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的英文译语怎么说-inparticular


2023年11月6日发(作者:广东省水平测试成绩查询)

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生命的感动

意念上的接受

一直以来我对“算用结合”的新新名词有种排斥感。怎么说呢?因为我感觉“算用结合”

只是一个感性问题,或者说是我们老师一相情愿的教学手段而已,它难以与其他理性化的东

西并驾齐驱到理性化的高度。但是,自从我第一次参加路桥区实验小学的“算用结合”研讨

会后,我发现原来这种感性化的东西也可以让它在适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在会上,虽然我

们对“算用结合”的理解还很稚嫩,但是我们的观点还是得到了王瑞达老师的肯定与赞赏,

王瑞达老师还在会上作了《“算用”结合该怎样教学的探究》专题报告。这让我有点哑然,

因为我们当时认为只是一种形式,想不到这平凡的教学方法也能在这大雅之堂绽放光彩。

后,我们几个第一届“新苗班”的同学聚在一起,心情都比较激动,又一次把会上争论的“算”

“用”是孤立的还是融合的话题深化。在交流讨论中我们渐渐将“算用结合”的外延打开,

原本狭隘的只局限于计算题的“算用结合”通过这次会议其外延一下子得到了拓展。

这次探讨活动可以说收获是相当大的。慢慢我们对“算用结合”的新新名词开始感到亲

切,我们平时的“生活化教学”现在终于有了一个专用性的名称“算用结合”了。有了“算

用结合”的名词就意味着我们教师的劳动成果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注册“商标”。从此我的教

学生命中又拥有了一种叫“感动”的东西。

行为上的顿悟

有道是:“光有感动无行动也是白感动”于是,我就在学校数学教研组的引领下对自己

的课堂进行重新审视,我发现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我还是处于比较原始生态的课堂情景中,

满足于教材提供给我的情景和练习,只是作一些言语上的鼓动与激励。这让我对自己平常所

说:“算用结合我们都在实践”的话感到羞愧。随着“算用结合”课堂的推进,我清楚地意

识到现在所提倡的“算用结合”已经拥有其崭新的含义,就是它必须是符合学生现在生活的

现实情景及问题,不是远离学生实际的过时陈旧无意义的“伪算用”的情景,它是我们老师

意念中牵动学生兴奋神经和支撑课堂有效展开的载体。我意识到:要想站在新课改的前沿,

我必须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算用结合”的精髓。几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化、出外听课机会的

增多,专家的讲座我是每场必听,我和其他数学老师一样参加“算用结合”为主题的研讨会

十多次。有三点顿悟值得记录:

算用成行顿悟一:实物支撑 资源课堂

有道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资源。要使“算用结合”在课堂中

有效成行作为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课程资源意识,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潜在的教学资源进行

教学。也就是要有必要的实物来支撑我们的课堂。而往往我们在上课时,让学生凭想象支撑

我们的操作,也就是我们所谓理性化的课堂教学,这理性化的东西学生接受起来难免心不甘

情不愿的。在一次课题培训会中,一位专家曾给我们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他说:“你

说一年级的学生是对11=2的算式感兴趣呢?还是对一杯牛奶加一杯饮料等于2杯感兴趣

呢”?这个问题我们不难回答。其实学生不管是低段还是高段要想让他们攻克理性化的东西

还都是需要实物来支撑课堂教学的,展开说就是需要切切实实的身边例子来领悟我们的教学

内涵的。如在我校第九届公开日活动中林霞老师的鸡蛋图,在鸡蛋图明确的情况下,学生思

维如潮水般涌出来,9587的理解层次就一目了然,而当林霞老师用荷叶挡住鸡蛋图

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失去了一个可依赖的支撑点,显得一筹莫展了。当再次出现鸡蛋图

时,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可见低段教学中的实物支撑是相当必要的。高段需要吗,高段同

样需要,如林琳萍老师执教《圆的周长》中,学生采用3个圆片来探究圆的周长,这就是感

性化的实物支撑,如果这节课去掉实物圆片的周长探究,而只用电脑来演示操作,试问学生

能心服口服吗?显然不会,高段学生更需要自己的亲自研究,他们的个性只相信自己的操作,

他们甚至提出不整厘米数的圆不一定是3倍多一点的规律。可见不管是何种课何年级段的学

生,只有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才会有效地提高我们“算用结

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课堂教学只能还他们以生活原形,在原形中才会水到渠成地揭示数

