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的英文译语怎么说-excite日语翻译
2023年10月2日发(作者:从句)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1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信息窗1,第二个红点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除法各局部名称和意义的根底上,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
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
重点难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书写乘法竖式,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
下。 指名背诵2-5的乘法口诀。
2. 指名口答 42≒ 63= 84= 155= 124≒ 204= 93= 16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同学们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情景。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
两个问题,还有哪个问题没解决? 生答复: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2.引导学生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交流,引导明确:学生交流
完整问题:3人一共捉了15只蝴蝶,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3. 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指名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交流明确:求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多少? 列出算式:153=?
4. 提问:你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这个算式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想
第 1 页 共 36 页
一想、算一算、集体交流,指名答复:想3和几相乘得15,想乘法口诀三五十
五,商是五。
5. 引导:乘法可以写成竖式,除法可以写成竖式吗? 板书,并讲解,除
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课件按步骤演示讲解: 15 3 =5 5商 3〕15被除数 15 0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 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要有3个5? ②0是从哪里来的 ? 师:孩子们,你
们的问题提的非常好。 交流明确:竖式要向上面那样写完整。
6. 试一试:把第一个红红点问题的除法算式写成竖式。
学生独立写写,集体订正。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作业展示。
三、稳固应用,拓展提高
补充练习:用竖式计算以下各题。
164= 33= 204=
84= 105= 62=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同数连加用乘法简便,会把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知道几个几,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几乘几。
3、知道乘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名称。
4、会对同数连加得到的和与乘式的积标出单位名称。
过程与方法
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去发现、探索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迁移的能力。
2、体验探究数学知识过程中的成功感。
第 2 页 共 36 页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园图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啊?〔游乐园〕你们想去玩吗?我们的小
伙伴们都来了,〔游乐园图2〕玩得可开心了!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活动工
程?你最喜欢玩哪一项呢?
二、出示划船图
1、你们看,游乐园里每只小船上规定坐几个人啊?
〔1〕游乐园里的景色真美啊!有一条船慢慢地划到了这里,我们看到了几
个3?板书:1个3 又划来了一条船,现在有几个3?加法该怎么算?一共有几
个小朋友在划船?〔板书:2个3 3+3=6,3个3 3+3+3=9〕
〔2〕老师还看到远处也有些小朋友在划船,现在一共有6个3〔板书:6
个3〕,你知道远处有几条船?每条船上有几个小朋友呢?〔有3条船,每条船
上有3个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4个3、5个3、6个3。〕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在划船?板书:3+3+3+3+3+3=18
〔3〕小船越来越多,现在有〔7个3、8个3、9个3、10个3〕如果写成
加法算式是越来越长了。板书:10个3 3+3+3+3+3+3+3+3+3+3 2、仔细观察这
几个加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加法,加数都是3。〕我们发现这些算
式都是由相同加数3连加起来,这里的3是指?〔加法中的加数〕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数连加〞〔板书:同数连加〕“同数〞是什么意思
啊?〔加数都相同〕原来,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题目可以用同数连加的这种加法
算式来表示。
2、刚刚,我们数到10个3,算式已经很长了,如果再多,黑板上都要写
不下了!
〔1〕我们的小伙伴想和大家说
小胖:算式太长了!
小亚:同数连加,我有好方法!
