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storm是什么意思nstorm在线翻译读音-objective是什么意思


2023年10月2日发(作者:离子活度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

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

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

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

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

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

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

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1 11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

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

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

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

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

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

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教材分析

2 11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

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1819)。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

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

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

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

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

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

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

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

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

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

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

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

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

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

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3 11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

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

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

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

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

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

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

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

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

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

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

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

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

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

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

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

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442。其中,中

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

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

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

4 11

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

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

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

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

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

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

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

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

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

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

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1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10的乘法。

重点难点:

掌握10的乘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魔术师为大家变出了好多宝葫芦,大家想知道今天魔术师又给我们带

来了什么魔术吗

5 1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3、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

1+1+1=( )(只)( )×( )=( )(只)

现在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

0+0+0=( )(只)( )×( )=( )(只)

4(在此应该先补充一些关于10的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成乘法,然后

让学生分别观察关于10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去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三、试一试

1、第9页自主练习1

( )+( )+( )+( )=( )()

( )×( )=( )(棵)

( )+( )+( )+( )+( )=( )()

( )×( )=( )(个)

2、自主练习2

(1)吊椅上现在坐了多少人

( )+( )+( )+( )+( )+( )=( )()

( )×( )=( )(人)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小组交流。

3、数苹果

每盘有( )个苹果,有( )盘,一共有( )个。

( )×( )=( )(个)

四、你学会了吗

1、课件展示情景图。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解答上述问题。

6 11

五、丰收园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学生善于观察但不善于归纳,总结10的乘法规律时有困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多种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一课。首先,教材呈现了四幅图片,图片中的数据

都是几百、几千的数目,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比过去学过的大,在生活中存在很

多像这样的大数,从而感受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借助几何模型,

使学生对千万的计数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并学习这两个计数单位。教材还安排

了说一说的活动,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对一千、一万的实际意义有具体感

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设备、坐标纸卡片若干、练习题卡片、晚报一张。

教学设计

()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1.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将百以上、万以内的数整理出来,万以

上的数留待以后学习。

2.新课开始之前组织学生分组交流,然后问:听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大数,你

有什么感想除了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一、十、百以外,你在大数中发现新的计

数单位了吗一千、一万有多大它们与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

我们来进行研究。

()自主探究,认识大数

1. 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卡片(1010),问共有多少小格,是怎么知道

7 11

的。小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百。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卡片(10100),它与一百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

道这张卡片共有多少格吗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千。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校上早操时的情境,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

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千或几千的吗

3.引导观察大正方形卡片(100100),它与一千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

这张卡片上共有多少小格吗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

万。

师:请看这张报纸,这样的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

量约是一万的吗

()引导填写数位顺序表

()练习

1. 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几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

来约有多厚。

2.有多少小格

出示915(9个百、1个十、5个一)9300(9个千、3个百),引导学生

数小格,并说明我校现有915名学生、我校占地面积约为93002

()总结

1. 你喜欢大数吗为什么

2.大家收集了这么多有意义的大数,课后请你选一个最喜欢的大数,在一万

格的卡片中涂出相同数量的小格,最后请家人或同伴数一数小格数,再给他们

讲一讲这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对于万以内数了解较少,体验不够,教学时难度较大。我注重让

学生实际感受,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发展学生的数感。

1. 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的例子,除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大

8 11

数、理解学习大数的意义外,还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1)学生初步感受大数,把大数同很高的山很长的河很多的星等事物相联系,

感受其大。

(2)学生在找、看、说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大数的读、写,发现大数中有新的

计数单位千万。

2.学具操作,自主探究

我用坐标纸为学生制作了百千万的学具卡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3张卡

片,自主探究出3张卡片的联系: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并通过

直观感受建立一十百千万的数学模型。

3.联系实际,感受大数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具体情境,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千万的具体感受。

如,教学千时,引导学生观察学校上操时的情境,说明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

约为一千人。教学万时,引导学生观察报纸,说明一版报纸约有一万字。

4.以少见多

要使学生理解不易直观感受的大数,就要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本课

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以少见多的想像。

以少见多是指从较少数量的积累去想像较多数量。如,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

页纸想想多少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培养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现在理解万以内数和以后理解更大的数

都有很大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正方体,认识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 能够动手制作正方体的模型。

3. 培养探究能力、归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小正方体若

9 11

干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点

1. 分类:媒体演示

2. 初步认识:顶点、棱、面

生操作:顶点,手指点一点

棱,手指画一画

面,手掌摸一摸

()比较中引入

1. 辨析: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点

出示表格,填一填

2. 小结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二、探究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

1. 导入: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各自的特点,填表。

2. 探究

师:我们下面来重点研究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的特点。

(1)猜想: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2)思考:同桌互相说说准备怎样搭

(3)验证:动手操作

(4)交流

口答要求

①我选用了( )根小棒,( )个小球来搭。

②这些小棒是( )

③我先搭( ),再搭( )

(5)媒体演示:搭正方体的过程。

(6)小结并板书:我们可以用8个小球,12条一样长短的小棒搭一个正方

体。

10 11

想一想:8个小球就相当于这个正方体的什么小棒相当于正方体的什么呢

3. 提高

(1)出示:要搭成正方体,还缺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残缺的模型比一比)

(2)出示:1个小正方体

①猜想:至少用这样的几块小正方体可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

②小组合作搭一搭。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正方体吗为什么

③交流:用( )块小正方体搭成了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3)描一描:把正方体的每个面在白纸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图形有什么关系

三、练习提高

1. 填空

(1)正方体有( )个面,每一个面都是( )。每个面都有( )个直角。

(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一共需要( )根同样长的小棒,( )个小球。

2. 下面哪些图形是正方体

说说:为什么(2)(3)号图都不是正方体

3. 下图中,要想搭一个正方体还需要多少个小球多少根小棒

师:试一试把这两个正方体补画完整。

4.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11

张北县的英文翻译英语怎么说-时尚英文


更多推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