学的原则与真理,所有空洞的“算用结合”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算用成行顿悟二:关注切入 为生所用

有老师常常埋怨自己提供的素材够生活化了,但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本次公开课上,

想必在座老师对牟荷红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一个环节的设计印象深刻:本来有6

颗★,有2颗涂色了,涂色部分可以用一个怎样的分数来表示?学生本应可以提升到2/6

1/3的高度,可学生就是只出来2/6而不出来1/3。牟老师的一句“没有了,算了”,虽

说这充分显示了老师的课堂机智,但也存在老师的教学遗憾。这么感性的东西为什么就出不

1/3呢?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其实这是一种教学切入口的把握问题,如果牟老师当时用圈

一圈的方法可能会解决了本节课的提升难点,每2颗一份,有3份,涂色的1份就是它的

1/3因为它毕竟是用感性化的★来支撑我们的分数概念的教学。可见,“算用结合”的课堂

需要我们更大程度地关注我们教学的切入口。

1.切入口过小,引不起学生的思考,如一位教师在第七册的一节《一个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口算》的设计:

例1:口算5×100 12×100 ,说说结果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2:口算13×400 ,猜一猜结果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这节课学生已经有了整百数乘一个数的基础,计算对每个学生来说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老师设计的猜一猜结果是多少?学生不用猜都能很快报出得数,根本没有什么新鲜感。然而

教师不断地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学生为了寻求不同的方法,绞尽脑汁,出来的

算法也是五花八门。有时候学生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寻找老师需要的答案,学生的热情在教师

的声声追问中消殆,课堂出现冷场的尴尬。像5×100 12×100 这样的口算,没教以前学

生一看到算式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学了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后,计算速度反而慢了。一问一

答式的教学早已显示不出课堂的活力与教学的深度,其教学内涵就等于0

2.切入口过大,尤其是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提问水平也趋于开放化水平,学生也就不明

就里地自说自话。如《认识乘法》中,一位新教师在上课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动物园”

让学生观察图面并提出:“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回答更是热情:我发现小猴在这里荡秋

千,很开心;我发现河水在流动;我发现河里还有小鱼在摇头摆尾;我发现小鸡和小兔在捉

迷藏;我发现草地上有两幢房子,我想应该是小鸡和小兔的;我发现有一条小路通向很远的

地方了……过大的切入口让本应“生成”的算用成为教学的失衡。

3.没有切入口,很多教师很迷信算法多样化,但又很崇尚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尤其是

教学口算时,学生提出很多种计算的方法,教师一概加以肯定,最后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

婆有理的局面。教师往往还会来一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一般情况下学生是非

常喜欢用自己原有的方法进行口算的。这样没有一个优化的切入口,学生还是按原来的自我

方法进行演算,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只是为学生整理原知,强化原知和巩固原知。本应“理想

的过程”却导致这样的“意外的结果”皆因我们教学的无切入口。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教学行

为进行反思。

算用成行顿悟三:非是累赘 而是习惯

其实,算用结合只是一种操作习惯,就象我们的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信手捻来就是课堂

生活的应用与生成,无须我们大做文章,它是一种自发的水到渠成的数学生活化理念。例如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买两种玩具超过10元,免费赠送一个

小玩具?看似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实质蕴涵了如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实质性问