你猜猜是什么好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听到过乘法的小朋友举手。
第 3 页 共 36 页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加到乘〞〔出示课题,齐读〕
3、我们就先来看6个3这道题目。
〔1〕6个3已经能用同数连加的算式来表示,用乘法算式表示,该
怎么写?怎么读呢?让我们来看书P12。
6个3 6某3=18 6乘3等于18。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符号“乘号〞,乘号怎么用一个叉来表示呢?你们想
知道吗?让乐乐来告诉我们吧。〔原来创造乘号的数学家是这样想的,既然乘法
表示一种特殊的加法“同数连加〞,那就把加号转一转,由十字变成叉,用来
表示乘,这样乘法和加法的关系也包含在里面了。〕课题下面补加号和乘号
〔2〕6写在某的前面,有6个几?6个3,3写在某后面。几个几的个数现
在某前面,相同的加数写在某后面,这样用乘法表示几个几的读、写顺序都一
样了。
4、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几道同数连加的题目改写成乘法算式。
2个33个36个310个
33+3=63+3+3=93+3+3+3+3+3=183+3+3+3+3+3+3+3+3=302某3=63某3=96 某 3 =
1810某3=30
1个3呢?1某3=3 了不起,1个3也会用乘法表示。
5、我们都学会了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一下,用乘法表示和原先
用同数连加相比?〔式子就简便了。〕
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式子就简便了。〔补充板书〕齐读
6、我们知道在加减法中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乘法也一样。
三、出示转杯车、小汽车的图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有关乘法和加法的关系,学得真不错!游乐园里还
有转杯车、小汽车这些工程。
〔1〕仔细观察画面,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在玩转杯车,你要从图中找到什么
信息?〔有5只转杯车,每只转杯车里有4个小朋友。〕
〔2〕完成书上P13两题
〔3〕反应
第 4 页 共 36 页
加法算式:4+4+4+4+4=20〔人〕
5个4 乘法算式:5某4=20〔人〕
有〔5〕个转杯车,每个坐〔4〕人,一共有〔20〕人。
小汽车:加法算式:2+2+2+2+2+2=12〔人〕
6个2 乘法算式
6某2=12〔人〕
有〔6〕辆小汽车,每辆坐〔2〕人,一共有〔12〕人。
四、出示游园图
在这个画面上,还有什么内容求总数也可以用同数连加来表示的?〔有4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手中有5个气球〕
4个5 4某5=20 小结:同数连加的题目,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五、练习
1、仔细观察,你在图中看到些什么?看图判断是否能同数连加,写出乘法
算式。〔小胖:都是同数连加。小亚:我有不同意见。〕你们来判断一下,是同
数连加的说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不是同数连加的字要说说加法算式。
〔1〕香肠图
6个4 6某4=24〔根〕
〔2〕馒头图
1个、2个、4个
不是同数连加,无法写出乘法算式。
〔3〕馒头消失成为空盘子,现在有几个馒头?1个馒头也没有了用什么表
示?〔0〕3个0 3某0=0〔个〕这道题目的两个因数是几个几?积呢?
2、出示点子图
请你圈一圈,说说有几个几,并用乘法算式表示。
○○○○○○ ○○○○○○
〔1〕读题,意思懂吗?你会圈吗?能不能剩下几个不圈?对了,不仅要全
部圈完,而且每个圈里的小圆点要?〔一样多〕
〔2〕〔选1题讲:每次圈6个,圈了2个圈,6个2,6某2=12。〕
第 5 页 共 36 页
1个1212个12个66个23个44个31某12=1212某1=122某6=126某
2=123某4=124某3=12
六、总结
今天,我们经历了“从加到乘〞的过程,知道了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
示,并且学会了乘法写法、读法、各局部的名称和表示的含义。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4、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局部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
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求积。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第 6 页 共 36 页
9某5= 8某7= 7某6= 4某9= 3某6= 5某7=
4某8= 3某4= 6某8= 4某7= 9某9= 8某5=
3某7= 4某5= 5某6= 8某9=
〔2〕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局部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以下图:
○ ○ ○ ○ ○ ○ ○ ○
○ ○ ○ ○
○ ○ ○ ○ ○ ○ ○ ○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
5+5+5=5=20〔个〕
5某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名称。
5 某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拟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③口算。
7某8= 9某4= 6某7= 8某8= 6某5= 7某4=
6某9= 9某8= 5某5= 8某6= 3某2= 7某7=
三、稳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第 7 页 共 36 页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
吗?
板书设计
表内乘法的复习
一、乘法的意义及各局部的名称
5 某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二、乘法口诀
背诵1—9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道
路交通平安法知识,从小养成自觉遵守交通平安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笔算的计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
教材第14页的情景图,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
指名学生板演:36+32=
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第 8 页 共 36 页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2、20+30= 50+26= 92+4=
61+25= 5+23= 34+3=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第14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三〕、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
我们来计算二〔1〕班和二〔3〕班共有学生人数。
师:35+37=
2、新课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
书课题:进位加法。
3、 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学生汇报后师用多媒体
出示〕
〔四〕、方法应用
师: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谁能说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式题?
