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黄沙道中古诗-阮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3年4月2日发(作者:灭烛怜光满)

论精神境界

[摘要]精神境界是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精神

境界以超越为前提,境界的生成依赖于人在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把握或觉悟程

度。精神境界是“无功利——功利——既功利而超功利”三个阶段或层次的渐次超

越与提升,它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则是复杂的、变动不居的。

[关键词]精神境界;超越;功利;

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表现为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审美水平和终极关怀水

平的优劣,关系着个人、民族、社会乃至人类精神文明状况的好坏。因此,精神

境界的问题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大问题,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最高问题。

一、精神境界及其构成域性

所谓精神境界,是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它指

人的精神世界或精神品质的层次、水准和境域。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存在之中,而最接近于人的真实就是他的精神境界。人存

在于境界之中,人的存在是境界式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境界,有什

么样的精神境界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或生命状态。一个人的精神修养达到某个

层次或水平,他就根据该层次或水平看世界,他看世界的水平和方式,会随他的

修养的水平和层次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说精神境界影响着人的存在。

人的精神境界是一个永无停滞的过程,在人的心灵面前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人不断追求理想,不断打破、超越现存的界限,不断感知到、体验到更广大、更

深刻的真实,现有的真实慢慢褪色,逐渐被新的真实所代替。在这样不断超越的

过程中,人创发出新的境界,实现出新的生命。因此,精神境界以超越为前提。

超越旨在超越在场或现在。当然,超越不专指超出时空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之外,走进超时空。超越

也有观念、思想、精神之超越。一个人如若不能超越,而一味死盯住在场或现在,

就无境界可言。无境界则事物(包括人生)无意义。

人之超越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大千世界之任何一物与万物(包括人在内)有千

丝万缕、錯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都是宇宙无穷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

结”或“交叉点”。每一单个在场的东西或者说存在者,表面上看是最真实、最现

实的,但细思之,它乃是无穷不在场的东西的“交叉点”或“聚焦点”。正因为每一

个“网结”都有“宇宙总网”作大背景、大境域,同时每一个“网结”又是“总网”之高

度浓缩的“缩影”。所以,“网结”之间的相互超越与贯通才成为可能。

二、精神境界生成的时空境域

精神境界生成的主观条件,在于人在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把握或觉悟程度。

作为生于天地间、长于天地间又亡于天地间的宇宙之子,人在其生命的过程中,

必然要与天地万物、社会人类乃至个人自身打交道,通过打交道(客体主体化和

主体客体化)对其有一定程度的把握或觉悟,进而以此来指导各自的人生实践。

因此,客体对主体各显其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人之精神境界由此形成。

精神境界产生的理论根据在于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特性。所谓时间的辩证特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时间的历时性。通常说的时间始终沿着过去——现

在——未来单方向永不停顿地流逝,所谓“光阴荏苒,去而不返”。时间的微妙之

处在于其二,时间的共时性。即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融合与同时。比如,指

向过去的“江畔何人初见月”与指向未来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与“海上明月共潮

生”的眼前月,其实是同一个“明月”。再如,就人的现实生活而言,可以说每个

人都是生活在现在,活动在现在,靖康耻 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现在。因为离开了

过去与未来的孤立的现在是不存在的。现在的内涵是过去的“结晶”与未来的“先

在”。没有过去与未来,现在就是空洞、抽象和无意义的。人之精神境界的时域

就是这样一个由过去与未来构成的真正现实的现在,也可以说,是一个融过去、

现在与未来为一体的整体。一个人的过去,包括他个人的经历、思想、感情、愿

望、爱好以及他的环境、出身等等,都积淀或结晶在他的现在之中,构成他现在

的境界,从而也可以说构成他现在的整个这样一个人;他的未来,或者说得确切

一点,他对未来的种种向往、筹划、志向、志趣、盘算等等,也都构成他现在的

境界内容,从而也构成他现在的整个这样的一个人。从这个方面来并蒂莲的经典诗句 看,未来已在

现在中“先在”。可以说,没有过去与未来,就没有现在,就没有现实人生的精神

境界。因此,真正现实的现在,是一个融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一体的整体。我们

平常说,任何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境界或世界,此世界或境界就是这个“整体”

