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军细柳朗读节奏划分-朱彝尊


2023年4月28日发(作者:《哺乳全宿舍》如如影视)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翻译与赏析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

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关于苏轼

的《惠崇春江晚景》,希望大家喜欢!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

103718-11018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

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

市)人,祖籍河北栾城,龟虽寿原文及翻译拼音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

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

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浔怎么读 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

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李白诗二首将进酒 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

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著名唐诗300首 阳修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张孝祥 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

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

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①惠崇:北宋大画家,建阳人。《图绘玉鉴》说他最会画鹅、鸭、

鹭鸶(l s)等小动物。

②春江晚景:惠崇画了两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鸭戏图,一幅

是飞雁图。

③蒌蒿(lu ho):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茎可以食。

④芦芽:即芦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梅圣俞诗:

“春洲生荻芽”,荻芽即芦芽。

⑤河豚(tn):鱼名,味鲜美,但含有毒汁。

⑥欲上:想浮上来。春江水暖,河豚鱼就抢上水出游。

【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

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

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

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

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

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

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

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

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

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

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

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

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

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

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

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

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

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

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

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

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

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

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

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

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

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

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

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

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

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

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

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

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

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

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

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

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

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你长眠我长思 赞江头未是风波恶

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

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公元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在

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侥组词 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本首诗是其第一首。

夜不闭户的意思-十年寒窗无人问


更多推荐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