学生出题,师板书。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
做完这些题目。
〔五〕、课堂检测
1、做一做〔教材14页〕
56 46 29 25
+ 37 +24 + 5 +36
—— —— ——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材15页的第3题
第 9 页 共 36 页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设计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效劳于生
活,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创新训练:
谁先正确算出红花表示的数,就把这朵红花奖给谁。
2〔〕4 7〔〕2 3 6
+ 6 9 +〔〕9 + 2 8 +〔〕9
———— ———— ———— ————
9 4 8 6 6 0 5〔〕
[设计意图]这样的练习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可以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学会思考。
〔六〕小节谈收获
小朋友,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本设计的目的是提炼加深学生对进位加法的认识,同时引发学
生更多的思考。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
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
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拟、笼统
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开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体会
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
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第 10 页 共 36 页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习: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答复。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答复:)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答复:)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
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
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
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
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
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
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
第 11 页 共 36 页
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答复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
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
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
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
(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习例2。
电脑演例如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答复,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答复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应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第 12 页 共 36 页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习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那么: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
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例3,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意
第 13 页 共 36 页
解答求相同加数的和的乘法应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法。
学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常规练习,齐背8的乘法口诀。
〔2〕听算:
第一组:2某8,3某8,8某2,4某8,5某7
第二组:8某4,4某7,7某4,6某8,8某5
〔3〕课件演示:教材例3。
〔小军和小红一起逛超市,在超市的文具专柜有许多的文具:文具盒每个
8元,铅笔每枝3元,橡皮每块2元,日记本每个4元……〕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同桌互相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
〔2〕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这幅图说出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钱?
第 14 页 共 36 页
橡皮每块2元,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铅笔3元一枝,要买5枝一共多少钱?
日记本每个4元,买6本,一共多少钱?
……
〔3〕解决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问题。
汇报学习过程。
三、练习稳固
〔1〕比一比,算一算。
出示练习十九的第2题:让谁算得又对又快。
〔2〕看图列算式。
出示练习十九第1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列出算式,再集体交流。
〔3〕每横排有6颗星,4排有几颗星?
每列有4颗星,6列有几颗星?
〔3〕第横排有7个圆,3排有几个圆?
每列有3个圆,7列有几个圆?
四、拓展学习
〔1〕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学们说一说。
〔2〕小兰买3块橡皮,每块橡皮3角钱,小兰一共花了多少钱?妈妈给了
她1元钱,应该剩下多少钱?
分析:这是一道先乘后减的应用题,首先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小兰花钱总数,
再用妈妈给的钱数减花掉钱数求剩余。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板书设计
用乘法解决问题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元?
分析:求3个文具盒的价钱总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第 15 页 共 36 页
解答:3某8=24〔元〕
答:买3个文具盒要24元。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难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旧知识的内
在联系,在此根底上理解数量关系。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了新知识的
主动建构。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是由学生自
己摸会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对称图形
教材分析: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图形与变换这一局部内容,在教
学中结合实际,让学生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等,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
空间,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在做中体验、思考,来培养学
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相应的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和数学
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开展有着重要
的现实意义。
1、通过这局部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意识。学生经历了
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方面,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数学模型,
2、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
学的意识。
3、学生经历了拼一拼、量一量等大量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本班有13名同学,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习
习惯不是很好。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也比拟差。大局部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探究知识,
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渗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知道轴
对称图形的含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会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对称轴。
3、让学生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广泛运用这一道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猜一猜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老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有没信
心。
生:有
师:老师出示事物体的一局部,你们猜猜那是什么?
〔师出事物体的一局部,生猜〕
师:这些图形你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的。
生:因为它们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是怎样的一样能说的更清楚些吗?
