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菊花的古诗全首-描写重阳节的优美句子


2023年4月27日发(作者:戏谑的意思)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诗歌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诗人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写出将土们誓死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表

达了自己立志报国的心志。

【解析】

1

.欣赏诗句。题干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

凝夜紫”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

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

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

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

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

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

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

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

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总之,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极力铺写阴

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运用典故,表

达将土们誓死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

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

报效朝廷的决心。

2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答案】

1

.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

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2.愉快(或高兴、愉悦等)“人意好”(或“好”“意好”)

【解析】

1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

求优美。画面: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

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心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全诗内容,抓住词语“人意好”来分

析表达诗人的心情即可;注意要抓住“愉快的心情”来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银山碛西馆

岑参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注)①银山碛()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②祭妹文原文及翻译

q

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③胡沙:胡地的风沙。

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中“迸”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迸”,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

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

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

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

1

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

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诗句“飒飒胡

沙迸人面”的意思是: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迸”本是“爆开,溅射”的意

思,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具体

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并

与上文的“风似箭”相照应。()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

2

志,抛弃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

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据此分析作答。

4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作者是元朝的

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

“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C.

“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

D.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答案】

1

秋思之祖马致远

2

C

【解析】

1

.文学中军置酒饮归客下一句 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

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

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

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

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

2“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错。“枯藤老树昏鸦”: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

A

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

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

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错。“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

B

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你看眼前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

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

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小桥流水”不

是描写家乡,是游子眼前的景象。“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理解错

D

误。“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

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

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极写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而不是“亲人因思念游子”。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重山端午

舒頔(

d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释:①《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

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遭逢乱世\"\"尝避寇岩

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②

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

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一说这五彩象

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③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楚辞九辩》:\"

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词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儿共

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

享天伦的乐趣。

B

.作者\"空惆怅\"是因无人解,\"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

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C

.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

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D

.此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世俗对屈原

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

2.该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

2

.作者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作者慨叹世人忙于

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解析】

1

错误,“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

B

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

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

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

吊沅湘”“无人解”等诗句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

义气节的崇敬。

6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②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

店中的侍女。③觞():酒杯。

shng

①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 “满店香”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

多而香。一个“香”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

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

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

表达离别之情。

②诗歌后两句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 A ②答: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

绪之长之多。比较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解析】

【详解】

“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

1A

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

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所以是用“风吹柳花满店香”来反衬离愁别绪,这

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考查写作手法。“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送君千

2

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

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

呢?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以“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

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

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深。

7阅读宋代梅尧臣的《春寒》,完成后面小题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

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1请你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2.请你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本诗内容,分析标题中“寒”的原因。

【答案】

1

.颔联运用了对偶、情景交融、一语双关等手法(1分,三种手法答出一种即可),描写了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凄冷。

2.“寒”的原因:①初春的阴沉沉的天气感到寒冷;②自然界的风雨让诗人感到寒冷;③

作者体弱多病,毫无游兴而感到寒冷;④作者政治处境进入人生低潮;⑤妻子和次子又

亡,让作者感到寒冷

【解析】

1

.赏析诗句。“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两句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

征: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其中“不开

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的诗句来。表现了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状态。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读懂诗句大意,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注释)解读。如中间两

联,写到了自然界的寒冷: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

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五六句写压挂在树

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这四句

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

画出来。同时要结合注释中“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

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的背景介绍。即可归纳出答案:阴沉沉的天

气,自然界的风雨,体弱多病的身体,政治处境的低潮,妻子和次子又亡。这种种因素,

哪能不让人感到寒冷?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

1

.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

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言之有理即可)

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

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

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

的巴山夜雨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

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

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

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

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

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

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9古诗文阅读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幕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②张先:字子

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

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

③舴艋: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1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开头两句写出了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干的画面。

“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

看的男女老少。

B

.上阙后带花的诗句大全400个 两句只是写景,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

节日的欢乐气息。

C

.下阕前两句承上启下,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后句说笙歌已歇,

喧器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 字又为下面写夜景做铺垫。

D

.这首词词风疏淡清丽,轻巧自然。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和精巧的构思,让人回味无

穷。

E.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上阕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

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下阙描绘出春天月夜的景色。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词的末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进行赏析。

【答案】

1BD

2

.末句采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

的清明,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格外恬适和舒畅的心情

【解析】

1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CE三项正确。B项错误,上阕着重写人

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D项“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错

误,本词语言工巧。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

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

儿倩影。游春的人散了,词人回到家中,心境特别宁静。这里的月色清明,写了静夜之

美。杨花从清明的月色下飞过,影儿绰绰,庭中景物似蒙上一层轻雾,瞬息间,月色依旧

清明。两句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反映出词人畅游一天后恬静舒畅的心境。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

景。

B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

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

.问

【解析】

1

.赏析古诗词花的诗句大全100个 ,寂寞沙洲冷苏轼 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

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项中“少有佳句”错,“谩有”是“空

C

有”的意思;“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理解有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意思是“她听着天帝在对

