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的英文译语怎么说-1米等于多少分米
2023年11月7日发(作者:布里斯本)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活动:算年龄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年龄问题,利用数轴将年龄问题转化为数轴
上线段的平移;
2.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加深理
解相关数学知识;
3.从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验中,感受数形结合、转化的思想及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数学活动—算年龄》是紧接《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一个
数学活动,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
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解,能检验所得问题的结果是否符合题意,而本节课中在于
引导学生借助数轴将年龄问题转化为线段平移,体现了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
想.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转化有点难度.这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
又为后面利用数轴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问题作铺垫,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基于上
述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可确定下列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数轴数形结合解决年龄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数轴数形结合解决年龄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引入
1.哥哥比弟弟大两岁,5年后哥哥比弟弟大______岁;
2.弟弟今年5岁,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5倍,5年后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
______倍;
3.弟弟今年的年龄为x岁,5年后他的年龄为______岁;
4.哥哥今年的年龄为y岁,5年前他的年龄为______岁.
归纳总结:
解答年龄问题,要灵活运用以下三条规律:
1.无论是哪一年,两人的年龄差总是不变的;
2.随着时间的向前或向后推移,几个人的年龄总是在减少或增加相等的数
量(你长我也长);
3.随着时间的变化,两人的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解读】先要求学生口答,再让学生总结规律,唤起学生对小学所学年龄问
题的记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解决年龄问题,要要灵活运用以下几条规律: 1.无
论是哪一年,两人的年龄差总是不变的; 2.随着时间的向前或向后推移,几个
人的年龄总是在减少或增加相等的数量(你长我也长); 3.随着时间的变化,
两人的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有了这些
规律,最近又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大家能否解决更多的年龄问题呢?
活动二:小试牛刀
1.今年,小明与他妈妈的年龄和是50岁,3年后,小明妈妈的年龄是小明
年龄的2.5倍,求小明和他妈妈的年龄?
2.父亲与两个儿子的年龄和是84岁,12年后父亲的年龄正好等于两个儿
子的年龄和,父亲现年多少岁?
【解读】以课本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展开,问题1中主要抓住“你长我也长”,
大部分学生是可以在“最近发展区”内自觉完成的;问题2,经过适当的点拨学
生便能够理解:将两个儿子年龄看成一个整体.这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是“跳
一跳摘桃子”.上述两个问题并不复杂,主要是为本节课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有了基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类比转化就成为可能.其中,教师的及时追问给学
生的思考活动提供了理性的导向.
活动三:拓展提升
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的时候,你才5岁.”乙对甲说:“当
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的时候,你将50岁.”问:甲、乙二人现在各多少岁?
图1
小结:将年龄差 线段平移.
【解读】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利用数
轴,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把两人的年龄看成是数轴上两点,那么这两点
之间线段的几何意义即就是——“年龄差”,从而将问题归结为数轴上定线段的
左右平移,让学生了解建模的意义和重要性,更让学生感受数学推理的乐趣,体
会数学之美.
活动四:趁热打铁
学生问老师多少岁,老师说:“当我像你这么大时你刚1岁,当你像我这么
大时我已经40岁了.”你知道老师多少岁吗?
【解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回到实际生活中去的过程,是
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巩固和加深.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再次观察图1反思,很好的解
释小学做法的本质,同时指出与高中数学的关联,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步步紧逼.
活动五:交流展示
根据自己和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年龄或收集其他的数据,编一个
利用时间轴解决的问题,请同学求解.
作品展示:
【解读】这是一道具有实际背景的开放性的方案设计题,通过学生对不同方
案的探索和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
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活动六:出乎题外
1.数轴的正半轴上点A,B分别对应数a-15,a+15.记点A到原点O的
距离为d,点B到原点O的距离为d.
12
(1)当d+d=50时,求a的值;
12
(2)当d=2.5·d时,求d,d的值.
2112
【解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点都是在数轴正半轴,点坐标的几何意义
是该点到原点的距离,将d+d=50转化为a-15+a+15=50得到关于a的一
12
元一次方程,另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两点的距离之差为30,从而可以得
到d、d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使问题同样可以解决.最后引导学生反思:能否回
12
到今天所讲年龄问题呢?经过思考,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的本质.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体会和收获.
(1)用数形结合将年龄问题转化为线段平移,反过来,也可以将数轴上的
问题进行适当转化;
(2)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解读】从知识、方法、过程等方面进行课堂小结,鼓励学生从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养成品德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及体会.不仅能帮助学生
从整体上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而且使学生逐步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含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苏州地区的英文区翻译区英语怎么说-theslam
更多推荐
小学数学年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