生:颜色、形状、线条都一样。
师: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左边和右边都一样,看到右边,就会想到左
边,在数学王国里,我们把它叫做对称图形。
师:怎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生:左右两边对折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这样的对称图形大家想看吗?
生:想。
2、看图片,进一步加深认识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了猜物游戏和欣赏对称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对
称和对称美,同时游戏和美丽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新知
1、找一找
师:刚刚看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在我们身边的对称
图形呢?
〔生找并汇报〕
师:同学们真实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出了这么多的对称图形
2、剪一剪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
生:想
〔生动手剪,并贴在黑板展示〕
师生小结:要想剪一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可先对折后,再其画上物体的一
半,再沿画的笔迹剪下来。
3、认一认,画一画
师: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都是对称图形
生2:他们都有一条折痕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可以沿这条折痕画条线,这条线就是对称轴
〔师板演〕
师:你们拿出自己的作品画一画,并给同桌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找一找、剪一剪、认一认等环节中加深对对称图形
的理解和初步的认识对称轴。〕
三、稳固提高,深化中心
1、练一练
书本第68页的做一做
2、折一折
第 18 页 共 36 页
书本第70页的第2题
4、画一画
书本第70页的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稳固和加深〕
四、回忆全课
师:今天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各自的总结再次呈现本课的重难点,强化了对本节课的
掌握〕
教学反思:
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忆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表达的.较
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
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
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
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猜物体导入,我出示物体的一半让学生们猜物体时什么这样做的目
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适时的提问:“你是怎样猜对?〞自
然而然的引出课题并且也让学生们初步的感受到对称图形。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
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
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
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剪一剪,然后比
拟、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折一折、举例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3、稳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
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纵观本节课大局部的学生都已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比拟遗憾的是
在动手剪纸这一环节学生纪律比拟不好,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应加强怎样使学生
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做到有条不紊。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时间:20某某-9-10
导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三第3、7-11题。
导学目标:
1.熟记6的乘法口诀。
2.会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会用6的乘法口诀解答有关的
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通过学生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导学重点:
熟记并背诵1-6的乘法口诀,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导学难点:
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导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一、复习旧知
1.对口诀。
现有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给学生以示范。在让同桌同学互相问
答,看谁答得全对。对答得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2.开火车。〔出示卡片〕
分小组,由“一二〞开始,按序伸手说口诀。让全班同学在动口动手的活
动中,进一步熟悉2-6的乘法口诀。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向学生说明:左数第一列上的1-6和从上面数数第一行的1-6都看做因
第 20 页 共 36 页
数,把乘积写在两个因数交叉的位置上。学生明白后,让其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
以“看谁算得都对〞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换评
改。
3.完成练习十三第8题。
分组问答,让学生在玩中稳固知识。
4.练习十三第11题
指名读题意;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相互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
果。
5.数学游戏:保护青蛙
①让学生边看边说,在书上填数。
②组织学生游戏。比一比谁说的又对又快。
三、积累运用
1.把口诀写完整
一六〔〕二〔〕一十〔〕〔〕十八
三三〔〕一〔〕得四〔〕〔〕二十
2.计算
出示口算卡。
3.每个小朋友分4个苹果,五个小朋友一共分了多少个?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1-6的乘法口诀。同学们邀熟记1-6的乘法口诀,在生
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希望同学么们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背诵1-6的乘法口诀
游戏:保护青蛙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
第 21 页 共 36 页
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
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口算:
50-20= 85-40= 79-6=
2、36+23的竖式算法 ,写出来,算一算,说一说要注意什么?举个数位
不对齐的反例,讲清数位对齐,其实就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即 个位
加个,十位加十…… 指着正确的式子讲解,一定要让学生彻底明白 。
二、情景导入,合作探究
1、师:哪位同学知道2023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城市举办的吗?〔北京〕
哪个国家赢了呢?〔出示主题图,生:中国。〕
2、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生:根据获得奖牌的数量〕
3、根据图中美国和俄罗斯的金牌数量,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减法数学问题
吗?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呈现美国和俄罗斯金牌数量表格〕
生: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或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列式:36-23=?这个减法算式怎么计算呢?开动脑筋,看谁能解决这个问
题?教师收集学生做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在黑板或多媒体上展示。
预设:有的同学把它变成咱们过去学过的知识去算:36-20-3;30-20+6-
3;36-3-20……
有的同学利用了竖式加法的方法,让学生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注
意什么?
