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计的近义词-《山行》整首诗翻译
2023年4月29日发(作者:欲饮琵琶马上催的上一句)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
何不同?
【答案】 (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
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岑
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
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长歌行》古诗 “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
像黑夜一样暗淡”。 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
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的意思“马上就要
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 何日才能见面”。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岑参与友人于
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
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 “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
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 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岑诗
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写作的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等进
行综合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残花;暮春
(2)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 “残花落尽见流莺”: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
头啼鸣的流莺。从“残花落尽见流莺”中的“残花”,可见描写的是暮春时节。
(2)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
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把“春风”拟人化。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
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
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
阳城(武元衡的家乡是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
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
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故答案为:⑴残花;暮春;
⑵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古诗阅读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也称剑阁、剑门关。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B.“无处”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万里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中“合”是“应该”,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
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
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解析】【分析】(1)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
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结合上两句“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
处不销魂”的内容分析,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所以“诗人用蒙蒙细
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错。故选D。
(2)如可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
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最后一句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
方式,表达了诗人为国杀敌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愁苦,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忧愤之
情。
故答案为:⑴ D
⑵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
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读懂诗句大意后可对重要字眼进行分析,再结合知
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①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重阳席上赋白菊
②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哪首诗 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注】①陆处士羽: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②重阳:每年农历九
月九日为重阳节。
(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九日”这一天有饮酒、________的风俗。
(2)两首诗都以“九日和友人相聚”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做具体赏析。
【答案】 (1)赏菊
(2)皎诗将“九日”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或:淡泊高
洁);白诗以花喻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热爱生
活。
【解析】【分析】(1)从皎然诗中的“东篱菊也黄”和“谁解助茶香”和白居易诗中的“满园
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可知,“九日”这一天还有“赏菊”的习俗。
(2)皎然的诗,诗句“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将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再加
之“赏菊”,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的品行。而白居易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
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
人(自喻),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
情趣。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赏菊 ;
⑵ 皎诗将“九日”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或:淡泊高洁);
白诗以花喻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热爱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是对诗歌写作手法和情感的分析归纳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
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5.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后面小题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①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②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这里是忧郁的意思。②断雁:失群之雁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孤身一人客居旅店,不禁忧郁愁闷,悲从中来。
B.颔联是首联“凝情自悄然”一句的具体化,描绘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
C.颈联写由于家乡远隔千山万水,纵然做梦,也梦不到故乡。
D.尾联以设想之词描绘出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
(2)下面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点明了题旨,又为全诗奠定了哀怨愁闷,悲从中来。
B.颔联“警”字极富炼字功夫,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愁思惊梦,归思难
收。
C.颈联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虚实相间,读起来荡气回肠。
D.本诗意象鲜明,画面清晰,抒情明了,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答案】 (1)C
(2)D
【解析】【分析】(1)颈联中“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的意思是家乡路途遥远,归家时
已是梦醒时分天已大明,而在现实中,家人的书信需要隔年才能到此地。全诗虚实结合,
表达了作者对与家乡的思念及愁思难耐的幽关于草的诗句 怨。从内容上看,作者是梦到自己归乡,所以
C选项中的“也梦不到故乡”错误。
(2)本诗除了第二句直抒胸臆外,其他都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尤其是尾联,借助设
想之词描绘家乡风光图景来衬托远离家乡之愁思幽怨,是乐景衬哀情。所以D选项中的“抒
情明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错误。
故答案为:⑴C;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内容的理解,对古代诗词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⑵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的初步鉴赏的能力。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①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②
(注)①落落:松高大的样子。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
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2)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
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解析】【分析】(1)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
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第四句描绘的是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的画面,而第三句展现
的是牛羊自回村子的画面。牛羊自己回村子看出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相处和睦,整体氛围
是闲适的,而儿童不认识官员的衣冠,看出这里的人都不追求名利,性格淳朴,追求自
然。故描绘了闲适恬淡、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2)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
带来阴凉。“夏寒”和“长松”联系在一起,指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遮住阳光,形成绿荫,
给人阴凉的感觉。草木茂盛,绿树成荫,整体的氛围是清幽美好的,故情理之中。
故答案为:⑴ 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 ; 淳朴自然
⑵ 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
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点评】⑴本题考查画面概括。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
容。
⑵本题考查词语赏析。首先理解诗句,然后理解词义。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苹苹:草木茂盛。③杨花:喻身世飘零。④④杜鹃:喻
故国之思。
(1)“杜鹃”常被用作凄凉哀伤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有多种称呼,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杜鹃”被称为“________”。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做
简要分析。
【答案】 (1)子规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
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
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一一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
松应对此种题型。根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
“杜鹃”被称为“子规”。
(2)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理解诗词内容,结合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
