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倒的英文译语怎么说-环球出国
2023年11月6日发(作者:guest是什么意思)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小朋友在海边捡拾螃蟹与虾米的图片
2.【提问】看到这幅图,你们能够提出哪些问题呢?
3.【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一道两位数加两
位数的 不进位加法的横式。
二、探求新知
1.【提问】你们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吗?并
用之前已有的100以内加法的口算知识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个人列出算式并自己口算解答。
2.【提问】除了口算,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解答自己提
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题目,
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 生发散思维,从而在巩固旧知的
基础上进行新知的引导。
3.【揭题】如果有学生提到用竖式计算,教师就顺着开
始讲笔算加法;若没有人提 到竖式计算,教师就可以直接
揭题: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竖式笔算。
4.【提问】刚刚有同学提出了11+23=?那么你们能用
数小棒的方式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吗?
【学生活动】动手摆小棒,操作出11+23=34。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摆小棒,深刻体会个
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的算理。
5.【引导提问】为什么你们要把零散的1根和3根小棒
放在一起呢?成捆的要放在一起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6.【小结】零散的小棒就相当于都是个位上的数,而成
捆的就相当于十位上的数,所以我们在计算中要将各位上的
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法则表现在竖式
计算中,就是相同数位相加。
7.【PPT 展示11+23】在横式下面,11和23必须数位
对齐。个位上的1+3=4,十位上的1+2=3.所以竖式计算的答
案也是34.
三、迁移探索
1.【提问】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想一想,用竖式计算
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先前已经有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
因此,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学生完全可以靠自主探究来
完成,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加
以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2.【小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时候,要牢牢
记住,相同数位先要对齐, 然后再相加,并且从个位算起。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题1
2.自主练习题2
【设计意图】在新知识学习后,进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
题,让同学们将所学的方法和知识运用到新问题的解决中,
检验学生对不进位加法运用竖式的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书
写规范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
3.连线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涉及的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
加,练习中出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学生形成认知矛
盾,激起强烈的好奇心,为下面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
加奠定基础。
五、评价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你还想学什么?
2.【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不进位)
虾米:11只
23只
一共抓了多少只虾米?
11+23=34
11 个位和个位对齐
+23 十位和十位对齐
————
34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学生学习情况
分析
从知识起点看,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
算能力为该课的有效《100以内的加减法(二)》教学设计展
开提供的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
从年龄上看,学生正处于对万物充满好奇的时期,因此
有效运用教材所提供的高质量教学素材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对达成教学目标有重要作用。
从能力上看,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独立地理解笔算中相
同数位对齐和数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 ,而且个别学
生计算能力有待加强,教师还要进一步的指导,所以以数学
化的活动展现知识仍然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架构的有效办
法。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学习效果分析
学生先前已经有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因此,两位
数加两位数的计算,学生完全可以靠自主探究来完成,将课
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加以引导,有
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从整体看,本次检测目标达成度还算是不错的。
在新知识学习后,进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题,让同学们
将所学的方法和知识运用到新问题的解决中,检验学生对不
进位加法运用竖式的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书写规范的掌握
程度,查漏补缺。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教材分析
郭沫若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
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
做这种精神。”结合《课标》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本节
课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思路,
不仅关注学生构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有关竖式的知识,也关
注学生对学习这一知识点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力,还关注在
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自我学习探究能
力。在力求体现教学主动性学习原则和最佳动机性原则的基
础上,使得数学学习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并且人人都
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的发展。
《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
下册第六单元“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学习内
容。它承接了《100 以内的加减法 (一)》口算教学,同时
为100 以内的进位加法笔算学习打下基础。对以后的计算的
正确和快速产生直接影响。
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教材充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海边捡拾螃蟹和虾米等实际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借助直观操作
(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算法的
多样化;最后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自己归纳出两位数加
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评测练习
一、强化新知的练习题1
意图:体会相同数位要对齐的思想。
行了预习,还有平时家长的辅导,很多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
基础和经验,所以我在情境图的基础上引出“11+23=”,
然后让学生先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0+20=30,1+3=4,30+4=34。
提问:为什么用10加20,用1加3?(突出十位加十位,
个位加个位)指出:这道题除了可以口算,还可以用竖式计
算,你能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因为有了基础,都跃跃欲试。
这时让学生在本子上先尝试列竖式,教师查看学生的情况,
并指名板演。引导观察板演的竖式:为什么把1和2对齐?
把1和3对齐?
强调: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2.对比板演,探索笔算(不进位)的算法。
学生解决加法后,我直接呈现了试一试,让学生用竖式
来计算,学生计算时,注意了对齐,但出现了把减法算成加
法的错误。在学生板演后,我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对
于先加个位上的数或先加十位上的数,都予以肯定。
通过两道竖式计算的对比观察让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
要注意些什么?突出个位与个位对齐相加减,十位和十位对
齐相加减,注意运算方法。
突出练习,以前的教学经验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竖
式学生容易出错,所以又补了一道练习26+12=,让学生计算
并思考:6应该和几对齐?为什么?进一步突出计算法则:
个位与个位对齐相加,十位和十位对齐相加。
3.多样练习,巩固 笔算(不进位,不退位)算法。
学生在初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后,
让学生进行一些笔算练习和纠错练习及实际问题。尤其是第
3题连线练习,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儿,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选取典
型题例,一直以学生板演,学生点评,学生发现,学生总结
为主,老师适当点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
果。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课程标准
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这一教学内容选自青岛
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一
单元。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间的
30%,因此,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
利于顺利达成学段和学期育人目标。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
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教材遵循
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
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新课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只要帮助学生在自主
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
11+23是本课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
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
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
Gujarat(India)的英文简称是Guj-DictC-高一英语单词听力
更多推荐
小学数学纠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