第 22 页 共 36 页
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好吗?为什么要数位对齐,不对齐可以吗?比方
36-3〔错误写法〕。此处重点处理,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就是只有计
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个位减个,十减十,百位减百……
最后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咱们学习的新知识——不退位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发现
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表达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尝试、思考和交流合作
中掌握计算方法和算理。
三、 稳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
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数学小诊所:〔这样计算正确吗?〕
三、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
答复: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 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
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第 23 页 共 36 页
1、观看2023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段视频。
2、出示主题图。〔出示课件〕
3、师生互动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这些图片上都有什么?〔师简单介绍图片上关于2023年北京奥运会的情
况。〕
4、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第一名?你们快乐吗?
〔课件出示奥运金牌榜的前五名。〕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师引导学生提
问〕
板题:《不退位减法》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课件出示〕代表团金牌数
美国36
俄罗斯23
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自由交流反应。〕列出算式并板书:36—23= 。
2、怎样计算呢?
〔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然后指名汇报〕
〔1〕口算。
方法:先算6—3=3再算30—20=10最后算10+3=13
〔2〕列竖式计算。
生汇报后,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画数位板,并提示,用圆片表示36,再去掉
23,观察还剩多少?
师:那么根据摆圆片的方法,你会笔算吗?〔其他同学试着在练习本上列
竖式计算。〕
指名到黑板上列式计算,并试着说出计算方法。
第 24 页 共 36 页
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交流计算方法,教师适时进行讲解、补充。
教师: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突出笔算过程。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笔算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知识应用
1、数学医院
师:数学医院的小朋友得病了,你会诊断吗?
〔同桌交流,找出错因,并正确计算。〕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1〕个位上的零起占位的作用,不能去掉;
〔2〕相同数位应对齐。
2、游戏互动:猜数字
猜猜花朵上蝴蝶下面藏着的是数字几,猜对了蝴蝶就会飞走。〔出示课件〕
四、拓展延伸
完成课堂作业。〔课本第20页练习三,第1~3题〕教师巡回指导。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学会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会解诀简单的用乘法计
算的问题。
3、通过学习2、3、4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每生小棒假设干。
第 25 页 共 36 页
教学预设过程:
一、引入
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学习2、3、4的乘法口诀。
二、展开
1、师生共同学习2的乘法口诀。
〔1〕谈话:请大家跟老师拿出2根小棒,你能动手摆出一个汉字吗?
师:谁来说说你摆了什么字?〔学生汇报:可以摆“二〞字,“十〞字
等〕
师:不管你摆的是什么字,我们都是用了几根小棒?也就是几个几呢?〔1
个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一个字用了2根就是1个2〕
那么一共用了几根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指名答复:1某2=22某1=2〕
谁能把这个算式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表示?〔一二得二〕
〔2〕下面大家再来摆一个和你刚刚同样的字。 提问:现在又有几个几?
〔2个2〕 谁也能列出乘法算式?〔2某2=4〕 谁来试着编一句乘法口诀?
〔二二得四〕
〔3〕小结:一起读读2的乘法口诀。想想我们是怎么编2的乘法口诀?
〔2根2根摆——说几个几——列乘法算式——编口诀〕板书:摆--说--列--
编
2、小组合作探究3的乘法口诀。
〔1〕谈话:2的乘法口诀我们编出了两句,想一想3的乘法口诀会有几句
呢?〔3句〕下面我们小组两个人分工合作试着来编一编3的乘法口诀。请同
学们先看清楚屏幕上的要求,两个人再摆一摆、编一编。
〔2〕小组两人分工合作尝试编3的乘法口诀。
要求: ① 小组讨论:你们准备几根几根地摆?
