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的爱情诗经典-寤寐怎么读


2023年4月2日发(作者:关于节日的诗句100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1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翻译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园中青青的葵菜上,布满朝霞;子上颗颗露珠在阳光下闪烁,

等待着阳光把自己晒干。春天的太阳四处洒下恩泽,使万物都生机勃

勃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面对美景,自己却时常担心秋天的降临,那时

候花和叶子就会变黄,然后衰败凋谢了。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茫茫

大海中,什么时候这一去不复返的水流,才能再向西方流回来呢?一

个人在少壮年华不勤奋努力,那么等到岁数大了,老年将至时,就只

能白白后悔和悲哀了。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

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

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

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

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

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

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2

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

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

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

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

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

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

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

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

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

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3

2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翻译: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内心觉得空荡荡的。山野一眼

望去尽是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

们骑着马带着猎物满载而归。他们相互望去并不相识,但是彼此各得

其乐,不禁让诗人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

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

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

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

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

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

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4

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

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

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

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

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

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

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武则天养男宠为什么没怀孕 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

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

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

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

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5

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翻译: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

江秋水一江寒。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

楚地茫茫在云端。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

际,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

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古诗词名句赏析 引起客居

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

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

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6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八月的洞庭湖湖水高涨,与堤岸齐平,天空反照在水中,

水天浑然一体。水气弥漫云梦泽,波涛澎湃震动岳阳城。欲渡洞庭没

有船和桨,闲居在家有负朝廷恩德。坐着观看湖上垂钓的人,我只能

白白羡慕别人钓鱼成功。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

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

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

前面两联写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壮景造势,势涉情思。八

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

天一色,浑然一体。“涵”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

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

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平”

字横向着眼,极见湖水浩渺,视野开阔。“太清”纵向描绘,给人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7

天高地阔,宇玉澄清之感。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润

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千溪万河。三、七夕歌曲许嵩 四两句实写洞庭。水汽蒸腾,

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

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

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蒸”字

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

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

极显湖水喧嚣动荡,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

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四句写景,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然。才情卓异,

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泼墨如水,浓描洞庭,决不是等闲之笔。孟浩然

的高明就在于表达心意,旁敲侧击而不显山露水。这天地之间的浩荡

汪洋的一湖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

勃雄心,又暗示张九龄宽宏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壮景奇观,

惊天动地,隐喻风流俊杰即将人生海海 横空出世。此为借景传情,托水言志!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

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在野之身,满腹经纶,满面怀壮志,却无人接引,无人知

赏,不禁悲从中来,就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

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本该一展宏图,大有可为;现在却是闲居无聊,浪费光阴。

诗人心有不甘,气有不平而倍感愧疚,甚至羞于见人。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

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最后两句诗人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

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这两句的意思是:德高望重,权倾

朝野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造福万民,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

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谦卑遗憾的字句之下暗含

隐忍待发,将以有为的心机。

纵观全诗,写景过半,干谒心明。浩浩湖水,垂垂而钓,气定神闲,

雍容大度,称颂对方,极有分寸而又不失身份;波澜动远空,“欲渡无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8

楫”,阐述心声,不卑不亢,露壮志才情,隐寒伧卑微,委婉含蓄而又大

气磅礴,才气纵横而又开合有度。如此干谒,实为天地之间第一等文字!

5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

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对长亭晚的意思 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

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

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黄鹤楼》赏析】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

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

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

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9

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

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

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

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

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

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

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

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

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

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

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

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

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

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

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

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

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

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

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10

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

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6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翻译: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游子心思恰似天

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

惜别声声嘶鸣……

这首五律虽然不是送别,但是李白还真有一首用五律写成的非常有名

的送别诗,即《赠友人》。全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一开头先写明送别之地,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郭是外城,朋友远行,李白远送,两个人骑

着马,并辔出城来到郊外,放眼望去,外城的北面有青翠的山峦,如画的

景色使得即将远行的朋友忘记了征程;而近处,有波光粼粼的流水缓缓地

向城东淌去,似在代替李白诉说着悠悠的别情。首联不但对偶工稳,用无

言的\"青山\"对有声的\"白水\",而且色彩明丽,远\"横山\"近\"绕水\",组成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11

幅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郭外送行图。

颔联紧承首联,出句\"此地一为别\",点明题目,对句\"孤蓬万里征

\",交待了这位朋友是孤身在外,如今又要远行它乡。孤蓬,是一种无根而

随风飘转的荒草。这里借喻远行的朋友此地一别之后,就要像蓬草那样,

随风飞逝,万里漂泊,踪迹难寻了。如果按严格的格律要求,律诗的二、

三两联是必须对仗的,可是这一联中的\"一为\"对\"万里\"却并不工整,因为\"