或“现在”。我们看一个人的境界如何,看其是怎样的一个人,就得了解他过去如

何,以及今日逢君君不识 他对未来将采取什么态度。

所谓空间的辩证特性,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空间的实有性。即用

人们的肉眼或天文仪器所能观测到的“在场”的自然空间,如地月系、太阳系、银

河系等宇宙天体。人皆生活于“在场”的自然空间,无此即无人类自身。但空间的

微妙之处也在其二,空间的“虚无性”。即由人们的感官乃至当今最先进的天文仪

器也观测不到的旷达、高远和幽深的空间,如河外星系、总星系乃至宇宙整体。

就目前看,此空间只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力和想象力方可达到,因此,此空间权

且称之为“理性空间”或“想象空间”。“理性空间”或“想象空间”之所以可能,首先

在于宇宙本身的客观无限性——“实有性”和“虚无性”的辩证统一。其次在于时间

的三个环节——过去、现在、未来——各自都有超出自身而潜在地进入另一个环

节的特性。再次在于人类理性能力和想象力的主观无限性,在于人类精神的超越

性。这种超越既是脱离世俗的,不像世俗者那样只盯住一点干巴巴的在场的东西,

又不是脱离实际的。这正是生动的、现实的、充实的、真实的人之精神境界。

三、精神境界的提升过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程

依据人对主客体关系的把握或觉悟程度,人之精神境界可分为三个阶段或层

次,表现为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第一层次为人之童年,亦

相应于人类的童年(整个人类思想的发展与个人意识的成长两者之间的一个重要

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所包含的各阶段所经历的时间不过以月计、以年计,而前者

则往往以百年计、千年计)。此阶段人尚无自我意识,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谈

不上人的主体性,也谈不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甚或谈不上知识。但在这个阶段

中,人却有体验,有体验应该说就有审美意识,所以儿童的生活多充满诗意,且

多发“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哲人式“天问”。故此,才有“儿童是天生的哲学

家和诗人”之说。不过儿童毕竟不是真正的诗人与哲人,无思之诗与无悟之哲应

该说不是真正的诗与哲,真正的诗与哲毕竟渗透着深沉与深刻的思与悟。天真烂

漫,无拘无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浓浓的爱意,此赤子之心固然可贵可爱,然

而,其意识毕竟是自发的、粗糙的、模糊的、朦胧的、初级的,因而是低层次的,

相应的精神境界自然是初级的,可称为无功利境界。

宇宙万物自有生长演化之本能,自有勃勃生机之意趣。随着时间的推移,生

活空间的扩大,实践范围的拓展,人的认识(包括相应的人类意识)也随之深化。

自我意识生成,人生之精神境界便进入了第二层次:主客二分阶段。在此阶段,

人以我为主,以物(包括他人、他物)为客,物与我判断分用,主体总想占有客体,

使客体为主体所用。这就产生了征服自然、征服社会、征服他人的追逐功利之心,

主体性由此而生。这是人生的(也是人类的)实际的方面,亦即功利的方面,任何

个人乃至整个人类都不可能脱离这个方面而生存。因此,主客二分阶段的人之精

神境界,可称为功利境界。

主客二分阶段又可细分为“意识”——“认识”——“实践”三个小阶段。“意识”