② 分工合作;摆--说--列--编。
③ 编好口诀后,两个人读一读。
师:刚刚老师看到大家合作得都非常愉快,现在哪一组同学愿意来汇报一
第 26 页 共 36 页
下你们的学习成果?汇报的时候,老师还要看哪一组的同学听得最认真!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
〔4〕小结:全班齐读3的乘法口诀,边读边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
口诀吗?
4、独立试编4的乘法口诀。
〔1〕谈话:刚刚我们一起合作编了2的口诀、3的口诀。现在你们还想来
编几的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那下面每个同学都试着自己编一编4的乘
法口诀,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同桌或老师帮助。
〔2〕动手操作,自主编口诀。
〔3〕汇报交流。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样遍4的乘法口诀的?
〔摆--说--列--编〕追问:你是用几根小棒摆的?
〔4〕小结:观察4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5、系统整理,学习1的口诀。
〔1〕谈话: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数的乘法口诀?我们把学过
的这些口诀,整理成口诀表。〔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2〕师:仔细观察我们整理出来的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要补
充的吗?
〔3〕学习1的乘法口诀:一一得一。谁知道“一一得一〞是什么意思?
〔1个1〕
三、应用
师:我们班的同学可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编出了1-5的乘法
口诀,而且我们编的乘法口诀和数学家们研究出来的是一模一样的。来,一起
用掌声来表扬一下自己吧?
1、对口决。下面我们一起来对一对口诀吧?首先老师出同学对:〔师出生
对〕;同桌互对;指名上台当小老师和同学对。
2、真不错,熟练了乘法口诀,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课件出示〕
3、动物过河。
同学们口算这么厉害,你们愿意来帮帮这些小动物的忙吗?河里有许多石
第 27 页 共 36 页
头,请小朋友们联系动物身上的数字和石头上的式子或口诀连一连,就能帮这
些小动物过河了。〔课件出示练习〕或〔学生翻开课本57页独立练习,然后课
件集体较对〕
4、看谁写得又好又快又多。〔课件出示动物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 从图中你能列出哪
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最会动脑筋,写出来的算式又对有多。〔学生自主列式,
集体板书交流。〕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这些乘法口诀可有用了,以后计算
的时候还会经常用到他们。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
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
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单元教学重点: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
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单元教学难点:
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1〕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 顺序,体会到
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开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28 页 共 36 页
教学重点:
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在动物学校的旁边开了一家超市,森林
里的小动物们都去那儿购物。今天,小熊哥俩正在商店里购物呢!你想看看
吗?
2、教师出示情境图,教师板书课题:小熊购物
二、自主探究新知
1、解决第
〔1〕个问题胖胖应付多少钱?
1〕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教师总结重要数学信息。
2〕 大家看小熊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出小熊应付多少钱?这个
问题。
3〕教师巡视搜集学生出现的不同做法
4〕展示学生作业,并引导其他学生质疑第二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假设学生
中不出现第二个算式,教师引导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
5〕脱式计算: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教师结合算式指导学生进行脱式计
算,标准学生的书写格式。
6〕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总结
2、解决第
〔2〕个问题壮壮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1〕教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第 29 页 共 36 页
2〕集体反应时,〔重点让学生结合情境,理解为什么用上20减34〕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 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
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
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2、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
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
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
决实际问题。
3、 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
“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
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 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
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
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
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
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
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
观察活动,初步开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
方向〔东、南、西、北〕识别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
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 30 页 共 36 页
〔三〕 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
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答复一
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想
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那么是
不确定的。
〔四〕 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活动〞
“地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
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
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
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
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
题。
3、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
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 创造情境。
3、 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 --------------------- 5课时
2、乘法口诀〔一〕--------------------- 10课时
3、观察物体--------------------------- 4课时
第 31 页 共 36 页
4、分一分与除法 ------------------------ 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 ----------------------- 4课时
6、乘法口诀〔二〕 ------------------- 7课时
7、除法 ---------------------------- 8课时
教学进度表
20某某—20某某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
周
次 起 止
月 日 计 划 进 度 课时数 备
注
单元〔课〕 节 教学内容
1 9、1~ 5 第一单元 1-4 数一数与乘法 4
2 8 ~ 12 一、二单元 5、1-3 乘法口诀 4
3 15 ~ 19 第二单元 4-7 乘法口诀 4
4 22 ~ 26 二、三单元 8-10-1 口诀、观察物体 4
5 29~10、3 三、四单元 2-4-1 观察物体、除法 4
6 6 ~ 10 第四单元 2-5 分一分与除法 4
7 13 ~ 17 第四单元 6-9 分一分与除法 4
8 20 ~ 24 第四单元 10-13 分一分与除法 4
9 27 ~ 31 第五单元 1-4 方向与位置 4
10 11、3~7 第六单元 1-4 时、分、秒 4
11 10 ~ 14 六、七单元 5-1-3 乘法口诀〔二〕 4
12 17 ~ 21 第七单元 4-7 乘法口诀〔二〕 4
13 24 ~ 28 第八单元 1-4 除法 4
14 12、1~5 第八单元 5-8 除法 4
15 8 ~ 12 第九单元 1-4 统计与猜想 4
16 15 ~ 19 总复习 4
17 22 ~ 26 复习 4
第 32 页 共 36 页
18 29~1、2 复习 4
19 5 ~ 9 复习 4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及它们初步应用.
