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什么意思解释句-海词汉语-havana是什么意思


2023年10月7日发(作者:人类我们的故事)

相遇问题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6----48页,信息窗52课时及相

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模拟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相遇问题基本特征的过程。

2探索理解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并会运用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

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探索,归纳和整理多种解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

性。

4. 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

重点: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相遇问题求路

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两种颜色不同、长度不同的纸条各6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在青岛全民健行活动中学习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在简

单的行程问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式?谁来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在速度、

时间、路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稍复杂的行程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课件出示教科书46页红点问题情境:

小萍和小明同时从家去栈桥(如图)经过6分钟两人在栈桥相遇。他们两

家相距多少米?

1.初次观看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唤起相遇问题的生活经验。

媒体播放小萍和小明同时从家去栈桥的动画情景,学生观察。谁能用语言

描述他们两人的运动过程?

2模拟两物体的运动过程,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

1)媒体再次播放上述动画情景,教师和一名学生模拟情境。

①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位置。学生会发现应该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出发,板书

“两个地方”

②师比学生晚走了一会儿,大约3步的时间。学生会发现两个人应该同时出

发,板书“同时出发”

③教师走的方向不对,拐弯走了。学生会发现两人应该面对面走。教师指出

“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之为“相对而行”,板书“相对而行”

④师生最后走一遍正确的,两人同时到达学校,也就是说两人在学校相遇

了,板书“最后相遇”

2.同桌两人边打手势演示边用上“两个物体”“两个地方、“同时出发”

“相对而行”“最后相遇”等关键词描述他们两人的运动过程。

像这样,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

题。

(板书:相遇问题)

3.运用解题策略,自主整理信息。

1)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这个问题中的信息较多,且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易发现。下面请同学们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信息加以整理,比比看谁整理信息的方法最好,能将题中信

息最简洁明了地呈现给大家。

学生自主整理信息,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整理信息的方法,互相学习,取长补

短;同时,组长做好记录,看本组内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三、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整理信息的方法,教师适时组织学生互相质疑问难,

补充完善。

预设1:摘录。

预设2:列表。

速度 分路程 总路程

65米∕分 6 65×6

65×6+75×6

75米∕分 6 75×6

预设3:画示意图。

预设4:画草图。(略)

预设5:操作法——摆纸条。

2.引导学生对各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加以分析与比较,突出画线段图整理信

息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3重点讲解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相遇问题的图形模型。

教师边讲画线段图的要领,边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4.教师:“两家相距多少米”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挑选解法不同的学生板演。

解法1: 65×675×6 解法26575)×6

=390450 =140×6

=840(米) =840(米)

2)请解法不同的学生向大家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重点动态演示第二种解法的分析思路,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

理解6个(65+75)的意义,进一步理解这种解题方法。最后的成像如下:

3)你比较喜欢那一种解法?为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乘法分配律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随着两人走的时间一分一分地增加,两人所走路

程的和怎样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发生什么变化?

当两人的距离是0时,我们就说这时两人怎样了(相遇了)两人运动的结果

就是相遇。

2.让学生尝试解答。(第4748页自主练习第45题)

1)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小方每分钟走70米,小丽每分钟走60米,

经过6分钟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两辆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

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学生在小组内独立完成,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反馈学生情况,全班讨论并强化两种解法。

即:路程1+路程2=总路程

速度和 × 时间 = 总路程

五、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 起跑线:只列式不计算的基本练习

教师:生活中,除了走路能相遇,还有一些相遇的例子。例如工程队挖水渠、

修公路、凿隧道等问题(引出工程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后,课件揭示该题的数量关系:工效和×时间=工作总量。

2. 加油站:“自选超市”: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时间

不足可留给学生课下探究解决。

媒体展示以下问题:

1 比一比三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①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5

千米,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90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

车每小时行75千米。几小时相遇?

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90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经3小时相遇,甲车每小

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放学了,张红和王青同时从学校出发,背向而行,5分钟后两人到家。

(如下图)两家相距多少米?

理解:“同时、背向”

3两艘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客船每小时行65千米,货船每

小时行35千米。航行8小时后,两船还相距300千米。上海到武汉之间的水路

全长多少千米?

交流:跟例题有什么不同?两家相距的路程包括哪几部分?

3.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看来大家对相遇问题掌握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吧!你们鼓掌时两只手是

怎样运动的呢?(相遇问题)同学们,鼓掌也是很有学问的,请大家一定做生活

中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两地 同时 相向 相遇)

解法1: 65×675×6 解法26575)×6

=390450 =140×6

=840(米) =840(米)

路程1+路程2=总路程 速度和 × 时间 = 总路程

答:他们两家相距840米。

使用说明:

1.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648页的“相遇问题”它是在学

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相遇问题的数

量关系,学会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1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相遇问题”解题方法的归纳,

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模拟表演、整理中去感悟“相遇问题”特征及解题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2)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自主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

借助直观线段图——探明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自主建构

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

间,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

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

解课本上简单的相遇问题,还将简单的相遇问题进行了变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延伸出工程问题,

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2.使用建议:

在教学中应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了学生的参与,

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

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活动中应将以下教法: 复习

铺垫法、直观演示法 分组讨论法、启发讲解法、 练习巩固法等一一落实到位。

这样,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3.需要破解的问题:

本节课是主要解决“相遇问题“中的求路程问题,还是“相遇问题”中“求

路程问题”“求速度和”“求相遇时间”都渗透一下,还是将相遇问题延伸到工

程问题?我感到有些迷惑,不过,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究下去。

相关链接: 名师课堂实录——吴正宪《相遇问题》

日本嫩女,美女扳穴的英文翻译女,美女扳穴英语怎么-少儿英语


更多推荐

上海小学四年级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