是开始有自我意识,即能区分自我和对象,意识到自我之外尚有物与我对立。

“认识”又分“直观”与“思维”两个层面。“直观”层面高于“意识”之处在于,主

体“直观”某物时,不仅意识到某物存在于自己之外,而且进一步意识到此物在时

间和空间之中。“认识”中的第二个层面是“思维”。思维的产物是概念。正如黑格

尔所说,思维不同于和高于直观之处在于,直观总是具有图象的,而思维本身则

是摆脱了图象的认识活动。实际上,思维总是割裂世界的某一片断或某一事物与

世界整体的联系以考察这个片断或这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使不断扩大联系,

使思维、认识愈益全面,也改变不了思维的这一基本状况。所以,思维总带有不

同程度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人如果仅仅依靠思维,便只能生活在不同程度的抽象

性和片面性之中,这是思维属于主客二分模式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

主客二分的第三小阶段是:“实践”。这里的实践不是指初级主客不分的阶段

的低级活动,而是指人有所认识之后,根据认识所采取的有意识、有目的行动。

由于人们过多地专心于日常事物和事业,穷于功利追求,一味地向世界索取,

向万物“开战”,一方面带来了科学的发达和物质文明的昌盛;另一方面也不可避

免地产生了两个负效应:其一是全球性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

破坏,如不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人类将重蹈无家可归之覆辙,甚至濒临灭顶之灾。

其二是整体道德滑坡,天良沦丧;个体缺乏心灵上的自由、安顿与安宁;精神失

去温馨的家园。人们不禁要问:人类如何才能摆脱灭顶之灾?人为什么在功利追

求之余又总觉得有失去家园之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在哪里?严酷的

时势和沧桑的世事使人逐渐领悟到:人生不仅应有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务实精

神,还应有胸怀浩然、洒脱旷达的高远境界。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

人之精神的家园,这也是人类摆脱全球性困境的出路之所在。从理论上讲,事物

本来就是“在场”与“不在场”的集合、“实有”空间与“虚无”空间的集合、“历时”时

间与“共时”时间的集合。思悟达到这个程度,人生之精神境界便进入了超主客、

忘物我、合天人的第三层次——高级的主客不分阶段,完成了精神境界的超越与

升华过程。

四、精神境界的哲学视域

中国人平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人生在世。”其实,人在世界中,有两种

“在之中”的方式,亦即人对世界的两种态度或者说两种关系:一是人与世界处于

彼此外在的关系里,人在世界之中就像水在杯子“之中”,鱼在大海“之中”,座椅

在礼堂“之中”一样,是一个东西在另一个东西之中的关系;另一种意义的“在之

中”是人“融身”于世界之中,“依寓”于世界之中,世界乃是由于人的“此在”而对人

揭示自己、展示自己,就像灵魂“交融”在肉体之中一样,人融化、渗透于世界之

中,二者一气流通、水乳交融、和谐为一。前一种关系即为主客二分式,后一种

则是主客不分或主客浑一式,亦即中国哲学的术语——天人合一式,这里的天泛

指世界或天地万物。

主客二分或主体性原则使人一味向自然索取,向自然作战,于是乎无穷追逐

下去,最终还是得不到心灵上的自由与安宁,这就是西方人逐渐领悟到了类似中

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和睦

为邻的思想。不少西方当代哲学家所提出的“主体死亡”的口号,其实质就是认为

人应融化于自然,原本并没有离开自然万物的独立的主体。由西方传统哲学到西

方现当代哲学,也可以说是一个从人(主体)与自然(客体)作战到要求与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打一成语 然和谐

交融的哲学转变过程。

主客二分和主体性所给我们的是无穷进取、执着追求的精神,高级的主客不

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所给我们的是胸怀旷达、高远洒脱的境界。理想的人格、

高超的精神境界应该是二者的結合,结合的关键在于“超越”与“提升”。

主客二分和主体性使我们把外物当作攫取的对象,我们要求据外物为己有,

功利之心(不是自私)由此而生,这是人生的实际的一面。人不可能脱离这个实际

方面而生存,但人又有超出功利、不囿于存在的物我两忘或天人合一的一面。德

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过,尽管充满功业,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哲学家海德