2.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内在联系.
3.通过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正方形的定义及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联系;
难点是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关系及正方形的性质、判定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知识结构的教学,学习正方形的知识.
1.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
学生边答复,教师边用活动教具演示平行四边形演变成矩形、菱形的过
程,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图.(画出图4-50(a)中的四边形,平行四边
形、矩形、菱形及箭头)
2.类比联想,用运动方式得出正方形的定义.
问:既然矩形、菱形都能由平行四边形运动变化得到,那么正方形呢?
启发学生将小学熟悉的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作比拟,用教具演示出平行四
边形形成正方形的过程,同时归纳出正方形的定义.教师板书定义并画出图4-
50中的正方形及箭头①.
3.完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结构.
(1)师生共同分析正方形定义的三个要点:①是平行四边形;②有一个角是
直角;③有一组邻边相等.
(2)比照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定义,得出它们的联系:
①由正方形定义①,②条件可知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画出图中的箭头②
及正方形集合A5和矩形集合A1)
第 33 页 共 36 页
②由正方形定义的①,③条件可知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画出图4-50中的
箭头③及菱形集合A2)
③由正方形的定义的所有条件可知,正方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画出
图4-50中的集合A3)
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画出图4-50(b)
中四边形集合A4)
而且从以上过程可知,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集合A2与A1的公共局
部)
4.从整体知识结构出发,研究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正方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由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关系得知: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
切性质.让学生复习矩形和菱形的性质,从而得到正方形的性质.
①边:四边都相等.(性质定理1)
②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性质定理2)
(2)正方形的判定.
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正方
形的三类判定方法:
①先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判定它是正方形;(图4-50(a)中箭头①)
②先判定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这个矩形又是菱形;(图4-50(a)中箭头②)
③先判定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这个菱形又是矩形.(图4-50(a)中箭头③)
(3)稳固练习:判断以下命题是否正确,不是正方形的补充什么条件能让它
成为正方形?
①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某)
②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某)
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④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⑤对角
第 34 页 共 36 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积累了直接比拟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
一定的认识。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
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量中体会到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
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根底。
设计理念: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
程中逐步积累的。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
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本节课以3个问题贯穿始终,为学生
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时机。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 ,体会测量方式、 测量工具的多
样性。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开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开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
测量工具、小正方体、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再过一个月就是元旦了,元旦的时候我们各班要召开联欢
会,老师想买些拉花布置教室,可是不知道教室有多长,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一
下教室的长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 实践活动
第 35 页 共 36 页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
1、师:怎样量教室的长度?
〔 预设:用尺子量;用数学书量;用文具盒量;用脚量; 〕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活动前提出要求:先想好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再实际测量,最后
把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对于学生度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学生小组合作测出教室的长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小组汇报
时,要说清楚本组的测量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各组测量结果。
第 36 页 共 36 页
青是什么意思翻译读音海词韩语词典-flypaper
更多推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