题。学生在兴奋之中将所有的进位加法算式列出,并积极地探究这些算式的算法。新课程倡

导“数学生活化”,但生活的外延不等同于数学的外延,生活中的所有内容并不都是我们数

学课要教学的内容。有人为了达到“算用结合”的目的,竟将救火车开进我们的课堂原来是

要学生改错题,如此为“算用”而“算用”地大做文章却往往事倍功半,“算用结合”游离

了文本、脱离了目标、偏离了价值。其实,水本无华,相汤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

灵光。“算用结合”课堂教学亦如此,不一定要有图文并茂的情景引领;不一定要有妙语连

珠的言语讲解;也不一定要有引人入胜的跌宕悬念,只要学生能将生活的经验迁移到数学教

学中,就是“算用结合”的生活再创造。从而达到最佳状态下的为生所用,这就是我们讨论

“算用结合”的本质所在。

课堂上的提炼

如果说体验算用、顿悟算用、践行算用是深刻的,那么提炼算用就是痛苦的。在《认识

厘米》公开课中,我用人教版的教材诠释了老教材的本色,无为而为的理念成为我教学的座

右铭;后来《玩玩数的奇偶性》却让我在“算用结合”的浪潮中颠簸流离、身心具惫,7

试教让人苦也累,哭也累,这种滋味真是难受,痛苦回味成就了我的《提炼生活 感悟教学》

省本教研课《吨的认识》《千克和克》让我体会到新老教材的分界真谛,一篇《平凡教学

滴经验》应运而生,期间苦乐让人不敢回顾;说句实在话,真正让我赏心悦目身心兼悦的课

是《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后来这样的课长久没有再现,真是遗憾,在前年校开放日中,我

又不幸脚扭伤了,《走进有趣的编码世界》在精神愉快而身体痛苦中践行,受到了全区数学

骨干教师的好评,再接再厉之下我的案例《贴心课堂 生活社团》写出了我对“算用”的新

感受,在区公开课《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小数的加减法》中我意识到了真正在课堂上实践

“算用”理念的不易。

实践上的收获

经过一个阶段的拙手描算用,我逐渐对“算用结合”的概念有所总结:重探索;重体验;

重过程;重领悟。12字是严肃的;12字是精湛的;12字是丰富的。短短12字,就把我们

沿用的“算用结合”方向指明,也把我们推上反省“课堂算用”的舞台。

几年来,在罗俊荣老师和学校领导的精心栽培下,我用我的恒心,我的毅力、我的感悟

谱写着“算用结合”的新篇章。我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分析教学路上的苦乐得失,积极总结教

学经验与全区各校老师共勉。分别在“计算”“命题”“教材分析”等方面向全区数学教师作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课教学探究》《如何用好新教材》《聚焦新课改的命题魔方》《实在

课堂 真实评价》《新理念 新课堂》《执掌老教材 体验新课改》《命题的思考》《关注算

讲究技巧》《探究乘法计算 剖析概率问题》的经验介绍十来次;校级多次,均受到老师

的一致好评。这让我究在其中,醉在其中,乐在其中。撰写的教学案例、论文有2篇获省三

等奖、3篇获市一等奖,5篇获市二等奖,3篇获市三等奖,多篇获区一、二、三等奖;我

还参与编写的全国性数学刊物《新同步练习》深受学生喜爱。同时,我积极承担课题研究,

主持并参与市、区规课题十多项,多项课题论文获市二等奖,其中《小学数学目标差异化教

学研究》课题还获市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二等奖。

我认为:“算用结合”是感性与理性的组合。我们的小学阶段所有的数学课终究都离不

开这感性与理性的合二为一,有人将这两者组合得恰到好处,就是课堂的有效生成;有人忽

略了或组合得不是最佳,哪就是硬凑。我认为我们需要打开观念,“算用结合”决非只是单

纯的计算与应用,而是应把我们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

合应用等都应视为理性化的计算教学,如几何图形的教学,终究离不开现实生活作支撑,

低段的数图形的数,到中高段的组合图形及算周长、面积,乃至到算体积等都归属于计算范

畴。应用题就更不用说了,都是从感性化的事例抽象概括出应用题框架和本质,只是所编的

事物离我们远或近而已。作为教师,我们应打开“算用结合”的外延,让我们研究的“算用

结合”的内涵丰富生动起来,我们的数学课就不会被太理性化的东西所累。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们平时应尽可能习惯做到:把准“算用结合”的教学目标是课堂

凸现实效的灵魂;激发“算用结合”的学习兴趣是课堂凸现实效的前提;开发“算用结合”

的课程资源是课堂凸现实效的原动力;关注“算用结合”的人人参与是课堂凸现实效的关键;

提升“算用结合”的思维品质是课堂凸现出实效的保障。

科斯马斯的英文斯翻译斯英语怎么说-免费教育网


更多推荐

小学数学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