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还的前一句-再接再励的意思
2023年4月2日发(作者:君问归期未有期抖音)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诗歌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诗歌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
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
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现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下吧李白诗集大全981首诗的名 。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
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
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
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
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
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
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
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
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
与司马带拼音的唐诗三百首300首 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
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v八年
(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
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
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
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注释]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
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
(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
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
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
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
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
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
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
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
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
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
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泰山压顶的意思
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翻译 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
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
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
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练习及参考答案]
1、本诗作者是宋朝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 苏轼(人名)。诗歌描写了杭州西湖的晴姿雨
态,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的思想感情。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
两者的相同点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淡
妆”与前面空蒙相照应,”浓抹”与前面潋滟相照应,“相宜”与好、
奇相照应。
3、以下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描写了西湖晴天湖水的美丽风光。
B、“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描写作者身处西湖远观雨中山色的美。
C、这是一首婉约派的七律诗。
D、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
候下呈现的优端午节的名言名句大全 美风姿。
4、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适合”((2分)
5、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
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
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
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更多推荐
淡妆浓抹总相宜啥意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