为\"是虚字,而\"里\"是实词,这种词性不尽相同的对仗,在后来,特别是晚

唐的律诗中都是尽量避免的,而在此处,这种不拘泥于对仗的写法,却好

似诗人为情所困,急不择言,更能体现出作者对朋友远行的深切关怀,在

语气上更加自然流畅,合乎情理。

颈联写得十分工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对落

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这联诗的寓意也十分丰富,用飘忽不定的\"浮云

\"和无限感伤的\"落日\"分别表达双方此时那复杂而又无奈的心思,天空的一

片焚膏继晷的意思 白云,随风变幻,就像友人的行踪,从此山南水北,已是任意西东了;

而天边那一轮如火的残阳正在徐徐落下,似乎对即将告别的大地恋恋不舍,

正好贴切地传达了李白对朋友的惜别之情。结合前文,在这山青水丽、落

日衔山的背景下,与朋友分手,怎不令人愁肠百结、难以为情呀。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千里送君,终有一别,友

人已经挥手告别,这是全诗中唯一涉及行人的具体动作,而这一动作无疑

再一次打开了作者内心感情的闸门,但是李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此时的感

受,或许他觉得这时候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都是辞不达意的,所以,干脆

荡开一步,用\"萧萧班马鸣\"这一场景来结束全篇,这一句是有出处的,《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12

经小雅车攻》中有\"萧萧马鸣\"之句,班,是离别的意思,班马就是离

君之马。诗人和朋友在马上连连挥手告别,而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

意,临别时忍不住同时仰天长啸,这不期而至的\"萧萧马鸣\"更加使得全诗

笼罩在一种不失苍劲而又有几分悲凉的气氛中。

这首送别诗写得非常动人,青山流水、落日白云,景物错落有致,

色彩绚丽鲜明,特别是在结尾处挥手告别之际,几声班马长鸣,读起来更

是有声有色,朗朗上口,又出人意表,过目难忘,不愧是李白送别诗中最

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7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翻译:自古以来每逢到了秋天人们总是在悲叹秋天的凄凉寂寞,

我却认为秋天要比春天更胜一筹。在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雾

冲上九霄,这就将我的诗情引到蓝天之上。

刘禹锡《秋词》诗意: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

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

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自宋玉于《九辩》中留

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

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

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13

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

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

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

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

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

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

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

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

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

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

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

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

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

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

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14

8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

翻译:众山有高有低,恰恰与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美好的山

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独行无伴,幽深的小路让人迷路。秋

霜洒落,山熊爬上了树;树林空旷,鹿儿喝着溪水,仿佛从云外传来

一声鸡叫,不知道有住人家的地方在哪里。

本诗鉴赏: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

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

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15

第二联写山行,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

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这个“改”字下

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

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

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

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

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

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

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从前半首看,我们还不知他是在什么时候登山的,是春天还

是秋天?读到第三联的“霜落”、“林空”,我们才知道他是在秋天登山

的,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

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

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

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

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

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

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

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

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

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16

9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翻译:山下兰草碧绿的嫩芽浅浅地浸入清澈的小溪中,松林间的沙石

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一点烂泥,暮色苍茫,细雨蒙蒙,这里传来了杜

鹃鸟一声声哀鸣。谁说人老了不能重回青春年少?门前流淌的河水还

能从东往西倒流呢!根本不用为自己满头白发而叹气,说什么岁月无

情,仅听见黄鸡的鸣叫就可以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17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探索人生哲理的小词,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

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流露

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向上。

上阕写暮春三月清泉寺所见到的幽雅景致:

“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小溪流水潺潺,溪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

的幼芽,蔓延浸泡在水中。

“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沙石小路,仿佛经过春雨冲刷,一尘

不染,异常洁净。

“萧萧暮雨子规啼”,时值日暮,细雨潇潇,杜鹃在寺外的松林中啼

叫着。

上阕作者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描绘出一幅自然明丽、清新,雅淡凄

美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及对人生的回味,引出下阕对人生的哲思。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

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

的哲理。词人面对眼前西流的兰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

“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兰溪水尚可以西流!

“休将元宵节灯谜及答案 白发唱黄鸡”,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该有“黄鸡催晓”的颓废

心态。

下阕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18

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

出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催人奋进。。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

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19

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赋闲在家时写的,当时他已68岁高龄,犹日夜

不忘恢复国土,报效国家。

明明是风雨大作触动了诗人,但诗的前两句却不提风雨。而是直

接写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

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原来

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

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气概。但是,他所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

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既然“思”不出一个结果来,

只好去“想”。深夜的暴雨,也许会成为别人梦中的催眠曲,而对陆游

来说,却给他带来了奇妙的幻景:风雨作响,好像是披着铁甲的战马

在飞踏北方的的冰河。这空间是梦还是现实呢?恐怕连诗人自己一时

也说不清楚。但愿诗人就此入梦,真的梦见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这

不是毫无根据的祝愿,在陆游的诗集中,梦赴战场、山河复归的记载

比比皆是。

更多推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