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

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我报路长嗟日

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

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表现出她徬徨忧虑的神态。

“闻”和“问”把上下片衔接了起来。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题中的“岳”是指,请写出“五岳”中另一座山的名称:

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青未了”写出了山色郁郁苍苍,连绵无际,浩茫混涵,难以言尽。

B

.颔联中的“割”字既写出了山之高险,又表达了诗人志向之远大。

C

.颈联中的“层云”与“归鸟”写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巅远眺的景色。

D

.尾联中的“凌绝顶”和“众山小”表现诗人勇攀高峰、壮志凌云。

【答案】

1

泰山填写“嵩山”“衡山”“恒山”“华山”任何一个均可

2

C

【解析】

1

.考查对诗歌文学常识的理解。“岳”指泰山。中国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海拔

1545

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

2154.9

市)、南岳衡山(海拔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

1300.22016.1

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

1491.71

市)。

2错误,“层云”与“归鸟”是诗人“细望”中所见到的景色,不是登上之后看到的景

C

色。

12诗歌赏析。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

(2)两诗一写秋景,一写春景,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请简要分

析两诗表达的情感。

【答案】(1)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

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

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识记诗词写景的作用。诗词一般写景的作用是:点名时令:既营造了氛围,

也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有时也间接抒发了诗人的特定情感。本题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

令的作用;写景时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2)要求学生在

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野望》中: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

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

的“采薇”之句。这里诗人借伯夷、叔齐不愿为周臣的典故,流露出几分彷徨苦闷,孤独

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欲望。《南乡子》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

来渲染出思乡之情。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管之国,该国繁荣祥和。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你觉得“忽惊春到小桃枝”一句中“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华胥梦”的梦境。

3.本首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忽”字的意思是突然,忽然,表示出乎意料。既写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到春色早已催生

了小桃枝上的花蕊的惊喜,又表现出节气时序的变迁之快(或答:和前一句中的“那知”

相照应)。

2.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五色

祥云在楼顶飞扬。

3.示例一: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人把回忆当年全痤时的欢乐梦境和回到现实的悲凉

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示例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是虚写;结尾两句

又回到悲怆的现实,是实写。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解析】

1

.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语境中去分析。“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

小桃枝”:被贬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记节气时序的变迁,忽然惊喜地发现艳丽的春光全

都凝结到小桃枝上。“忽”一词,意味着作者惊觉到了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

如今身在异地,竟不知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华胥梦”的梦境的刻画。“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

满衣”: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一觉华胥梦”是说词人沉浸入

过往的“梦境”之中。所以在刻画梦境时,要表现出昔日之全盛及梦中之欢乐。

3.考查下阙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情感。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如运用了回忆

对比的手法: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这种艺

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恣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

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通过这种表现方法,抒发了国破家亡、繁华如梦的苍凉情怀。

可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赵鼎是南宋初年中兴名臣。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

(今江苏南京)。上元即元宵。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沉痛的亡国情思。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

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

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

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

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

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

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唐)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

1

.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

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1

.考查颈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

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当然,也可答视听

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

秋草畦是近景)。

2.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驿楼宫树近我的的拼音怎么拼读 ,疲马再三嘶”: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

站旁的树荫下打住。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

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

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

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从表现

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15古诗阅读

望江南超然台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

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

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超然台:在密州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

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即明前茶。不同于雨前

茶,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的茶,称作雨前茶,比明前茶稍晚,算不上新茶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上阕首句以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

春已暮而未尽。

B

.词人由近及远登临远眺,借“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将满城风光,尽收眼

底,这一切令词人心旷神怡。

C

.词人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色彩对比、

明暗相衬、浓淡相宜,画面丰富。

D

.下阕紧承上阕所写之景,触景生情,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

间点明。

E.

全词情景交融,语言虽质朴无华,但写出了词人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其词风是豪迈

与婉约相兼。

2.如何理解“诗酒趁年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AB

2

.“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词人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

光。词人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引起了词人对故国故人的思念感伤之情,有家难

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之情。“诗酒趁年华”作为全词的词眼,表现了词人为解脱苦

闷而自我心理调适,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超然达观心态。超然物外,忘却一切,这是超

然的最高境界,也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之意。

【解析】

1

错误,上阕首句以拟人、通感修辞手法。错误,应是由远及近。

AB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酒趁年华”“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

合。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

光。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于是用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

外,忘却一切,珍惜年华,借诗酒来自娱,以摆脱苦闷的心情。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

之意。

16诗文赏析。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诗,诗人运用了 的修辞,请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诗句

分析。

【答案】拟人 例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诗人使用了拟人化手法,

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

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是跟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指出修辞方法。然后具体分析。结合“草树知春

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过“草木”有

“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

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结合“惟解漫天作雪飞”分析运用

了比喻修辞。把“杨花榆荚”比作“雪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花榆荚飘落的情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端午节的画简单又漂亮一等奖-四时田园杂兴的古诗


更多推荐

金陵酒肆留别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