“寂寞亭基”“一川晚照”“听杜鹃”中可看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孤独和惆怅,所以“闲”字表现了
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这只是表面上的。并且结合诗人的“南宋遗民”的身份,更可见诗人
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故答案为:(1)子规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
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
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一一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
积累。
(2)本题写梅花的古诗有哪些 考查重点词句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品味关键字词的能力。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词句。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_______________。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
A.一牛吃过柳阴西
B.不脱蓑衣卧月明
C.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能力。
(1)考查诗句中文字的表现力。“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
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考查对诗歌最后一句内容的判断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
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
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
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
“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故答案为:(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点评】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
景,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三是读注释,通过注释来了解诗歌内容;四是能找出诗歌的关
键句,进而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9.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写出了改革者高瞻远瞩的气概,表达了从政者从容笃定的自信,历来深受读者
的喜爱。要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就必须抓住三个关键词:“________”代表了
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浮云” 比喻 ________,它虽然能遮挡远望的视线,
但终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而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光凭勇气还不够,更需要非凡的
洞察力,诗句中的“________”,正是这种洞察力的象征。
(2)这是一首登高诗。登高诗常用来抒羁旅流离之苦、思乡怀亲之情,发壮志难酬之忧,
表忧国忧民之志,或即景阔谈生活哲理,或展望未来表恢弘抱负……以下诗句表明诗人远大
志向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答案】 (1)不畏;(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望眼
(2)D
【解析】【分析】(1)“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
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
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
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
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
倪。“望眼”体现了诗人非凡的洞察力。
(2)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句描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
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
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B:“遥知兄弟登高
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
情。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流露出的是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D:“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
概。故选D。
故答案为:⑴不畏;(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望眼;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
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
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
意,理解情感。
【参考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
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10.古诗阅读
月夜(杜甫)
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②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 双照泪痕干。
③
【注释】①背景:《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困于长安时
望月思家之作。②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则被困长
安。③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1)理解此诗时,小淇翻阅了明代王右仲在《杜臆》中对 “云鬓”、“玉臂”二词的点评,王
右仲认为其“语丽而情更悲”。小淇联系了颈联的描写,认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字中
能读出杜甫想象妻子独自望月的时间之长,更有助于理解王右仲所言的“悲情”。
(2)本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试结合诗
句,通过诗眼揣摩作者情感。
【答案】 (1)湿;寒
(2)“独看”写的是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双照”既有当年与妻子一同赏月的回
忆,也有对未来一家团圆的希望。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的离乱
忧愁。
【解析】【分析】(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
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在这样雾气凝重,寒气逼
人的情境之下,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
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故“湿”“寒”更加体现了作者思念家人,而又
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
(2)“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
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
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既写出了作者
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又抒发了他内心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湿;寒;
⑵“独看”写的是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双照”既有当年与妻子一同赏月的回
忆,也有对未来一家团圆的希望。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的离乱
忧愁。
【点评】⑴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
好的动人情景。
B. 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 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
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答案】 C
【解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
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
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
回味无穷。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
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赞美着这个古老
的乡土风俗,嗡组词两个字 显示出他对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的爱。尾联笔锋一转,热爱家乡与农民
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故AB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要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运
用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1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
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②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③④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②估客:商贾。③三湘:本指湘
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④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鼓鼙(p);军用大鼓和小鼓,
后也指战事。
(1)“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三、四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具体说说三四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 (1)愁的原因: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②家业荡尽,功业落空;③战乱未
平,国事堪忧。答出关键词“思乡”“战乱”亮点即可。
(2)第三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
情。第四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解析】【分析】(1)第三联抒发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飘零于江湘之
间,国难家愁,已染成我两鬓星霜,刚巧又正值这肃杀的秋天,这一怀愁绪怎生了结!离家
万里,欲归不能,这一片乡情,只能托与夭上的明月。第四联直陈诗人的感慨。战争已使
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这一句言外之意是:虽然战争已令
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倘若真的碰
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由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国事的担忧,战
乱又使自己倾家荡产,漂泊他乡。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
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
更切!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
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
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
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四联写“晚次鄂州”
的感慨,直抒胸臆,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昆虫记好词好句 原因。最后二句,把
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
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
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
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愁的原因: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②家业荡尽,功业落空;③战乱未
平,国事堪忧。答出关键词“思乡”“战乱”亮点即可。
⑵ 第三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情。
第四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结合 三、四联 内容作
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
情。 结合 三四两联的具体内容分析抒情方式。
造化钟神秀翻译-牵牛织女星是什么天体
更多推荐
细雨骑驴入剑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