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翻译全文简单-国庆的诗句爱国诗词10首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雪景句子唯美简短)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

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

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及

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南北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②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③遗(w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⑤旧乡:故乡。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

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

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和感情深厚。⑧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拼音解读:

shjingcifrng

gshshjishu〔nnbicho〕

shjingcifrng,lnzdufngco。

cizhyyshu?susziyundo。

higwngjixing,zhnglmnhoho。

tngxnrlj,yushngyzhnglo。

相关翻译

涉过江水去采芙蓉,大泽中长满了芳香的花草。采了芙蓉要送给

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却在远方。

回过头来遥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无边无际。两心

相爱却又各在一方,只怕要愁苦忧伤直至终老。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经典之作。初读,似乎无

须过多解读,即可明白它的内容旨要,就是一首游子思乡怀人之诗。

但仔细品味却耐人寻味,意味悠远。

开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过江

采荷图。时间应该是夏秋之交,此时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

和日丽、天朗气清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

人头”的湖泽之上,背景是水泽湖岸中长满了数不清的香草兰花,所

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

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喟叹之声冲出画面,镜头

迅速拉近,集中在采芙蓉的愁眉之中。别人采下的芙蓉都要送给自己

的心上之人,而我呢?所思念的人啊,你却在遥远的地方,怎能不叫人

伤心呢。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突然空间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

似乎已不是刚才那位拈花沉思的人了,而是身在“远道”、回望故乡

的另一个人了,又好像是和刚才画面中的蹙眉愁思之人不可分割的、

息息相关的对方。而此刻,这个人也正在遥远的异地回望那一起生活

过的故乡,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

隔山阻水的浩浩烟云。这里镜头中的画面似乎又开始慢慢推远,那种

埋怨路途遥远、渺渺无际的身影远离成一个渺茫的点,久久不能散去。

诗的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是顺势而来,把彼此

不能相见的愁苦,一个在家中采下芙蓉无人相送的孤独,一个遥在异

乡漂泊不能团聚的忧伤,和盘托出,直抒胸臆。无奈啊,思念的苦也

只能让人如此忧伤以致终老他乡。

【章法点评】

运用悬想手法,虚实结合

悬想手法,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通过虚实结合来表达超越时空

的极度抒情艺术手法。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称为“从对面曲揣彼

意”。有“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涉江采芙蓉》最突出的艺

术手法就是成功采用了这种“悬想”手法,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

错叙写,在泵打一成语四个字 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全诗前半部分是以女子的口吻抒写对远方之人的\'思念,涉江采莲,

以遗远人,既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又用莲“出淤泥而不染”的

高洁向远方之人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坚贞和守候,再加上“芙蓉”谐音

“夫容”,所以抒情主人公,也就是这位涉江采莲之人应该为女子。

属于实写。从“还顾望旧乡”开始,后半部分则是虚写。这是女子思

念丈夫情感达到了极致,就想象丈夫也在像自己思念他一样思念自己。

可见《涉江采芙蓉》一诗,虽有人称的变换,但全诗抒情主人公还是

一致的。因为有了这一变换,使得诗歌曲折有致,婉曲含蓄,耐人寻

味。读者所感受到,此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

采取了悬想这种婉曲的艺术方式,整个诗歌的情感便如山泉之曲折奔

流,最终汇成了震撼人心的巨声

作者介绍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由南朝萧统从无名氏传世古诗中选录

了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它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所选

十九首诗全部是古文人听邻家吹笙 五言诗,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高度评价《古

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从内容上看,《古诗十九首》深刻地

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

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

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魅力。这十九首诗

习惯上新鸳鸯蝴蝶梦曲谱 以诗的句首做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

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

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

《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及不攻自破 赏析2

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

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六。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

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

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

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

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

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

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

“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

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

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

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

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

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

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

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

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

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刃打一字 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

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

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

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

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

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

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

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

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

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

“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

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

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

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

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

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

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

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

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

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

“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

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

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

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

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

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

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

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

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

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

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

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

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形容乡村田园风景诗句 ,但由

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

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

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

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

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

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

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

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

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

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

“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更多推荐

青青河畔草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