格尔籍此则大作了一番文章。他们的思想都说明,从广义上讲,人皆有高超境界

和高尚人格之“内基”,皆有超越和提升之“内需”。

需要说明的是,超越功利决不是抛弃或摒绝功利。人不可能罅隙是什么意思 也不应该脱离物

欲功利而过着禁欲主义的生活,人生的超功利只能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之上。高级

主客不分阶段的人之精神境界应是“既功利而超功利”,如宗教的“既世间而出世

间”。人生于天地之间,既站在地上(实际的方面),又总爱仰望天空(不着实际的

方面);既向往天,又离不开地。天和地就这样困惑着我们。但正是这种困惑才

使我们有可能把天和地、天和人、主与客融合在一起,从而使我们物质丰厚、精

神充实、活出幸福、活出愉悦、活出希望、活出意义、活出价值。应该反对的是

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两极端,因为极端于功利追求,心灵会缺乏宝贵的自由、安

顿与安宁,极端于超功利追求,精神会失去实在的内容。人并非是一只在一个似

乎透明的无拘束的世界中受制于无形的限制而不得自觉的“蝇子余光中诗歌名篇 ”。人其实恰似一

只现实的“鸽子”,只能在天和地之间,乘着气流飞翔。

五、精神境界的个体复杂性

人之精神境界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则是复杂的、变动不居的,初级主客不分

境界属人的前自我意识阶段,人人必经又自然超越。此阶段以天性为背景,自不

必多说。

主客二分境界是人的自我意识阶段。自从有了自我意识,人才把事物对象化,

把造物归结为受事格,把自我建立为主格或主体,一味地向世界索取,向万物“开

战”。此阶段以知性和理性为背景,以功利追求为目的,以异化自己为终结,自

觉不自觉地沦为向人生最高境界升华的环节,作出了“悲壮的牺牲”。由于此境界

背景的知性与理性,因此从个体上看,其实现并不是绝对的,其升华并不是普遍

的,其“悲壮的牺牲”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高级的主客不分境界是人的超自

我意识阶段。此境界中的人超越主客,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与万

有相通,既功利又超功利,仿佛是向初级主客不分境界的回归,所谓“大丈夫者

不失赤子之心”。这里需要的不是单纯的知性与理性,更重要的是陶冶和修养,

德育和美育。此境界固然高超,能达此者,难度颇大,为数不众,但其绝非“圣

贤”与伟人的“专利”,在智育的基础上,只要经过刻苦的德育与美育,自觉的陶

冶与修养,透彻的哲思与觉悟,人人皆可达到,所谓“人人皆可为尧舜”。

达到高境界固然不易,保持高境界更为艰难。因为同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不是

固定不移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因为在主客二体的关系中,主体很容易偏执一端

而重新陷进死胡同;因为世界观的改造并非一朝一夕,也非一劳永逸,既与权力

的大小、资历的深浅、财富的多寡无关,也与荣誉的多少、职务和学历的高低无

关。人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六、陶冶精神境界必需的气魄与胸怀

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大潮已澎湃袭来。这是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与中国国

情使然。无此,中国何以强盛?现代化何以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何以建成?

人民何以幸福?市场经济将使几千年来饱受封建束缚之苦的中国人获得一次大解

放,市场经济将使饱受几十年计划经济束缚之苦的中国人获得一次大解放,市场

经济将使长期处于前主客二分阶段和刚进入主客二分阶段的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的精神境界来一次大裂变、大超越与大提升。这种“解放”、“裂变”、“超越”与“提

升”的内涵和意义之深远还只是初露端倪。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功利追

求,功利追求的正面效应就是科学发达与物质文明昌盛。这是社会的实际的一面,

也是人生的实际的一面,任何社会和个人都不可能脱离这个方面而生存和发展。

功利追求的负面效应是自然的恶化与人的物化,这既是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来的

经验事实,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事实。然而,我们决不能因为某些

弊端而否定市场经济本身,否定功利追求,否定主客二分和主体性,我们只能在

功利追求的基础之上提倡超功利的精神境界。这里需要的是有敢于面对物欲功利

而又能从物欲功利中超拔出来的勇气、气交人交心的经典句子 魄与胸怀和聪颖。这不是不可克服的矛

盾,而是一种忍受和愉悦的交重要的近义词是什么 织,一种深层次的陶冶和修養,一种强有力的德育

和美育,以养成一种既在功利追求上有执着和进取精神,又同时具有高远和旷达

胸怀的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

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完善、精神境界的超越与提升与文化建设的注重和加强,

必将与中国经济的振兴和政治的民主良性互动,交相辉映。

更多推荐

境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