在杜甫的一百二十多首五言排律中,此
诗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均不失为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
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
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
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更多推荐
明月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