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感动到哭的情书-轧的拼音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平顺的近义词)
《子夜吴歌四首》李白唐诗鉴赏
《子夜吴歌四首》李白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朝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
歌四首》。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形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光,是说汉
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
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
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作品构想奇妙,有条有理,
结体谨慎。
【原文】
子夜吴歌1四首
春歌2
秦地罗敷女3,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4,红妆白天鲜5。
蚕饥妾欲去6,五马莫流连7。
夏歌
镜湖三百里8,菡萏发荷花9。
1
《子夜吴歌四首》李白唐诗鉴赏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10。
回舟不待月11,回去越王家12。
秋歌
长安一片月13,万户捣衣声14。
秋风吹不尽15,老是玉关情16。
何日平胡虏17,良人罢远征18。
冬歌
明朝驿使发19,一夜絮征袍20。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21。
裁缝寄远道22,几天来临洮23?
【说明】
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别名《子夜四时歌》,
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书;乐志》说:
“《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因
起于吴地,所以别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
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域。罗敷女,乐府诗《陌
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
2
《子夜吴歌四首》李白唐诗鉴赏
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特别明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流连。五马,《汉官仪》记
录:“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
里指王侯将相。
镜湖:凤求凰司马相如赏析 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先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遗迹,相传
西施浣纱于此,故别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开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还没有出
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一片月:一片洁白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
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冲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
之地。
平胡虏:平定扰乱边疆的仇敌。
3
《子夜吴歌四首》李白唐诗鉴赏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号山居秋暝赏析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
夕,见此良人。”罢:结束。
驿使:古时官府传递书信和物品的使者。驿:驿馆。絮:在衣服
里铺棉花。征袍:战士的衣裳。“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
征夫老婆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
都拿不住。素手,白皙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临洮: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白话译文】
春歌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
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娇艳。她委宛地拒绝了太守的纠葛,说:蚕儿已
饥,我该赶忙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误您宝斑的时间了。
夏歌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各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
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
进了宫中。
秋歌
4
《子夜吴歌四首》李白唐诗鉴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
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想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
君此后不再远征。
冬歌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纤纤素
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能,更不说用那冰凉的剪刀来裁衣服了。妾将裁制
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抵达边关临洮?
【赏析】
李白的《子夜吴歌》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时。六朝乐府
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想念
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建,尤具新意。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形
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光,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
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
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而连起来就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
冬四扇屏佳人图。
第一首诗吟咏了秦罗敷的故事,不单有美貌,更有漂亮的心灵,赞
誉她不为荣华动心,拒绝王侯将相挑逗引诱的崇高质量,并且她的勤
奋的质量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流连”一句中获得了很好的论
述。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
第二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
5
《子夜吴歌四首》李白唐诗鉴赏
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
人,可是她的明丽和美誉惹起了惊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
色,使广阔的若耶溪变得狭小了,着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
涌、人舟填溪满岸的喧闹场面,如同体此刻读者眼前,将王维《西施
咏》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为了惊动当地的照实描述。这里又戛
但是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勾践早已确立使
用佳人计来应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惊动当地,那么越国的
君臣也不用去费劲探望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以后,才“回
舟不待月,回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波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行佳人计的过
程;李白的诗实行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相同地表
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类截割,多了一些委宛和示意:
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相同也能留下这个佳人,但他在“报吴”、“复
仇”的目标下控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由之一。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只有传说,并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
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改正事实之嫌,由于假
如是借镜湖湖水的清亮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许是借三百里的
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剩余
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第三首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境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
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浸透着诚挚情义;虽
没有高谈时势,却又不离时势。情调意图,都没有离开边塞诗的风
6
《子夜吴歌四首》李白唐诗鉴赏
韵。
抽象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形一直交融。“长安
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
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
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别的,长相思古诗原文解释 月明如昼,正好捣衣,
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的月光,也简单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
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亮的月夜,长安城就沉醉在一片此起彼
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类特别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
唆。“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但是得咏叹味。秋
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匆忙的近义词 罗帐起飞扬”,即是对思妇的第
三重挑唆。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玉关征人的深情。用“老是”
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地,见境不见
人,而人物却仿佛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能制止,
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代
的某些人独爱“委宛”,以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
样。“不知歌谣妙,阵容出口心”(《大子夜歌》),大方天然,是民
歌本色,本来不用成霓裳羽衣曲作者 心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
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入,更具社会心义,表现出
古代办动人民冀求能过和一生活的和善梦想。全诗手法仿佛电影,有画
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
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
7
《子夜吴歌四首》李白唐诗鉴赏
十分存心味的诗境,这类如同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剩余,它是画
面的有机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所以,
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第四首不写景而写人叙事,经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
以表现想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递征衣的驿使马上出发的前夕,大
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未曾明写,但从“明
朝驿使发”的信息,读者从诗中到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迫、
紧张劳作的情形。对于怎样“絮”、怎样“裁”、怎样“缝”等等详细
过程,诗人有所弃取,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
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凉的剪刀。“冷”既吻合“冬歌”,更重
要的是有助于增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寒冷,使手指也不灵便了,
而时不再来,恰恰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虑神态犹如画出。“明朝驿
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但是,她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处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千古第一祭文 得驿使
早发、快发。这类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仿佛又看见她一边
呵着论诗赵翼赏析 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但是
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顺序的拼音 是这样远,“寒到身旁衣到无”呢?这回
倒是唯恐驿使行迟,期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天来临
洮?”这急不能待的一问包括极度的深情与惦念。这组诗第三首是正
面归纳到怀思良人之意,而这一首诗却纯从侧面落笔,经过形象刻画
与心理描绘联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
题。构造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动
人。
《子夜吴歌四首》李白唐诗鉴赏
8
《子夜吴歌四首》李白唐诗鉴赏
假如说第三首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第四首则经过
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亮
集中,音调的清越光亮,感情的委宛深沉,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
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能够句摘,句不能够字求”(《诗薮;内编》
卷二)的佳作。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以后三人不抱树 最具个性
特点、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
杜”。其诗以抒怀为主,表现出歧视显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
怜悯,又擅长描述自然风景,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诗风雄奇豪迈,
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乐律和睦多变,擅长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
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独有的瑰玮灿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
术的顶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更多古诗词赏析
内容请关注“”
9
更多推荐
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